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组织及其活动

2017-01-10张娟娟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总工会

张娟娟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组织及其活动

张娟娟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坚持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是领导和推动抗日根据地工作的示范地区。期间,边区总工会一直坚持“抗战为重”的宗旨,通过自身组织的积极活动,动员工人参战和投入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撑。边区总工会的抗战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工人地位的提高,并为边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抗战时期边区工会的组织活动对今天的工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组织活动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6.12.019

一、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成立及主要任务

(一) 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成立及发展

陕甘宁边区的工人运动,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光荣传统,创造了在新民主主义政权下开展工人运动的宝贵经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边缘,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据国共协议,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成立。之后,为了加强边区工会工作,先后成立了边区总工会临委会和筹备委员会,为边区总工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938年4月,在延安召开的陕甘宁边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宣告了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的成立。会议还通过了工会章程和抗战时期工作纲领,规定凡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活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各业工人,不分年龄、性别、党派、信仰(除汉奸外)都可以自由加入边区工会组织。边区总工会成立以后,便积极开展工会组织建设工作,最大限度地集中工人力量。整个抗战期间,边区总工会共召开了四次执委会,它的方针和任务都是结合当时党的中心任务以及边区形势制定的,始终符合其抗战为重的宗旨。1939年3月边区总工会第二次执委会提出发动各级工会工作人员以身作则,积极参加生产,实现粮食自给,并要求动员全体职工参加大生产运动,多开荒地,增加收成,此外还把改善公营企业工人的劳动态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最重要的经常任务。1940年4月边区总工会在安塞召开了第三次执委(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以全力来加强抗战动员工作,以巩固和保卫边区,坚持抗战到底。1941年4月边区总工会第四次执委扩大会议提出工会目前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人参加各种经济建设,加强工人的技术教育,完成边区政府自给自足的经济建设计划,打破反动势力的经济封锁。在整个边区总工会的工作中,其主流是好的,最初受左的错误的影响以及缺乏经验等因素,工会工作出现了一些错误和缺点。

(二)边区总工会的方针任务

随着边区形势变化,总工会的方针任务也从最初的侧重于工人政治经济地位的改善,转变为以保证生产为中心,遵循了中共的动员全民族抗战的方针以及“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的战略方针。

抗战初期,中共就倡导全民族抗战,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最大可能的争取群众积极投身到杭日战争的革命洪流中去就成为边区总工会最初面临的重要任务。“如果不能给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政治地位立即的和必要的改善,则无法发动千百万工人群众积极参加斗争,亦就无法获取胜利。”[1] 104陕甘宁边区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布的《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抗战期间工作纲领》中明确提出了边区工会的14项任务,其中特别指出“改良工人生活,合理解决劳资争议”[2]208。这次大会比较强调改善工人生活,这是符合当时形势的需要和广大工人群众利益的。这些规定在短期内是有一定效果的,如提高工人劳动热忱,发展战时生产等,但片面强调改善工人经济生活,很明显不符合战时环境,会造成很多不利影响。特别是到了1940和1941年,随着日本对华策略的改变,蒋介石政府停止了对边区的支援,边区出现了严重的困境。毛泽东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在论劳动政策时指出:“加薪减时,均不应过多……必须使资本家有利可图。否则工厂关门,对于抗战不利,也害了工人自己”[3]766,这就是所谓的“劳资两利”政策,基本明确了边区总工会今后的工作方针,纠正了一部分工会领导的错误倾向。1942年5月,边区总工会召开了公营工厂工会干部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布置整风,发动职工群众检查工会工作,改进工会的领导作用。会议的召开标志着边区各级工会开展整风运动的开始,通过这次职工群众的自我学习教育,肃清了工会干部队伍中的教条主义错误,提升了工人队伍的政治觉悟,工会工作方针开始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之后,总工会积极响应的赵占魁运动进一步坚定了边区总工会以生产为中心的指导方针,并为贯彻这一方针找到了具体的工作方式,边区工会工作走向了正轨。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总工会的方针任务基本上是随着党的工作重心和边区的环境实际变化而转移的,应该说基本上是正确的。至于总工会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干部不能迅速摆脱旧有的“左”的影响,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的距离,这仅仅是抗战时期整个边区工会工作中的支流,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正常过程,并不影响边区工会工作方针的基本正确性。

