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七角楼》看霍桑的清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2017-01-10武金红

关键词:角楼菲比霍桑

武金红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谷 030800)

从《七角楼》看霍桑的清教思想与中国文化的契合

武金红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外语系, 山西 太谷 030800)

霍桑的《七角楼》从人与上帝、 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然等方面表现出对清教思想的迎拒:接受加尔文主义的“原罪”和人的“普遍堕落”, 但拒斥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 肯定人的某些自由意志; 强调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要为“人类的共同奋斗”出一把力; 相信大自然是神所安排的秩序, 人类的恶劣行径会破坏自然秩序并因其罪招致天谴,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强调人与人之间彼此的爱与同情, 并期待一个基于爱与平等基础之上更加美好的世界。

《七角楼》; 霍桑; 清教思想; 中国文化

0 引 言

“清教”(Puritanism)一词由“清教徒”(Puritan)一词衍生而来, 后者则源于拉丁文中的purus, 意为“清洁、 纯净”。 清教不仅仅是一套宗教教义, 也是一套道德伦理。 在清教神学体系中, 加尔文主义始终是清教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神学体系。 在新英格兰, 清教则是“彻底与坚决的加尔文主义”[1] 538。 北美第一批清教徒便是一支信奉加尔文教的思想激进的英国新教徒。 他们由于不满宗教改革, 要求肃清腐败、 净化教堂, 遭到詹姆士一世的宗教政治迫害。 这批清教徒于1620年, 乘坐“五月花号”, 漂洋过海, 抵达北美, 成为北美新大陆的第一批居民。 从此, 清教便传入北美, 并成为美国思想文化的渊源。 时隔百余年, 浪漫主义小说《七角楼》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于1804年7月4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清教色彩浓厚的萨莱姆小镇上。 作为清教徒的后裔, 他通过血脉纽带亲近清教徒, 认为“他们刚性的禀性与我的性格水乳交融”[2]251。 作为一个思想深邃的作家, 霍桑更加致力于对人性的思考, 他对加尔文主义不是全盘接受, 而是有所迎拒。 加尔文主义认为在所有人类生活中有三种基本关系, 即我们与神的关系、 我们与人的关系以及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既然世界可以理解为自然、 人和社会的统一, 我们可以通过细读《七角楼》, 从人与上帝、 人与社会、 人与人、 人与自然等问题的研究,探讨霍桑对清教思想的接受和拒斥, 进而分析霍桑的清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

1 霍桑的清教思想

1.1人与上帝

“加尔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上帝在仁慈、 权力和智慧方面至高无上的权威。 相应地, 它强调了人类的无助和罪恶, 自从亚当堕落以来, 人类与生俱来完全堕落了。”[3]55加尔文主义相信原罪, 这反过来体现了人与上帝的关系, 这关系包括人的被创造物身份。 上帝是造物主, 人作为被造物, 是上帝的属民; 但人又是上帝面前的罪人, 这不是一般的罪人, 不是司法意义上的罪犯…… 是因为对自己造物主的背叛。[4]172因为原罪, 人类与生俱来就是罪人。 既然清教首先是一种“预定论” 和“普遍堕落”的神学, 加尔文主义相信上帝的绝对权威和人的完全堕落, 认为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和反叛, 人类生来就是罪人; 同时也否定人类的自由意志, 认为一些人通过上帝的仁慈得到救赎, 成为上帝的选民; 而一些人只能遭上帝的诅咒成为弃民。

在“原罪”和“内在堕落”上, 霍桑是接受加尔文主义的。 作品中的人物贾弗利·平琼, 是恶的代表, 而且是很典型的恶的代表。 平琼家族, 傲慢而贪婪, 无疑有着不可饶恕的罪。 霍桑将“罪”定义为“灵魂上的污点”。 他得出结论: 只要想到诱奸、 谋杀, 或者谎言, 即使只是想想, 并未实施, 这就是确确实实的罪了。 对霍桑来说, 每个人心中都有罪恶, 这种罪恶可能一生都潜藏在人的内心中, 但在特定的环境下就会表现出来。 即使作品中的菲比——这位充当着爱和救赎角色的人物, 内心也潜藏着恶, 这是可以想象到的。 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所抱有的人性论观念, 认为“美德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5]213。 即便在当前环境下她不会犯罪, 谁能确保她永远不会堕落呢?伊甸园中夏娃的故事似乎已经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正如霍桑在作品序言中指出的那样, “此辈人的行为必定在遥远的未来产生出善良抑或罪恶的果实”[6]178。 人类, 无一例外, 都是罪人, 一代人的罪恶降临到下一代, 这就是《七角楼》的“寓意”[7]96。 “罪”, 于霍桑而言, 是绝对的存在。 霍桑认为, 人即使不是完全堕落, 也是普遍堕落。 对罪恶的关注是霍桑与清教最密切的关联之一。

