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具的兴起对瓷器设计的影响
2017-01-10李玉
李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高家具的兴起对瓷器设计的影响
李玉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河南 郑州 451100)
高家具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席地跪坐的生活方式,让伸手平拿成为取物的一种习惯,观物方式也因高家具的应用而变成侧视和平视,器物的造型设计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改变.本文主要从瓷器设计与高家具的关系入手,重点讨论了高家具的兴起给瓷器设计带来的改变.
高家具;瓷器设计;席地跪坐;视点
1 古代席地跪坐的生活方式
考古发现黄河流域的先民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在半地穴式房屋内开始了跪地起居的生活,地面铺席,一切生活都依席进行,《周礼·考工记》载:“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二筵”如果以周尺1尺为19.91cm计,9尺约180cm,堂高仅1筵,表明当时室内高度有限仅宜席地卧坐①.仰韶彩陶中不乏仿实用的席纹,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依旧是跪坐,《诗经·大雅·生民之什·行苇》“或肆之筵,或授之几.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可知当时宴会中铺设席,席上摆放着酒具和矮几,《楚辞》有“瑤席兮玉镇”诗句,表明当时南方室内铺设一种有香味的席且还配有镇.与之相应的则是一类低矮的家具.
信阳楚墓出土的木床,床面长218cm,宽139cm,与现代床的造型尺度无大差别,但是下面6个矮足,足部仅高19cm(如图1),显然与席地起居的生活相适应,楚墓出土的铜足金银彩绘漆案,长150cm,宽72cm,与现代桌面设计无大差别,但是高度也仅有12.4cm,楚墓中随葬的漆木几案共计13个之多,说明它们是当时经常使用的家具类型,而同时期室内用来隔断空间和装饰的漆座屏制作精巧,高度也在14cm-20cm(如图2).与这些低矮家具相配合使用的一类器皿多为廉价易得的陶质或不易破碎的木质以及金属材质,瓷器并没有发展的空间和时机.
汉代是跪坐盛行的时代,皇家贵族都有设筵席享宴乐之习,河南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中室壁画上部的壁画绘有大型宴飨伎乐的画面,上下两边各有一列长席两排贵族人物跪坐的场面,在各人的身前分置有案盘杯箸等饮食器具,反映出当时宴席上实行的分餐习俗.汉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沿用席地跪坐的方式,直至佛教盛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住中原,汉人的席地跪坐传统发生了巨变,行之而来的是各种生活器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瓷器,高家具的出现,为瓷器提供了放置的空间,静态环境的出现为瓷器的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可能.
图1 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木床
图2 战国楚墓出土 彩绘漆透雕座屏
2 高家具的兴起
中国古代家具起源何时,迄今似乎很难定论,而根据考古发现,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发现了木案残迹和木俎,但高度为10cm—25cm,考古发现的漆木家具有数十件之多,家具的设计特点,造型低矮,方便实用,最为常见者为几、案.几是人们席地跪坐或是坐在床榻上依凭用的家具.《器物丛谈》说:“古者坐必设几,所以依凭之具.”案主要是食案,为进食所用,案的设计比较讲究,从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案可见一斑.几和案也是汉代常见的家具.汉代的几设计非常讲究,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一件龙纹漆几,几下有高矮两对足,矮足固定于几背面,高度为16cm,适用于“隐几而卧”,高足为40.5cm适用于“隐几而坐”可见设计的独具匠心;汉代的案也称为食案,高约10cm—20cm,多为木制,广州沙河5054号东汉墓出土一件铜圆案高8.6cm,这种食案的功能相当于现代的餐桌.这种低矮家具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各种器具的造型设计也多实用为主,瓷器虽然在汉代已经出现,严格意义来说,也只是某种材质的替代品,并未真正成为独立门类发展和设计.直到高家具的出现,瓷器才真正有了合适的发展契机.
张朋川先生说西亚和中亚地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坐具的地区,高家具是依丝绸之路由西亚传入中原,考古工作者在今土耳其发现了距今9000多年的女性黏土雕塑坐于高扶手椅子之上,在黎凡特出土的距今7000年的石棺上也有高扶手椅子图像,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两河流域也同样盛行足下有踏的高椅子②……高坐具经由西亚传入阿尔泰和新疆地区,再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各地.在新疆阿尔泰地区考古发现公元前5世纪的壁毯,上面织有女王坐于高椅子之上;楼兰遗址还出土了一些木雕椅子的残片,而从今天留存的石窟壁画中,也可佐证.随着佛教的传入和盛行,少数民族的入住中原,波斯、粟特、印度商人往来频繁,在河西走廊的石窟壁画中,我们看见多民族碰撞下,高坐具逐渐发展演变的历程.多元文化共存出现了多种坐姿,如莫高窟275窟、268窟中保存完好的交脚菩萨彩塑像,直到公元5世纪中原内地开始出现垂足悬坐.隋唐五代辽宋经50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室内生活的中心开始了改变,从床榻为中心,转向座椅为中心.
