APP下载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策

2017-01-10李俊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中国

李俊

◆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丝绸之路对人类影响深远,积极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和交流。目前,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根据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大力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目的就是积极加强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区域合作,带动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在经济变量的衡量中,物流是核心变量,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和经济增长关系如何?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十个省域,以物流需求、供给和成效作为指标,以2002-2015年为时间样本,实证分析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物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货运周转量和物流里程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增长具有相对滞后影响,前者具有积极的外部性影响,后者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在解析问题基础上,本文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要获得发展,就需要提升物流货物周转量、培育各级物流人才、实现区域间物流协同发展等,以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词:物流 经济增长 中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 空间计量模型

引言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丝绸之路中外扬名,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也对外密切联系了西方沿线各国家,有机连接了东西方的人类文化。但是,由于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局限,基础设施不完善以及受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物流流通速度相对较慢,影响了经济发展,不利于国际通道作用的发挥,贸易发展缓慢,文化交流也难以良好推进。进入21世纪后,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显著上升。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背后,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来看,区域间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态势,在此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区域举措,其中就包括加大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力度以刺激经济发展。

一般认为,跨越陇海—兰新—北疆铁路线,辐射东部地区的江苏、山东等区域,中部地区的安徽、河南等区域,西部地区的甘肃、青海等区域,共十个省份,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时,在经济变量的衡量中,物流是核心变量,那么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和经济增长关系如何?在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十个省域,以物流需求、供给和成效作为指标,以2002-2015年为时间样本,实证分析上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献回顾与解析

国内外实践发展证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成正相关的关系,物流水平越高经济越具有国际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物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越加关注物流业发展,特别是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物流、绿色物流等发展趋势更加明显,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相关文献。本文首先就经济增长、物流业内涵、物流业与经济增长关系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文献进行解读。

(一)有关经济增长的文献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是什么因素有利于经济增长,什么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亚当·斯密更倾向于劳动生产效率对经济的意义,分工、合作、资本等多种方式不仅提高产品数量,也会产生更多资本积累,推进产品质量提高,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增长。大卫·李嘉图认为工资、地租和利润与经济增长关系密切。马尔萨斯认为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需要以平衡人口死亡率和人口出生率的方式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在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一些代表性的学者对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如哈德罗多马增长模型、索罗斯旺经济增长模型,前者认为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具有正向关系,后者认为资本和劳动之间具有替代的关系。罗默和卢卡斯等提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扩大了新古典理论中对劳动的定义,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有关物流业内涵的文献

有关物流业内涵,一些学者和机构进行了探讨,具有代表性的有:阿奇萧(1945)提出了物流的概念,认为物资会产生附加价值。美国物流管理协会(2005)认为物流是以满足客户需求,以高效、经济手段组织产品流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从供应到消费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2001)认为,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是将物流基本功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

(三)有关物流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

关于物流对经济增长影响作用机理的文献。Pardmore(1998)认为物流业的扩散和回流有利于规模经济。张文杰(2002)认为一个产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长期来看有利于城市中心的发展,有利于培育物流产业,有利于物流中心的发展集聚形成。周泊(2007)认为物流产业的分工与市场容量具有密切的关系,前者的发展受市场容量影响,市场容量大有利于物流产业的分工深化,推动物流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刘维林(2011)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的分析,认为物流对经济增长存在自适应机制。刘波(2012)以江苏物流为例,研究认为江苏城市间的物流信息传递并不畅通,物流信息流量较弱。刘林(2012)认为物流效率提升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

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的文献,James(2010)以美国为例,认为物流成本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朱坤萍(2009)认为一个区域的经济与物流关系密切,经济发展是其物流发展存在的基础支撑,不仅可实现产业升级,而且有利于形成经济圈,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李全喜(2010)以工业产值、物流人员、货运量等为变量进行研究,认为一个区域的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彭健(2011)以物流人数、里程为指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物流能力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则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关于物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joong-kun(2001)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物流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VOOREN(2004)认为运输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胡凯(2010)以物流业增加值、物流产业固定投资值等为变量,实证研究认为物流投资值和物流增加值存在双向促进作用。李松庆(2010)认为物流业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需要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要重视流通业发展。袁怀宇(2012)认为物流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区域间的这种关系存在差异性,例如我国的东中西部地区就存在差异。一些学者将空间因素纳入物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梁双波(2009)认为物流经济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且随着发展表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分组间、组内的差异较大。其认为需要通过优化交通区位、提升产业发展、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物流经济发展。邵扬(2009)通过构建空间模型,分析了物流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认为物流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作用。荣朝和(2011)认为时空在纳入物流与经济关系时具有价值。范月娇(2012)纳入了空间地理、差异性等因素,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为例进行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的物流与经济具有密切关系。

关于物流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的文献,Rallca(2005)认为城市物流与交通发展关系密切,是其核心因素。关高峰(2013)以湖北物流为研究对象,以生产、消费、经济、交通运输、信息化为指标,认为交通运输、信息对湖北物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献

李兴江(2011)以甘肃省发展为例,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旅游业发展有力支撑了甘肃经济的增长,但反之后者对前者影响较小。李忠民(2011)、刘育红(2012)认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王争鸣(2014)研究认为铁路运输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物流业在我国作为一个较新的行业,其包括运输业、邮政业、流通加工业、物流信息业等。同时物流产业支撑和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交易效率,有利于分工与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纳入物流属性要素,借鉴于庆岩(2014)、魏下海(2010)等的研究成果,分解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加入影响经济发展的变量,建构了一个具有物流要素的新经济增长模型,模型如下:

(1)

(2)