二、边区总工会组织开展的主要活动

(一)注重政策宣传,领导工人参加边区大生产与抗战动员

抗战初期,最大范围的动员边区工人及群众抗战是总工会的主要任务。边区总工会动员工人参加自卫军,参与归队、锄奸和剿匪工作。工人参加自卫队自动组织锄奸和剿匪小组,配合军队剿匪,帮助政府盘查哨路,曾查出许多逃兵、烟贩和奸细。对于一些退伍工友,边区总工会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耐心劝说,“起初,我们不讲归队,先到这些退伍家里去问他们的生活情形,发动当地群众大家进行优待,解决了他们家里一切困难问题”[2]171,归队问题解决自然就顺利了。除此,边区总工会还拥军优属、捐款献粮。按照政府规定,每人秋收在一担(三百斤大秤)以内者免征,大多数工人都在免征之列,但各地工人不仅主动要求交付救国公粮,而且推动和宣传其他人民缴纳。边区总工会曾发起“五一”一分钱募捐运动,边区工会动员工人和群众热烈参加,两个月共募得六百余元。1939年募捐六万双毛袜手套运动中,工会起了很大的模范推动作用。“机器厂工人一百多名,募捐两万五千六百七十六元,有些工人甚至把两个月的工资全部捐出来,印刷厂工人不到一百名,就募得三千九百一十二元,还有把三个月的津贴全部捐助出来的学徒。”[2]309优待抗属方面,除直接的生活必需品援助外,总工会还派人在农忙时节给抗属割麦子担水,春荒时给抗属借贷粮食。

边区工人还积极响应毛泽东提出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参加大生产运动,既保证了极端困难条件下边区的物资供应,还发展了边区经济。针对1940年和1941年国民党的两次摩擦,陕甘宁边区总工会迅速成立生产办公室,既管机关单位的生产,又负责厂矿企业的工业和农副业生产。边区总工会为提高工人的劳动热忱和生产技术,决定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1942年边区工厂整风,针对过去生产竞赛中的短期突击方式,缺乏经常性的生产组织,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决定深入具体的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从赵占魁所在的边区农具厂开始,组织赵占魁率先发起劳动竞赛,要求参加运动的工厂切实制定生产计划,改进生产技术,使生产效益大大提高。正如张闻天所说,“每个工厂所负担的生产任务,即为革命的政治任务而服务。按其重要性说来,这正像八路军在前方同敌人打仗所负担的军事任务一样,为完成此生产而进行的经济斗争,即为革命的政治斗争的一个方面。”[4]16抗战时期边区工厂生产效率的提高,不仅缓解了边区的经济危机,也为抗战胜利提供了物资保障。截止1944年5月,边区公营工厂97家,职工6174人,运动开展一年时间,各工厂产量与上年同比平均增长30%到50%,全边区涌现出500名劳动英雄和劳动模范。这一运动的普遍开展,不仅对提高生产,降低成本,促进技术革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工人中涌现出许多新的模范人物,这种良性循环对于克服职工中的不良风气和现象,提高工人阶级觉悟,净化无产阶级队伍起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改善边区工人生活,提高工人社会政治地位

改善工人生活,巩固工人既得利益也是边区总工会开展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1937年中共边区党委发布的“关于工会工作的指示信”中明确强调:“工人的生活不能改善,权利不能保障时,工会的一切工作,将是空的。”[5]174一个时期内边区工会坚决把改善工人生活,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之一,“我们要为改善工人生活而斗争,因为工人阶级在抗战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今后仍需要他起更大作用,因此不改善工人生活是不行的”[2]385。

经济生活中,边区总工会在工资、工时等方面依照政府法令使工人生活得到保障: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规定最低工资,实行例假休息;反对顽固分子索取土地,追要债务;与资方订立劳动合同。“工资待遇上,边区1938年手工业工人的工资和1935年比,平均增加了百分之二百〇三点二五;产业工人工资平均每月从二十元至九十元,产业工人中的学徒,除膳食衣服由厂方供给外,并得到津贴和享受政府规定的特殊保护。”[2]310工人每月工资超过边区党政军机关最高薪水的六倍,同时在各工厂,职工会组织职工业余生产,如种蔬菜、打毛衣等,增加工人收入,并组织节约储蓄,组织副业生产;在民营工矿业中,总工会在增加生产,调节劳资关系下,工人生活也大大提高了。此外,边区总工会领导工人发展合作事业,成立工人生产和消费合作社,吸收外来失业人口,建立被服、木料、制谢、皮毛等合作单位。边区工人集体合股,使战时工人生活得到了保障和改善。