对于加尔文的“预定论”, 霍桑则无法完全认同。 作品中所有的善恶冲突, 最终都以善战胜恶而结束。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每个人物的命运都是自己行为或选择的结果。 平琼法官选择了恶, 最终恶贯满盈而死。 霍尔格雷渥, 不顾两个家族的深怨大恨, 选择不去催眠菲比, 不去控制或摧残她的灵魂, 最终享受着幸福和富有的生活。 尽管身为清教徒的女儿, 菲比却用自己积极的行为, “摒弃了他们(指清教徒)的苛刻”; 克利福德和海普兹芭, 屈从于“几近致命的被动”, 结果找到了“有着象征意义的幸福”, 至少能“给予更为年轻和更为积极的思想一些较为深刻的认识”[8]201。 事实上, 《七角楼》中的所有冲突都是以善恶之报而结束, 即使人为的咒语“上帝要让他饮血”, 也在充满远见的人类的努力下化为了虚无。 既然人类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 在某种程度上, 就可以最终选择自己的命运。 由此可见, 霍桑强调人类自身行为的必然结果, 重视因果关系, 而非全盘接受加尔文主义的“预定论”。 加尔文主义认为:“预定是上帝永远的法令……所有人生而平等, 然而一些人注定获得永生, 而一些人则注定获得永久的诅咒。”[9]206加尔文否定人的自由意志, 认为自从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偷吃禁果以来, 人类的自由意志就被剥夺了; 认为“上帝拣选和摒弃时, 不会囿于考虑哪个个人, 完全出于自己的仁慈, 随时随地随意展示和显现神威”[9]234。 显然, 霍桑无法全盘接受加尔文“预定论”的信条, 他也不相信上帝的绝对权威——这一加尔文主义真正的驱动力。 霍桑认为尽管人类都是罪人, 一旦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堕落, 就可以通过反省、 行善、 忏悔、 赎罪等途径接近上帝, 实现自我救赎。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朱利安·霍桑对其父亲的评论, “在古老的清教文学素材中, 他榨到了鲜少的果汁”[10]25。

1.2人与社会

霍桑相信“原罪”, 认为人性中存在着根深蒂固、 无可改变的恶, 而社会上的种种罪恶正是人类原罪的延伸。 因为恶潜藏在人的内心, 而不是社会机制中, 霍桑对多数社会改良的效果产生怀疑。 因此, 他宁愿转向人类的内心和灵魂, 探索罪恶主题, 探究善恶问题。 对霍桑而言, 社会上的种种罪恶必然存在并不断蔓延, 但另一方面, 人类又不能脱离社会, 离群索居。

霍桑在作品中对社会丑恶现象如此描述: 平琼花园繁茂的杂草“尽管已经死去多年, 但它们所包含的邪恶自然会再度滋生(象征着人类社会中罪恶的传播)”[6]248; 屋子里六把“又直又硬” “让人望而生厌” 的椅子, “体现了一种只能适应当时社会状况的无比丑恶的思想”[6]200; “贵族阶级敢于专横跋扈, 而贫苦民众甘受欺凌”[6]193; 人类社会处处充满伪善, 连天真的小菲比也在怀疑“诸如法官、 牧师之类地位显赫受人尊敬的人物是否正直……因为世界上总有邪恶, 一位地位高尚的人完全可能像一个卑微的人一样邪恶的……阶级的尊严和地位的高尚全都是些虚幻的影子”[6]285; 社会上物欲横流, 金钱至上, 连猴子也被描述成“最生动、 最丑陋”的拜金狂形象……于此, 霍桑坦白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靠模拟悲伤来消遣, 这世界还不够悲惨吗?”[6]297

