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下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研究
2017-01-10陈亚洲
陈亚洲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共享经济下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研究
陈亚洲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价值共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价值共创为研究对象,在回顾价值共创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消费者和生产者视角下的价值共创实质,通过分析当前的价值共创模式,提出了共享经济下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四点三维的价值共创实现模型,最后进行讨论和总结.
价值共创;共享经济;四点三维
1 价值共创研究理论
价值共创是Prahalad et al[2]在研究如何拉拢客户能力时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价值创造方法,核心理念就是客户和企业共同参与创造价值.价值共创对企业和客户意义重大,企业可以通过价值共创把握客户的动态需求,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客户通过价值共创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个性化和实用性需求,获得独特产品或服务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可以企业一起共同创造价值,加深对企业创造价值的成本、预算、研发、过程等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问题.学术界目前对价值共创的研究主要包括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和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1].
1.1 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由Prahalad和Ramaswamy于2000年提出并发展,认为价值共创的本质是共同创造消费者的体验价值[1].该理论将顾客从需求开始,途经产品或服务的挑选,到最后的消费和售后服务的整条消费链看成是消费者体验的形成过程,企业和顾客共同创造价值,实际上就是以顾客的整个消费体验过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企业和顾客如何共同减少成本、共同贡献自身优势、共同创造各种消费环境、消费情景和消费方式,以创造出更快、更好、更人性化的消费者体验过程,使得共同创造的价值贯穿于消费者体验过程中.即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的实质就是以消费者的体验全过程为核心,企业如何围绕消费者的体验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阶段去创造出极致的价值.
1.2 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服务主导逻辑是由Vargo和Lusch于2004年提出,在重定义服务内涵前提下,强调在价值生成的使用和消费阶段,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共同创造的是使用价值[4].服务主导逻辑以经济模式的角度扩展了服务的概念,将价值的焦点从交换价值转换到使用价值,企业能创造价值但不能传递价值[5],在多方式实现价值创造同时应鼓励客户把自身的知识、经验、技能等服务需求投入到价值创造的过程中,实现消费者和企业共同创造价值的过程,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主张将价值的创造、传递和交换衍生为一种服务模式,鼓励企业和客户一起共同参与到服务中,创造优秀价值.
以上两种价值共创理论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研究视角和价值共创内涵的差异[1],基于消费者体验的理论偏向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消费体验,强调的是价值创造全过程,服务主导型的理论则侧重于服务模式下企业鼓励顾客的参与度,局限于使用价值层面.两种理论的共同点都是主张用户参与创造的价值才是真正的有竞争力的价值,都需要生产者和消费者一起共同协作才能开展价值共创.
2 不同视角下的价值共创
价值共创过程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作为价值共创的主体,在创造价值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围绕着主体的不同视角,衍生了两种视角下的价值共创模式,分别是生产者视角下的价值共创和消费者视角下的价值共创[1].
2.1 生产者视角的价值共创.生产者视角的价值共创,主要是以生产者为主,消费者为辅的价值共创模式,生产者根据生产经验、知识、技能等专业信息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并推向市场,顾客则以辅助的形式参与到生产者进行价值创造的各个环节中,并贡献自身的知识、技能、消费观念和需求等信息,双方都处于一种对等的状态下进行互动和协同,形成价值共创团队.由于产品本身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和技术,顾客在产品轮廓设计成型前是无法对产品进行准确的描述,故需要生产者主导推出产品设计轮廓和需求后消费者才能有所依据地参与进来,共同创造价值.这种模式下的价值共创主要运用在有形的产品生产企业,如大型机械产品,高科技数码产品等.
2.2 消费者视角的价值共创.消费者视角的价值共创则主要以消费者为中心,生产者辅助的价值共创模式.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类似提供服务的无形产品上.消费者以服务的一线对接者进行体验,阐述相关的需求和功能,企业以技术专业知识进行参与互动,消费者在体验服务感受后进行即时的反馈,企业即时对接互动,如此循环式地将消费者和生产者捆绑一起进行互动,形成价值共创.由于服务的最终消费是面向顾客,顾客的感知和体验是服务体验效果的真实感受,故需要从消费者的角度为出发点,辅助以生产者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两者相互配合运作,最终才能实现价值的共同创造,类似咨询服务类的产品比较适合这种形式的价值共创.
