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考

2017-01-10郭志远

关键词:美育美的育人

李 鹏, 郭志远

(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考

李 鹏, 郭志远

(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 山西 太谷 03080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 相互促进的。 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对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确保高校审美教育的正确方向, 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现两者有效融合应从观念、 内容、 形式、 环境、 主体五个环节入手, 即强化“审美育人”的思想理念, 丰富“审美育人”的教育内容, 改进“审美育人”的教育方式, 打造“审美育人”的教育环境, 加强“审美育人”的队伍建设。

高等学校; 思想政治教育; 审美教育; 融合环节

0 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实现全程育人、 全方位育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指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加强和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有效融合释放了政策信息, 向高校培养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全方位、 多维度、 全员参与的工程, 与审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容相通, 两者有效融合可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 集社会价值体系、 规范体系、 对象需要和现实问题等内容于一体的引导、 激励、 说服, 帮助人们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培养正确的政治品质,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旨在培养践行社会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的人的实践活动。[1,2]审美教育简称美育, 是指为了培养人在接受、 理解、 评价、 创造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好、 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 为了提高人感受美、 欣赏美、 辨别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并使这两种能力日臻完善而采取的一整套措施。[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均是高校教育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是密不可分、 辩证统一的。 首先, 两者目标相同, 具有一致性, 均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 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道德情操, 提升思想境界。 其次, 两者内容相容, 具有统一性, 均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审美教育的方式、 方法及内容, 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4]审美教育可提升大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弥补思想政治教育抽象化的不足, 从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三, 两者相互促进, 相辅相成。 思想政治教育对审美教育起指导性作用, 确保大学生在发现美、 鉴赏美, 甚至是创造美的过程中, 保持正确方向。 审美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 是大学生培养高尚道德品质、 塑造完美人格的必然途径之一。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的意义指向

2.1有助于避免两者关系的认识误区

当前,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两者关系认识上存在误区, 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 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 甚至刻意回避, 未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内在联系, 存在认识的片面性; 另一方面,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和认识层面有待提升, 个别工作者甚至将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 狭隘地理解美育的内容。 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对高校两者关系产生认识误区。

2.2有助于提升教育内容的感染力

当前, 我国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缺少必要的美育元素, 突出表现在: 第一, 个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式不当, 经常性地给大学生灌输一些枯燥无味的“大道理”, 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美, 极易让大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第二,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审美教育理论融入不多, 比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上, 仍存在着教育内容空洞冗长等问题, 难以给大学生以美的享受, 加之大班教学的授课方式, 弱化了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吸引力。 第三,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与一定政治目标相连, 或隐含政治性, 或富有教育性, 但其内容缺少人文性和语言美。 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可以实现真善美的统一,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3有助于增强教育对象的自觉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教育方法的运用有失妥当, 主要表现为: 首先,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以灌输和说教为主, 缺乏与美育手段的融合, 不能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很难产生情感与思想的共鸣。 其次,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导入方式不当, 缺乏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生活经验的有机结合。 第三, 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急于求成, 教育方法运用不当, 造成大学生的心理逆反。 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可使受教育者更多地体会创造、 参与的乐趣, 变被动为自觉。

2.4有助于增强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环境的合力作用尚未形成, 不能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教育影响。 这种教育环境包括家庭环境、 校园环境、 社会环境、 网络环境等。 影响其教育合力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 家庭环境美的缺失。 长期受片面教育观念的影响, 家庭成员理所当然地认为大学生教育是高校的工作, 是老师的职责, 忽视自身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二, 校园环境美的缺失。 每所高校的校园环境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不过, 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扩招, 一些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未跟上大学生人数增加和高校发展的步调, 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相对滞后。 第三, 社会环境美的缺失。 现代社会, 经济功利主义的影响广泛, 社会大众对子女的智力开发和应试知识的教育空前重视, 而美育对子女教育的独特作用却被忽略。 第四, 网络环境美的缺失。 现代网络媒体在极大地方便大学生学习、 工作和交际等活动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 而这些负面信息的充斥, 会在大学生心理和行为上产生负面影响。 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可将美的环境转化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持久地支配着大学生的行为。

2.5有助于推动教育工作者成为美的使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养、 审美素养的高低, 直接影响教育实效。 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每位教师均有对大学生进行美育的义务, 但是受各种条件制约, 存在主体美缺失的现象。 这主要表现为: 教育者美育理论缺乏, 对美学理论系统学习不够, 教学经验缺乏; 高校对美育重视程度不够, 投入相对不足, 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队伍不稳定, 教学效果较差; 部分老师重言传轻身教, 注重课程内容讲解, 忽视课堂上的衣着美、 形象美、 语言美、 体态美。 实现两者的融合, 塑造一个具有良好审美素养的教育者, 可使教育者成为大学生心目中效仿的榜样。

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效融合的关键环节

3.1强化“审美育人”的思想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味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 首先需要对两者关系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充分认识审美教育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5]要强化“审美育人”的思想理念, 高校必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品味。 具体来说: 第一, 摆正美育位置。 高校审美教育要从全方位、 全过程、 全员性、 多维度角度出发, 将审美育人思想贯穿到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的各个细节中[6], 推动两者的有效融合和稳步推进,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大学生“身边的先进典型、 身边的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引导。 第二, 重视美育实效。 高校应加大美育经费投入, 探索开发美学有关的材料、 资源以及载体, 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使其所学理论不再枯燥无味, 而是富有趣味。 第三, 推进两者结合。 重视和加强美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两者间关系的研究, 高校可以通过课题资助或论文奖励等形式, 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工作人员关注美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联系, 发掘各学科的美育资源。