既然社会上的种种邪恶都是源自人类本性的罪恶, 是人性罪孽的副产品, 那么必然是社会固有的, 很难通过激进的方式铲除。 毕竟, 自从亚当堕落以后, 人类与生俱来就是罪人。 对霍桑来说, 以激进的方式进行社会改良的效果是令人怀疑的。 因此, 他不愿意接受通过激进的社会改良来除去社会上种种邪恶这一思想。 霍尔格雷渥, 曾自我标榜为政治和社会改革家, 持有激进的社会进步思想, 特别是他早期的态度, 是值得深深同情的。 然而, 他的社会改良的激进思想以及社会转型在近期完全实现的思想对霍桑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霍桑满怀同情地写道: “他的错误在于他的盲目假设, 以为恰恰就在这个时代, 古老的褴褛罩袍即将换成新礼服, 而不是一针一线循序渐进地翻新。”[6]325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霍尔格雷渥修正了他早期激进的思想, 成为了一名乡村绅士, 这是他个人思想的成熟、 来自菲比的影响以及即将和菲比结婚的这一新的责任感使然。 事实上, 在霍桑眼中, “个人做善功或进行社会改良是无法完全自发地重新塑造这个世界的——更不用说严格按照自身利他的意愿去重新塑造这个世界了——激进的改革家不这么设想是错误的”[11]44。

尽管认为社会上种种罪恶必然存在, 人类很难以激进的方式克服它们, 霍桑坚持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 离群索居。 这一点和加尔文主义不谋而合。 加尔文认为, 社会改革是从人心开始的。[12]221离世出尘从来不是加尔文主义的特征。[12]262加尔文主义认为, 人应该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服务上帝, 而不是逃进修道院。 正如上帝在创世之日告诉人们的那样, 人类圣神的职责在于理解、 管理自然界和一切被造物。[12]223

作为一位分析人际关系、 亲情友谊和个人适应社会的行家里手, 霍桑认为世上最悲惨者莫过于那些与社会脱节的人。[2]261在《七角楼》中, 霍桑塑造了几个离群索居的人物, 如克利福德和海普兹芭。 海普兹芭“主动抛弃了上帝赐给人们的相互支持”[6]378; 克利福德“是个与自己的同类隔离开来的孤独生命”[6]312, 他需要同伴, 愿意享受有人陪伴的生活而不是孤独的“牢笼”。 之后, 尽管这对兄妹努力恢复与尘世的联系, 但结果只得以失败告终。 他们无法和邻居一起进入教堂做礼拜, 克利福德也无法从拱形窗户上跳进“人类生活的海洋”[6]313。 他们双双逃离的火车之旅也仅仅以返回七角楼而结束。 霍尔格雷渥对他们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那些脱离社会, “与社会失去一切真正联系”的人实际上已经“死”了。[6]355这样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映射着作者霍桑的态度。 霍桑丝毫不赞成不接触社会的思想, 他把这种与世隔绝看作恶。 达雷尔·亚伯(Darrel Abel)曾声称:“霍桑似乎一直相信……脱离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是降临到人类身上最恶劣的罪行。”[13]9在小说中, 霍桑多次强调人类与社会和同伴密切联系的必要性。 “离开正常生活轨道流浪在外, 或者被放逐在外的人们, 即使在更好的环境中, 他们最大的渴望也是回到正常生活中来。 不论是在高山之巅还是被关在牢狱之中, 他们都会为自己的孤独处境战栗不已。”[6]292对作者而言, 那些脱离社会的人不能与社会和解[14]67, 他们更不会感到舒服。

在霍桑看来, 虽然人类社会充满了罪恶, 但人类所需要的不是逃离社会, 而是为“人类的共同奋斗”出一把力。[6]210在这一点上, 霍桑的认识和加尔文思想完全一致。

1.3人与自然

据《圣经》记载, 上帝同时创造了人和自然。 《创世纪》中人给动物命名这一简单的情节即是人和动物亲密和谐关系很好的例证。 此外, 伊甸园中人和动物的平等关系在于二者都是上帝用泥土造的。[15]192大自然是“神所安排的秩序”[16]21, 上帝统治着自然。 “他只要点头就能以雷声震动天庭, 以闪电照耀天空; 有时以暴风雨扰乱天上的平静, 之后又随己意刹那间叫它们平息”; 同样, 上帝也“完全控制那不断威胁陆地的大海; 有时又以狂风可怕地搅动大海, 有时又叫波涛平静、 大海平息”[16]27。 上帝通过大自然彰显自己的愤怒和威力。

在霍桑笔下, 我们可以看到菲比和平琼花园的家禽之间的和谐, 但也意识到了平琼家族的恶劣行径导致其家道衰落, 甚至连“全能的上帝也和他们作对”[6]211; 尽管“大自然如何垂爱”平琼家族阴郁的房舍, “循环往复的夏天如何尽力用美丽的鲜花使之高兴”, 结果却“无能为力地转为忧伤”[6]196。 最终, 该家族难逃其衰亡的厄运。 这隐喻了霍桑对大自然的态度。