无论是生产者视角还是消费者视角的价值共创,基本都是以消费者体验逻辑和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为指导,两种视角的区别在于提供的产品的差异性,生产者视角主要偏向于实际有形的产品创造,消费者视角则主要倾向于无形的服务创造,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产品与服务会进行很好的融合,信息不对称性会越来越弱,价值共创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和升华,在互联网催生的共享经济模式的推动下,价值共创的主体不再局限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是进一步得到了扩展和补充,如各种协同共享平台和信息技术等都将是价值共创的主体之一,此种情况下研究共享经济下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是具有时代发展的意义.
3 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
3.1 目前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由于技术因素、成本因素、实现平台因素的限制,协同和共享思想在企业日常中的应用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使得目前的价值共创的只能阶段性的实现,企业和用户无法全过程铺开共同参与一起创造价值.无论是产品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为了平衡资源限制和鼓励用户参与,在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需要将整条价值链的创造过程分阶段进行,各个阶段独立进行,单独创造平台和条件实现协同、交互和共享以实现该阶段企业和用户一起创造价值,阶段与阶段间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相互反馈和跟踪,以此不断改进和完善向前推动进行,最终将价值创造的各个阶段进行串接捆绑,以此形成目前形势下的价值共创.因此,在目前的工业发展形势下,受资源和技术限制,消费者和企业之间要一起以协同和共享的思想共同创造价值,其基本的形式是阶段式实现机制,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当前的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
首先,将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整个过程进行阶段划分,按照现代市场营销学观点,产品从开始的设计到推向市场共需经历八个阶段,分别为寻求创意、甄别创意、产品概念的开发与测试、制定营销计划、商业分析、实体产品开发、市场试销、商品化,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特性,适当对这八个阶段进行调整、合并和划分,以此作为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创造价值的阶段性划分;
其次,企业依据现有的资源、信息和技术,每个阶段都单独鼓励消费者参与进行价值共创,以此在各个阶段形成单独的价值共创的子环节,且需要借助相应的辅助工具和方法将企业和顾客群所理解的产品属性的表述映射到各自阶段的价值共创协同平台,即图1中描述的顾客价值表述映射,最后都转化各个阶段的协同共创平台上,保证各个子阶段的独立运行和实现,阶段与阶段之间设置一定的反馈和跟踪机制,最终形成企业和顾客之间价值共享和价值共创的整体实现过程.
整体上,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企业和用户缺乏共创的思维限制和技术的不完善性等条件限制,用户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创造中,深度和广度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无法在局部阶段做到精益的价值共创,在整体上也无法做到全面的价值共创,这是目前企业实现价值共创的短板.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产物,能够从思维上促进企业和用户的转变、能够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共享平台的技术性问题,即互联网下的共享经济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价值共创存在的两大短板问题.
3.2 共享经济下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
共享经济是1978年美国的社会学教授Marcus Felson和Joe L.Spaeth在其发表的学术论文中提出的概念,其内涵就是“合作消费”的生活理念[6].共享经济的本质借助互联网技术,将每个人的资源(有形资产、无形服务、时间等),贡献给他人,以此抱团实现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并获取相应回报的经济模式.
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运用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去构建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提出动态四点三维的价值共创实现机制,具体如图2所示,四点指的是客户、研究、制造和信息,客户点贡献需求和使用价值,研究点设计研发价值产品和服务,制造点是对研发的价值产品进行生产,信息点负责提供信息技术、传递价值信息和共享价值信息的功能,这四点就是互联网思维下价值共创内涵延伸的四大实施主体,这四点各司其职,相互协同,相互共享;三维则是由这四大实施主体构建的四面体成就了一个三维空间;动态性是这个三维空间的四面体在价值共创的不同实现阶段具有动态调整的功能.
图2 共享经济下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
1.价值共创的研发阶段.该阶段主要任务就是产品的研发,四点三维的价值共创实现机制开始运转,以研究点为主,其他三点辅助的形式进行,研究点主导产品的设计思路,客户点贡献需求、使用和体验信息,制造点则负责来回传递生产技术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信息,信息点负责共享、映射、分析、传递和协同客户和制造的信息到研究点,以此在研发阶段实现价值共创,如图3的第一个图所示,以平面角度来看研发阶段的价值共创则是一个以信息、客户和制造为三点的三角形,其中心点是研究,预示着在研发阶段是以研究点为主,其他三点为辅的价值共创的运作模式.四点三维的价值共创实现机制在这一阶段主要负责根据共享的有用信息,设计出市场认可度高的价值产品.