其中,Yi为i地区的经济总量,Zi为除物流因素以外的影响经济增长变量,Xi为影响地区的物流发展要素,物流指标主要包括物流需求(全社会货物周转量,Fre)、物流供给(物流网络里程,Mil)与物流发展成效(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的产值,Lp)。经济增长指标包括经济增长(各省域国内生产总值,被解释变量)、劳动力指标(不考虑省域间的差异性,各省域社会从业人员数量Lab)、资本投入(投资率,Inv)。

本文实证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物流统计年鉴》(2002-2015),然后除投资率外消除异方差,公式转化为公式(3),数据如表1所示。本文研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包括江苏、安徽、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3)

从表1可知,江苏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青海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排名相对靠后,江苏、山东、安徽东部沿海的三个省域占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大,宁夏、甘肃、青海西部地区的省市占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约30%左右)。此外,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物流产业发展具有差异性和异质性。从货运周转量方面来看,东部沿海也占据优势。从公路里程方面来看,西部相对靠后。按照物流业产值,山东、江苏较大。

模型估计与实证。首先,进行hausman检验,见表2所示,结果显示应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运用Eviews5.0对模型进行实证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

从表3可知,资本投资率、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滞后期,表明当年该因素的变化不会对当年的GDP造成明显的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通过5%检验,表明物质资本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省域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且物质资本具有重要作用,符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劳动力对经济增长通过1%的检验,表明劳动力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货运周转量对经济增长通过1%检验,表明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经济增长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物流网络里程对经济增长通过1%检验,表明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物流发展成效对经济增长通过1%检验,表明其对丝绸之路经济增长也具有积极影响。

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本文借鉴国内外文献,构建了新的纳入物流要素的计量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一,资本和劳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省域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但显著性影响不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符合。

第二,物流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这主要是因为各省域间的技术、制度差异,丝绸之路经济带没有形成完整的经济体,未来需要打破行政界限,加强省域间的联系,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发展。

第三,物流网络里程、货物周转量、物流业发展成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省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物流网络里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货物周转量次之,物流业发展成效最弱。

(二)对策

总的来说,在经济新常态下,要积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域的物流发展,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加强省域间的协同发展,转型升级物流产业,以求促进经济发展。

第一,提高各省域的货物周转量,推进经济增长,可发挥核心城市或节点城市的辐射和带动效应,充分发挥其溢出效应,带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其他城市的物流产业发展,进一步推动省域经济发展,最终带动整体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由于各省域发展的差异性,货运周转量存在差异性,经济增长对货物流通的依赖性也具有差异性。因此,未来沿线各省份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地域间的因素,协同各省省域间的发展,增强能力强的城市的辐射能力,加强城市间的多方联系和协作,节约物流交易成本,提升整体物流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加强物流协同发展。当前,应积极发挥物流网络的有效作用,加强物流网络的建设和发展,以网络为介质发挥更大效率,实现更高效的运作。中西部目前物流还处于发展阶段,很多地区仍需要加强物流供给能力建设。因此,以差异性寻求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共同性,促进省域间物流供给基础和网络建设的融合,从战略上合理规划布局物流网络,加强与发达地区以及国外城市的连接合作。

第三,转型升级物流业产业,推进物流产业集聚发展,发挥空间溢出效应。物流产业的发展集聚效应明显,与上下游各关联产业关联密切,所以要注重发挥产业间的效应。要充分发挥物流发达地区物流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多种方式促进物流要素流入,不断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集聚,再发挥其对欠发达地区的溢出效应。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个空间结构考虑,落后地区应重视区域间的联系,加强空间关联,加强物流产业大区域、小区域的合作,积极促进地域之间的融合,带动整体物流产业的发展与集聚。

第四,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些省域如江苏、陕西等科研院所众多,教育相对发达,要利用这一机遇,推进物流各级人才的培养。要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所的合作,研究相关物流课题,以举办论坛、邀请物流专家等多种形式和方式,提高物流研究人员素质。与此同时,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物流人才培养经验,实行上岗资格审查制度,合理规范物流人才流通,推进物流管理标准化。

参考文献:

1.Facanha,C. and Horvath, A.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logistics outsourcing [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2005,Vol.21

2.Michael A.Mc Ginnis,“Military Logistics: Insights for Business Log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1992,Vol. 22

3.Qiang Wang Kenneth Zantow Fujun Lai Xiaodong Wang,“Strategic postures of third#party logistics providers in mainland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2006,Vol. 36

4.钟俊娟,王健.基于产业融合的物流产业演化机理[J].中国流通经济,2012(11)

5.李全喜,刘岩,刘佳琳.基于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我国物流产业成长研究[J].软科学,2012(9)

6.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3-28

7.谭秀杰,周茂荣.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2)

8.胡鞍钢,马伟,鄢一龙.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涵、定位和实现途径[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5(2)

9.窦菲菲.中东欧国家对华贸易:竞争中的挤出和转移效应[J].国际经济合作,2014(1)

10.李忠民,于庆岩.新丝绸之路物流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研究[J].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11.余振,沈铭辉,吴莹.非对称依赖与中国参与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基于贸易指数实证分析[J].亚太经济,2010(3)

12.韩永辉,罗晓斐,邹建华.中国与西亚地区贸易合作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以“一带一路”战略为背景[J].世界经济研究,2015(3)

13.徐琪.基于服务科学的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4)

14.孙颖.陈通等.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服务创新过程的关键影响要素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8)

15.李新宁,吴春旭等.第三方物流与第四方物流知识共享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

猜你喜欢

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增长中国
“丝绸之路经济带”教育合作现状分析
“丝绸之路经济带”下中国的中亚能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