3.2丰富“审美育人”的教育内容,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

实现两者融合, 高校必须丰富“审美育人”的教育内容,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美, 使之包含“真”“善”“美”的深刻内蕴。 具体来说: 第一, 审美教育内容上的“真”, 即内容真实, 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所在。 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对大学生用真心、 说真话、 动真情, 将大道理渗透在小故事中, 将宏达的话语叙事体系微观具体化, 切忌“假、 大、 空”[7]地夸夸其谈。 第二, 审美教育内容上的“善”, 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所在,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讲原则、 讲奉献, 既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奉献, 还要鼓励大学生维护自身权益, 切不可一味地给大学生讲“大道理”。 第三, 审美教育内容上的“美”, 主要含两层含义, 从美育内容选择上, 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在精神和作品上, 比如组织大学生寻访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 集中宣讲, 接受精神洗礼; 从美育内容表述上, 注重赋予所讲内容以哲理美。 优美而富有哲理的句子和语言, 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 让人以美求真、 以美引善。

3.3改进“审美育人”的教育方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美

审美教育在于通过各种具体优美的事物和形象来感染大学生, 选择恰当的方法尤为关键。 实现两者融合, 高校需进一步改进“审美育人”的教育方式,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美。 具体来说:第一, 推陈出新, 因人而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要具有时代性, 紧跟大学生的审美需求, “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教育方法, 做到生动、 活泼、 新鲜、 有效”[8]。 在社团活动、 文娱活动、 暑期实践等思想教育载体中, 高校应探索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去丰富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 给大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第二, 以情动人, 以情感人。 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熏陶, 而情感的产生是由美的形象唤起的。[3]高校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过程中, 要多利用大学生切身感受的具体事物或事情来说理, 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 从而使其心悦诚服。 第三, 寓教于乐, 潜移默化。 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 音乐戏剧、 图书作品、 模范事迹、 智力竞赛等“乐”的载体, 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其中或穿插其间。 比如组织观看“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3.4营造“审美育人”的教育环境,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美

教育环境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 具体来说: 第一, 建设美的家庭环境。 高校要探索与家庭建立沟通联系机制, 构建书信平台、 信息平台、 网络平台等, 开展家长美育辅导工作, 尝试推动家庭的价值观、 审美观等的转变, 让家长认识到审美教育对子女的重要作用, 自觉对子女进行审美教育和审美训练。 第二, 建设美的校园环境。 教学楼、 图书馆、 宿舍楼、 办公楼、 运动场、 花园、 苗圃等场所的建设以及校园内独特景观的构建, 均要注重美观和谐, 富有文化内涵, 让大学生时时处处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才能在学习生活中倍感愉悦。[9]第三, 建设美的人文环境。 高校应加强审美教育人文环境的建设, 开展形式多样、 健康向上的学术、 科技、 艺术和娱乐活动, 如举办“学术沙龙” “人文素质讲堂” “校友导航报告会”等,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趣。 第四, 建设美的网络环境。 高校应加强思政网建设, 美化网页界面设置, 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重视网络安全教育, 结合大学生关注热点, 引导性地开展网上主题调查与讨论, 深化大学生思想认识, 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指引和影响[10]; 重视网络新媒体技术运用, 探索实现声音、 图像、 文字等多种信息的综合处理, 更便于大学生学习。

3.5加强“审美育人”的队伍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美

加强“审美育人”的队伍建设, 是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 具体来说: 第一, 高校应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 通过教师选聘、 岗位培训等形式, 打造一批具备精深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科学文化知识的美育教师队伍, 树立学识威信, 增强人格魅力, 使大学生心服口服。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品德美,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教师热爱每位大学生, 并练就积极向上的心态、 坚韧不拔的毅力、 广泛的兴趣爱好等优秀品质, 通过与大学生的接触, 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师德感染。 第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有行为美, 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 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11], 用美的言行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大学生, 如一些高校尝试让教师着职业装登台讲课, 便是较好的实践。

审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 两者目标相同、 内容相容, 相辅相成, 统一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发展的教育实践过程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重从观念、 内容、 形式、 环境、 主体等五个环节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推动教育理念、 教育内容、 教育途径、 教育环境及师资队伍的建设和革新,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促使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和全面成长, 更好地发挥出教书育人的天职。

[1] 黄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审美教育[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9): 186.

[2] 王立仁, 姚菁菁.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3): 114-118.

[3] 赵海琪.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2011(3下): 160-161.

[4] 吴继金.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中的审美教育[J].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5(1): 61-63.

[5] 赵娜, 李宗霖. 审美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价值[J]. 青年文学家, 2015(15): 168-169.

[6] 裴印山, 王彩风. 高校大学生审美教育有效途径探析[J]. 山东文学, 2008(3下): 122-123.

[7] 李红梅, 杨华岳.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艺术性的路径探析——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艺术[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4): 66-69.

[8] 吴文兵. 美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研究[D]. 马鞍山: 安徽工业大学, 2012.

[9] 高云峰. 审美理论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6(12): 60-62.

[10] 单常艳, 李淼, 何腕营.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5): 150-151.

[11] 周芳, 叶瑞庭. 审美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理路探析[J]. 当代继续教育, 2016(189): 84-88.

OnthePromotionoftheEffectiveIntegr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andAestheticEducationinUniversities

LIPeng,GUOZhiyuan

(College of Forestry,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030801, China)

It is a dialectical unification and mutual promo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Promoting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is of extreme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should start from five steps, including concept, content, method, environment and organizer. Accordingly,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concep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enrich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improve the education mode of “aesthetic education”, create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in “aesthetic educ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integration steps

1673-1646(2017)05-0089-04

2017-06-13

李 鹏(1987-), 男, 讲师, 硕士生, 从事专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0.3969/j.issn.1673-1646.2017.05.017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