图3 四点三维价值共创实现机制的平面运作流程
2.价值共创的生产阶段.如图3所示,在产品价值的生产阶段,则以制造点为主,其他各点为辅的形式进行运作,产品在经过研发设计后,需要被创新地生产出来,此时客户点提供的是需求体验信息,研究点则转变调整为研究如何更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信息点负责协同共享和传递有助于产品生产的有用信息,此阶段,四点三维的共创实现机制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保证产品被成功制造出来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
3.价值共创的消费阶段.如图3所示,在产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后的消费阶段,客户点以核心角色进行产品价值的消费、体验和感受,以此利用信息点的辅助将产品价值的使用和体验信息及时反馈到研究点和制造点,以此不断修正和完善价值产品,形成类似螺旋式上升的价值不断得到改进和提升的共创过程.
综上,四点三维的价值共创实现机制,是价值共创的四大实施主体:制造、生产、客户和信息在互联网思维指导下,以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去相互平衡、协调、共享和运作的三维四面体结构,在微观层面下价值共创的不同阶段,该机制能够动态性地自我调节以保障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是集四点一起努力共同创造出来的,宏观层面上看,整条价值链共同创造的实现机制,是不断进行及时反馈、修正改进到最终完善的价值达到极致并共创的全过程.实质上,在价值共创从开始到最后的实现阶段,该实现机制始终利用着四点中的信息点收集、分析、控制和传递信息,以此点将价值共创的所有阶段串联成一个全过程的整体,其创造价值的合力才能更好展现出来.
4 结论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从理论转变到了实践,价值的创造是整合了研究、制造、客户和信息下四大实施主体下的表现形式,以此才能创造出有市场认可度高、成本低、效率高、反应快速的高价值的产品.文中据此提出了共享经济下四点三维的价值共创实现机制,是在互联网的思维和信息技术支撑下,将共享经济的发展模式运用到价值共创的四大实施主体中,彼此之间相互协同、共享、分析、传递和公共发展,以此推动产品价值实现真正的共创,通过分析其在整个价值创造的阶段性运作流程后,可以得出,四点三维的价值共创的实现机制能够有效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各种社会需求产品的价值得到不断地修正、完善、提升和发展.虽然四点三维的的实现机制能够对价值共创的实现进行有效的指导和推进,但该实现机制在一些细节性的内容上如四点之间如何更快速有效的贡献资源实现相互协同等,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挖掘.
〔1〕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06):66-73+81.
〔2〕Prahalad C K,Ramaswamy V.Co-opting customer competen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1):79-87.
〔3〕Prahalad C K and Ramaswamy V.Co-creation experiences:The next practice in value creation[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04,3(1):5-14.
〔4〕Vargo S L and 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logicformarketing [J].JournalofMarketing, 2004,68(1):1-17.
〔5〕李朝辉,金永生.价值共创研究综述与展望[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91-96.
〔6〕王喜文.万众创新何以可能——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物理共享经济[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2):25-31+91.
〔7〕王喜文.工业4.0:最后一次工业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8-27.
〔8〕Prakash Chathoth,Levent Altinay,Robert James Harrington,FevziOkumus,EricS.W.Chan.Co-production versus co-creation:A process based continuum in the hotel service contex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3.
〔9〕Evert Gummesson,Cristina Mele.Marketing as Value Co-creation Through Network Interaction and Resource Integr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Market Management,2010(4).
〔10〕张婧,邓卉.品牌价值共创的关键维度及其对顾客认知与品牌绩效的影响:产业服务情境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02):104-115+160.
〔11〕张婧,何勇.服务主导逻辑导向与资源互动对价值共创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01):115-122.
〔12〕简兆权,陈键宏,杨金花.研发服务价值共创研究——基于价值网络的视角[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13):1-5.
F274
A
1673-260X(2016)12-0113-03
2016-10-12
厦门市科技局项目“厦门市工程机械、车辆产业供应链系统构建研究”(3502Z20115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