除了基本生活的保障外,边区工人还有福利。每逢工人出席各种工会及政府会议,纪念假日,疾病以及每年两星期的休假,一概不算缺时,不扣工资。公营工厂内有医务所、托儿所、澡堂等设备,工人膳食与行政人员相同。工人家属如遇死伤灾难,由政府或社会保险基金救济,工人子弟入学所需的膳宿费用由政府供给。对于女工的待遇,首先规定“男女工人工资,依据技术高低及熟练程度为标准,同样工作,得同样工资。”[6]此外还有专门针对女工和儿童的一系列福利政策:规定并实行了女工不得在晚十时以后及早六时以前作工;女工每月生理假,及产前产后两个月假期,工资照发,并有津贴补助;所有笨重及有害健康之工作,均不得使用女工及十六岁以下之青工及学徒;对于男女工人及学徒所生的小孩,都有供给衣食住与医药费等的规定和实行。最重要的是边区工人没有失业的危险。边区物质生活条件诚然较低,但他们都丰衣足食,生活更一天天在改善,使工人可以全力投入工作,而无家庭后顾之忧。

边区工人生活地位的改变,最根本的是他们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生活中,工人不仅有言论结社参加会议及抗日活动的自由,还可以自由组织工会。工人代表是用民主方式直接选举出来的,被选的工人代表都是工人信赖的人,他们是工人的表率,是和工人有日常的密切的联系的,能够代表工人的意志和利益。在选举后如果工作不积极,工人是可以自动起来撤换他们的。而且,如果代表们不是用民主方法直接由工人大会选出的时候,总工会总是要他们重开大会,改选代表。总之在边区总工会的领导下,每一个工人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边区许多优秀工人被选为参议员,直接管理国家大事。工人参议员完全是自下而上民主选举产生的。职工选举由工会组织,工人与农民一起选举。时任边区总工会筹委会委员,文化教育部部长的郑义曾撰文阐述边区工会选举的意义:“边区工会的选举运动就是围着发展工会的民主,健全工会的领导,坚强工会的组织,使边区工会真正成为领导全边区工人参加抗战,推动全国职工运动的统一组织。”[7]260工人中也有一部分人参选参议员和参加政权工作,如“子长县县长李子厚,粮食局长薛兰斌,边区建设厅副厅长高长久,都是总工会的委员”[4]644,而公营工厂许多厂长和管理干部,都是从工人中提拔的。公营工厂的领导班子由厂长、党支部书记和工会主席组成委员会,讨论决定工厂生产和职工生活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交工人讨论,听取采纳工人的意见和建议。这里的工厂同时又是学校,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锻炼和培养自己,在技术上和政治上不断进步,成为将来的干部和领导者,成为技师、工程师和各种专业行家。

(三)加强边区工人文化教育,提高工人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边区工人对于文化要求很低,干部中文盲与半文盲占百分之八十,工人中文盲与半文盲占百分之八十六点四——百分之九十三”[8]74,所以消灭文盲提高工人文化水平,提高工人政治觉悟是边区总工会的主要任务。

关于工会干部的教育,工会号召成立政治讨论会以及培训班。政治讨论会由总工会编研究提纲,指定参考材料,由各级工会干部共同学习,是工会干部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培训班由各县区单独开办或与党和抗敌后援会合办,一般时间较短。至于工人流动培训班以乡为单位,每月一次时间一天或半天,参加人为小组长和乡工会委员会。

边区总工会针对城市和农村工人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别成立了工人俱乐部以及夜校和识字组。在各城市产业工会及工人集中的市镇成立工人俱乐部,组织政治讨论会、读书会、歌咏队剧团、宣传队文艺小组,丰富工人业余生活;在工人集中地方成立夜校;农村雇工分散,则成立识字组,由于广泛的学习,逐步地改变了边区工人文化落后的面貌。“到1939年,百分之六十左右的雇工都参加了识字组,边区工人识字的产业工人店员占全体的百分之六十,手工业工人占全体百分之三十,雇工占百分之二十”[2]313,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边区的中央印刷厂。边区特等劳动英雄佟玉新1940年刚到工厂时,只识几十个字,经过工会的领导教育和日常文化学习的开展,到1945年已能通读群众报,写六七百字的文章,成为《印刷厂生活》的经常投稿者。工人文化学习的进步离不开他们自己的组织——工会,他们的一切文具、纸笔都是工会发给的。在这种环境中,工人的文化水平进步非常快,政治觉悟不断提高。

出版丛书,编写课本。边区总工会出版过《工会怎样工作》、《边区总工会战时工作纲领解释》、《日本暴行》、《边区工会讲授提纲》和训练班教材外,还编印工人通俗读物;总工会编识字课本,发动工人干部群众及其子弟参加冬学运动,消减文盲;收集歌谣小调改编后在工人中进行歌咏工作;总工会在教育工人破除不良嗜好,破除迷信,克服落后观念方面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边区战时工人文化教育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但是总工会领导广大工人群众克服了一切困难,为神圣的抗日事业,中国革命和边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边区总工会的历史作用