细读《七角楼》, 我们注意到平琼花园——这个被人类的恶劣行径玷污的伊甸园, 以及园中的莫尔泉、 阳光、 暴风雨、 家禽、 蜜蜂、 鲜花等自然意象。 毫无例外, 这些自然意象和平琼家族的命运息息相关, 是平琼家族兴衰的象征。 象征着主人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七角楼庄严落成, 而阳光却照不到房间里, 也照不到居于其间的人的心里, 有的仅仅是黑暗和忧郁; 七角楼建成之后, “甘醇”的莫尔泉变得“又咸又涩”[6]181。 同样, 那些忧郁的、 不产卵的鸡则象征着平琼家族的繁衍状况。 然而, 历经变迁, 在故事结束时, 一搬出七角楼, 这些鸡便“开始不屈不挠地连续产卵, 决心在远比一个世纪来任何时候都好的吉祥环境中尽心尽力地延续它们杰出的物种”[6]435, 预示着这个家族美好的未来; 平琼法官暴死之后, 连爱丽斯花也“绽开了点缀着猩红颜色的花朵”, 这些“争芳斗艳的花朵神秘地显示出宅子里面某种东西达到了美满的顶峰”[6]411; 莫尔泉也投射出“一系列万花筒般的映象”[6]439。 莫利斯·比伯(Maurice Beebe)指出, 和平琼家的宅子相似, 这些鲜花和家禽同样展示着这个家族不断变化着的命运。[13]8通过大自然, 上帝彰显着对平琼家族的愤怒。 大自然在部分地揭示着上帝的意志和旨意。 另一方面, 我们也不能忘记菲比对花园的照料, 以及她与霍尔格雷渥、 海普兹芭、 克利福德、 邻人的和谐共处, 甚至她和家禽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映射着霍桑对人与人、 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期待。

美国律师兼著作家乔治·斯蒂尔曼·希拉德 (G.S. Hillard) 称霍桑是位大自然的热爱者, 虽然称不上是一位充满激情和狂热的热爱者。[17]307苏珊·威廉姆斯(Susan S. Williams) 也赞同霍桑先生作为一名沉静敏锐的观察者和最忠实的大自然的刻画者具有独特优势。 她认为霍桑不仅反映自然, 而且用栩栩如生的色彩勾勒自然。[18]237-238从《七角楼》中可知: 霍桑接受加尔文主义, 相信自然是神所安排的秩序, 上帝创造了自然, 并通过大自然向人类彰显他自身的部分秘密; 认为人类的恶劣行径能够破坏自然秩序, 并因其罪而招致天谴。 霍桑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1.4人与人

加尔文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民主和平等。 加尔文认为, 所有的人, 男人或女人, 富人或穷人, 软弱的或强壮的, 智慧的或笨拙的, 在上帝面前都是被造之物, 都是失落的罪人。 加尔文不仅谴责奴隶制、 种族制, 也谴责对妇女和儿童的奴役; 不仅反对等级制度, 也反对一切贵族特权。[12]220此外, 在《圣经》中, 耶稣强调基督徒最突出的品质是博爱, 爱上帝、 爱邻人、 爱敌人、 爱上帝的一切创造物。

霍桑笔下的菲比身上, 充满着无限的爱和救赎的力量。 她爱着、 影响着周围的一切人和物, 包括破败阴郁的七角楼、 被玷污的花园、 那些不产卵的古怪的家禽、 房舍内离群独居的人物, 还有邻人。 正是菲比的爱使得她触及到的一切人和物熠熠生辉。 在故事结束时, 读者看到的是一幅和谐祥和的画面, 酷似人类最初的伊甸园。 是菲比和霍尔格雷渥的婚姻“改变了世界, 把它恢复成了伊甸园, 而他们自己成了园中的主人”[6]429。 另一方面, 菲比和霍尔格雷渥的婚姻也象征着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平等的实现。 毕竟, 平琼家族和莫尔家族的斗争也是贵族阶级和平民阶级之间的斗争。 两个家族的冲突以他们的后裔缔结婚约而结束, 这无疑映射着霍桑对社会和人类平等的渴望。 并且, 霍尔格雷渥坚持社会平等的主张也是霍桑思想的再现。 霍桑看来, 由于原罪, 人类必然会犯罪, 所以人类与生俱来就是罪人, 有着共同的命运。 基于这一共同命运, 人类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考虑到人类共同的命运, 霍桑认为人类应该彼此相爱、 彼此宽容、 彼此同情。 在这一点上, 霍桑对加尔文主义是完全认同的。