随着佛教信徒的增多,市民生活的繁荣,建筑斗拱的应用,室内空间不断升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垂足而坐,陕西长安韦氏《宴饮图》中大桌两旁悬腿而坐共享饮食的壁画;《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所坐的椅子,高元珪墓中高元珪所坐宽大的椅子;莫高窟196窟和61窟中高僧所坐的坐具…….然而任何一个生活起居方式的转变都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适应和普及过程.在这个相当长的过渡时间里,席地而坐和垂足而坐两种生活起居方式并存.直到宋代,高家具才真正主宰室内空间.随着高家具的出现,给器物提供了更多的置放的空间,器物的造型也开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改变,其中影响最大的则是瓷器的造型设计.
3 高家具的普及对瓷器造型设计的影响
高坐具的推广,与之相配套的高桌子开始出现,河北巨鹿出土的有“崇宁三年”题款的宋桌,桌面长88cm,宽66.5cm,高85cm.白沙宋墓中宋大翁夫妇对坐在桌边的场景;宣化辽墓《茶道图》中放置茶具近乎人腰的方桌.在在都表明了室内家具总体高度增高了,人们生活习俗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分餐制变成合餐制;取拿器物的方式从捧执变向伸手平拿;人们的观看桌几视点和视域范围也发生了变化,从俯视变向平视.
高家具的广泛使用,室内的活动范围和审美装饰开始了变化,人们的活动便捷了,视野升高了,装饰充塞了所有的空间,使用的器具造型都发生了变化.各种器物开始有了固定的放置位置,席地跪坐时期,器物的使用处于动态的搬挪环境之中,造型更多考虑材质安全、挪动和拿取方便.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生活类器皿的材质多为较为易得廉价的陶类,或贵重的金属,制作精巧的漆器.这时期虽有瓷器,也主要作为替代材料而使用,器具的造型主要以实用为主,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多依靠拿取便捷为参考;多敞口,口部较大,短颈,鼓腹,足部较矮,早期器物多便于放置的三足;器物外形较少的注重轮廓的比例节奏,多圆形、低矮、浑厚,器物少有部件装饰;部分装饰构件也依照俯视设计在较为上缘的地方(如图3).
随着高家具的出现,人们的视域改变,由俯视观看的状态转向平视、侧视观物;视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一个身高为170cm的人作为参考,其跪坐视高约为115cm,在低矮家具盛行的时候,器物处于俯视眼底,在此视觉范围之下,器物整体呈现出俯视下的二维的平面,设计的重点集中在器物的腹部以及口沿部分;纵观隋唐之前瓷器造型,多一类浑圆的罐和执壶,碗盏的设计也较为平面化;端坐于,如陈增弼先生复原的宁波南宋石椅,椅腿高度为52cm③的器具之上,人的视平线高约为135cm④,观看放置在巨鹿出土的85cm的宋桌上的器物,人与器物间的视平线基本为平视.
视觉中心变了,黄金视点分布也由俯视时二维面积上的造型和装饰改变成了三维体量感的外轮廓的精雕细琢;器物腹部不再因为捧持方式的考虑而设计为圆胖形.转而朝向外轮廓造型设计,从低矮逐渐向修长方向发展,器物的组成部分开始注重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成结构,尤其是颈部开始拉长,肩部开始丰满,出现一类修长,便于把玩的观赏瓷器,如各种长颈瓶、胆瓶、梅瓶、玉壶春瓶等;器物的重心开始上移;各种装饰部件开始出现在黄金视点周围,各个部分的构成关系愈加协调美观.伴随博古架出现,是一类供玩赏的梅瓶、玉壶春瓶、各式花盆、尊等造型,极大的丰富了瓷器的种类和设计,器物造型设计极具美观,尤其注重审美意境(如图4).
图4 宋 定窑白釉刻花梅瓶 图片来自故宫博物院
静态环境下的瓷器,器物自身散发出了静谧的审美韵味,各个组成部分极具有韵律和节奏美感,每个小的构件都及其讲究,尤其是在黄金视点处更是通过拉伸、缩短、增加装饰,达到“形有尽,意味无穷”的境界.
4 总结
高家具的出现,奠定了今日人们室内生活的空间范围,改变了人们室内生活方式;改变了器具动态的搬挪环境,让器具有了固定的放置载体,为瓷器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也让瓷器的设计不再囿于材质,为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条件;高家具的应用开始了人们伸手平拿的取物方式,器物造型的设计也不再仅限于捧持的便捷,可以更加自由的增添附件和伸缩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为瓷器的多样发展创造了便利;高家具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观看器物的视点,从俯视侧重二维平面造型变为平视时三维的外轮廓设计,为瓷器向修长设计,拉伸部件的比例关系展现静态神韵创造了主观条件.
注 释:
①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8.
②张朋川,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45-57.
③陈增弼.宁波宋椅研究[J].文物,1997(5).
④张朋川,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M].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56.
〔1〕高丰.中国设计史[M].杭州:中古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
〔2〕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0.
〔3〕张朋川,平湖看霞.关于美术史与设计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
〔4〕冯先铭.中国陶瓷(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杨泓,郑岩.中国美术考古学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王鑫,杨西文,杨卫波.人体工程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J527
A
1673-260X(2016)12-0052-03
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