(一)边区总工会活动奠定了边区工业的发展基础

边区工业原来没有基础,在正确的方针政策推动和指引下,边区从一个毫无工业基础,工业品完全依赖外部输入的落后地区变成了一个工业上自给或半自给的地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边区的工业的进步是很快的,他的数目虽然小,但他所包含的意义却非常重大,谁要不认识这个最有发展,最富于生命力,足以引起一切变化的力量,谁的头脑就是混沌无知。”[2]23在工会的组织下,边区一支以产业为骨干,有广泛组织的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成长起来。据1944年统计,公营工厂发展到97个,职工6170人。民营工、商、交通运输等事业单位的职工,共有6364人,全边区有产业职工12583人[2]22。总工会还组织工人开展活动,如组织工人开展大生产运动,举办生产展览会,开展劳动竞赛,激发了边区工人发展工业的热情。1939年—1943年曾三次举办工业展览会,仅 1939 年的第一届工业展览会上,展品计有 2460件之多。特别是1943年11月,第一届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是工人史上的一大创举,极大的鼓舞了广大工人参与生产以及经济建设的积极性。

(二)工会活动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一方面,边区总工会动员工人参军参战,为抗战输送了人力资源;另一方面,工会在边区的经济建设为抗战准备了物质基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战争不但是军事和政治的竞争,还是经济的竞争。我们要战胜日本侵略者,除其他一切外,还必须努力于经济工作。”[9]1024特别是边区工人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惊人的毅力和速度发展起来的边区工业,使得陕甘宁边区的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大大增加抗战的力量。战前,全边区一半以上的县份,连手工纺织都没有,一切工业用品全靠外地运来。1935年,边区仅有一个拥有数十名工人的修理厂,算是惟一的“近代工业”。1938年,边区政府相继建立了几座规模很小的印刷、被服和修械工厂,全部工人只有270人[10]23。抗战期间,陕甘宁边区总工会积极响应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工业政策:军民结合,公私兼顾,大力发展公营工业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合作事业和私营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毛泽东“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给边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到1942年陕甘宁边区公营工厂的职工有6300余人,和私营工厂及合作经营的工场合计,共有工人12000余名[10]22。工业的发展使得边区的物资供应从大部分依靠外援转变为自力更生,为建立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奠定了物质基础,增强了群众抗战的积极性以及对中共的政治认同。

(三)抗战时期的工会工作为建国后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方面,工会在各项工作中应该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以“民族利益为重”作为最终的目标,使工人发挥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会在自身建设中要营造构建和谐稳定的新型劳动关系,把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贯穿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推动改革步伐的全过程。另一方面,维护工人的切身利益是工会应该一直秉承的重要宗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工会组织功能已经无法充分适应现实的需要,这就需要工会职能的转变,工会必须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联系党和工人阶级之间关系纽带的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工会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会工作的指导方针”的提出,明确了工会工作的职责和作用,把维护职工的政治民主权利和根本经济利益放到了重要的地位,更加突出了工会的自身建设和维护功能。工会不仅要改善工人的经济生活,还应当保证工人的参政议政的政治权利,做好工资、劳动安全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使工人真正成为我国各项建设的主力军。

[1] 张希坡. 革命根据地的工运纲领和劳动立法史[M]. 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

[2] 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 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上)[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陕西省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史料选编(下)[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5] 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上)[M]. 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

[6] 陕甘宁边区女工的待遇 [N]. 中国工人,1940-03-08.

[7] 中国工会运动史料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工会运动史料全书 陕西卷(上)[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8] 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共中央关于工人运动文件选编(下)[M]. 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9]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刘明奎,唐玉良.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和工人运动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学术编辑 黄彦震]

[责任编辑 熊 伟]

The Organizations and Activities of the Trade Union in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Are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ZHANGJuan-juan

(Marx'sCollegeof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27,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Area is not only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center,but also the leadership and promotion of other area.Form the foundation of trade union,which made an active to union the masses to resist against Japan and participate in productive movement.With the support of Party and trade union,industy has made great improvement and worker’s vital interests was also upholded.The research of trade un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we can use the experience of it to perfect the worke of today’s trade union.

Anti-Japenese War;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Area;trade union

2016-05-17;

2016-11-31

张娟娟,女,河南安阳人,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历史·民族研究

K265

A

2095-770X(2016)12-0081-05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总工会
西城区总工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召开 孙劲松当选区总工会副主席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安徽:省总工会启动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文山州总工会:“四三二一”齐步走 贷免扶补争创优等
富民县总工会:“职工技协”谱新篇等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