十九世纪美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曾指出, 霍桑本着爱和强烈的同情去看待一切事物。[17]291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描绘, 他笔下的生活总是一幅和谐的画卷。[17]299从《七角楼》中, 读者可以看出霍桑对人类的乐观态度。 他相信人类无法解释的罪恶和悲伤, 但他更渴望一个基于人类爱与平等基础之上更加美好的世界。 正如美国文学批评家布里斯·佩里(Bliss Perry)所说的那样, 霍桑并非天生喜欢黑暗, 他向往光明。[17]316

2 霍桑清教思想和中国文化之契合

我国殷商朝时期, 人们认为统治者受天命而拥有统治权。 到了西周时代, 人们则开始摆脱天命说的束缚, 提出以德配天。 这种提法在强调天命不可违的同时, 肯定人后天所做的努力。 虽然这种提法有着阶级局限性, 强调只要统治者有道德, 天就会庇佑, 意在巩固统治者自身的统治地位, 但也奠定了以人为本的说法。 后来孔子提出了“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 可谓知也!”从这一提法来看, 孔子的儒家思想虽提出以人为本, 但没有否定天命的存在, 而鬼神存在的作用在于监督“人”的道德危机。 在孔子看来, 命是天安排好的, 天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不过, 人通过道德力量可以让上天改变命运的安排。 同样, 霍桑的上帝观否定上帝的绝对权威, 强调人的自由意志, 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颇为契合。 我们知道, 所谓以人为本, 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 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 人为万物之灵, 在人与物之间, 人与鬼神之间, 以人为中心, 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19]1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持中贵和思想则植根于农业经济, 表现出一种“静态”特征: 重视自然, 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乃至每个人内心的和谐等。[19]20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核心精神,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墨家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就是指人与人能够和谐相处, 并强调通过“宽”和“仁”, 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实际上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和谐必然会导致社会和谐。 从哲学上看, 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赖性, 个人不能离开社会, 脱离了社会的个体只能成为生物体; 同样, 社会离不开个人的创造性劳动, 否则社会物质生产便无从谈起。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 墨家主张社会和谐, 要求社会成员竭尽所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 主张废除一切等级亲疏关系, 建立绝对平等的社会。 儒家强调和谐有序、 公平正义, 重视社会整体和谐。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道教认为,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要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 告诫人们“自然之道不可违”。 在《阴符经》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各种戒律中, 道教还考虑到了对动植物的保护。 道教认为, 人们善待万物, 即有善报; 虐待万物, 即有恶报。 以上分析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从前文分析可知, 霍桑认为由于人类的原罪, 社会上种种罪恶必然存在并不断蔓延, 但是人类却不能脱离社会, 离群索居, 而应该为“人类的共同奋斗”出一把力; 霍桑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同情, 并渴望一个基于人类爱与平等基础之上更加美好的世界。 霍桑对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中, 处处跳跃着和谐的旋律, 同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精髓颇为契合。

这种契合绝非偶然, 霍桑所处的十九世纪的美国, 正处于国家意识强化和领土扩张的时代, 发现东方、 探索东方、 利用东方正在美国思想界身体力行。 爱默生因传播中国文化, 被誉为“美国的孔子”, 他们创办的刊物《日晷》专门刊登中国圣哲语录, 如《论语》和《中国四书》, 大力借鉴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 梭罗对中国文化赞叹有加; 惠特曼也曾以赞美的口吻描写中国, 如《草叶集》中对中国多次的描述。[20]46同时代的作家霍桑也不例外, 在其作品中屡屡写到东方。 如《七角楼》中就描写过“一支用稀有的东方木料制作的金柄手杖”大为平琼法官添彩。[6]273彭石玉教授研究了霍桑的写作札记, 推断出霍桑对东方(中国)并不陌生。[20]46由此可见, 中国文化对霍桑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也为霍桑对清教思想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的素材。 当然霍桑的中国情结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的探索和挖掘。

3 现实意义

当下, 我们大力提倡“以人为本”, 倡导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 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 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 就是要尊重人、 理解人、 关心人, 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 人、 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 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 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 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和谐社会具体含义包括: 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是社会各系统、 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四是个人、 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在新的历史时期, 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 和谐为美的和谐社会理想, 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 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 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综上所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霍桑的清教思想中, 体现着“以人为本” “追求和谐”的思想契合和共识。 结合当今社会的价值观和实际需求, 探究这一契合之处也使得我们探讨霍桑的清教思想具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4 结 语

霍桑一生致力于对人性的思考, 作为一名思想深邃的作家, 他对清教思想有着接纳和摈弃。 从历史的角度看, “每当西方社会发生道德危机时, 清教便向人们提供恢复道德的责任感、 勇气和信心”[21]242。 霍桑对上帝、 社会、 自然和人类的清教观, 在当时美国社会无疑起着有益的教化功能。 在今天看来, 他的一些观点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以人为本”和“追求和谐”的思想颇有契合之处。 解读和阐释该作品中霍桑的清教思想, 继承和弘扬这些思想的合理内容和精华,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的意义。

[1] [美]奥尔森. 基督教神学思想史[M]. 吴瑞诚, 徐成德, 译, 周学信, 校订.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 [美]兰德尔·斯图尔特. 霍桑传[M]. 赵庆庆, 译.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1999.

[3] Guerin, Wilfred L. et al. A Handbook of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ture[Z]. 4n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4] 杜丽燕. 爱的福音: 中世纪基督教人道主义[M].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5.

[5] [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全集[M]. 朱生豪, 译.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4.

[6] [美]霍桑. 红字/凶宅七角楼 [M]. 熊玉鹏, 贾文浩, 贾文渊, 译. 北京: 北岳文艺出版社, 1996.

[7] Mills, Barriss. Hawthorne and puritanism[J]. The New England Quarterly, 1948, 21(1): 78-102.

[8] Levy Alfred J.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the religion of love[J].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1961, 16(3): 189-203.

[9] McNeill, John T. ed.,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 [M]. Philadelphia: Westminster University Press, 1960.

[10] Hawthorne, Julian. Hawthorne Reading: an Essay [M]. Cleveland: the Rowfant Club, 1902.

[11] Gatta, John Jr. Progress and providence in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J]. American Literature, 1978, 50(1): 37-48.

[12] [美]茜亚·凡赫尔斯玛. 加尔文传 [M]. 王兆丰,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

[13] Beebe, Maurice. 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pyncheon[J].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1956, 11(1): 1-17.

[14] Dillingham, William B. Structure and theme in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J]. Nineteenth-Century Fiction, 1959, 14(2): 59-70.

[15] 梁工. 圣经视域中的东西方文学[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7.

[16] [法]加尔文. 基督教要义[M]. 钱曜诚, 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17] Harris, Laurie Lanzen, Emily B. Tennyson amp; Cherie D. Abbey, eds.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 [C]. Vol.2.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85.

[18] Williams, Susan S. “The aspiring purpose of an ambitious demagogue”: portraiture and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J]. Nineteen-Century Literature, 1994, 49(2): 221-244.

[19] 严昭柱. 中国和谐文化建设[M]. 北京: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7.

[20] 彭石玉. 霍桑作品的东方迷思[J]. 英语广场, 2016(1): 46-47.

[21] 柴惠庭. 英国清教[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4.

Hawthorne’sPuritanismandItsCoincidencewithChineseCultureReflectedinTheHouseofSevenGables

WUJinhong

(The Dept.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0, China)

Accordingly, by close readingTheHouseofSevenGables, which Calvinist Tenets Hawthorne chooses to accept and which ones he chooses to reject are discussed from his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ma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between man and man.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bas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es: (1) What Hawthorne truly accepts is “original sin” and “man’s universal depravity”, but he cannot agree with Calvinist predestination that completely denies man's free will. (2) He holds humans cannot separate themselves from society, but lend their strength to “the united struggle of mankind”. (3) He believes nature is an order established by God, and stress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he believes man's wrongdoings can destroy the natural order, which will lead to the visitation of God for their sins. (4) And Hawthorne holds the ideas of love and sympathy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he yearns for a brighter world based on human's mutual love and equality.

TheHouseofSevenGables; Hawthorne; puritanism; Chinese culture

1673-1646(2017)05-0102-06

2017-06-29

武金红(1975-), 女, 讲师, 硕士, 从事专业: 英美文学。

I712.074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20

猜你喜欢

角楼菲比霍桑
北京城墙寻迹周汝昌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菲比·瓦尔作品欣赏
果蔬PARTY
紫禁城角楼在600年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菲比熊 BCES4002A
霍桑与权力技术的现代转型:红A字和催眠术的启示
《长江奉节夔门》《北京故宫角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