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
2017-01-10王晓军
王晓军,傅 翔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杭州 310018)
“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
王晓军,傅 翔
(浙江理工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杭州 310018)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提出,使国际化成为我国丝绸产业进一步发展并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的重要途径。丝绸产业的国际化需要一大批专业水平较高,同时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丝绸行业国际合作与竞争规则的专业人才。丝绸专业应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发展留学生教育、加强交流合作等手段,有效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为丝绸产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让丝绸产业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应有作用。
一带一路;丝绸;人才培养;国际化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丝绸产业在中国经历了5000多年的发展,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出后,各地纷纷抢抓丝绸行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机遇。如浙江省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地,于2015年6月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针对我国丝绸产业面临的国内、国际困难,从丝绸产业的原料、技术、品牌、人才、文化等方面提出了丝绸产业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要求[1]。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有足够的适应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来做支撑。我国丝绸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除了生产成本上升、技术与设计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等原因外,丝绸专业人才的短缺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进丝绸人才专业培养基地建设。引导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围绕丝绸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建立若干个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基地,通过企业委托培养、定向培养等方式,加快建设一支满足我省丝绸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队伍”[1]。针对丝绸产业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以及我国丝绸产业近年来在国际市场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认为,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应把国际化素质和能力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丝绸产业国际化
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依旧缓慢,加强区域合作成为加速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2]。“一带一路”的两端分别是高度发达的欧洲经济圈和发展迅速的东亚经济圈,中间包括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以及非洲的大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是一个顺应21世纪发展潮流,加快中华民族复兴脚步的全新区域合作战略构想。
丝绸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名片,古代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出产的商品输送到世界各地,繁荣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通过经济上的往来促进了古代东方与西方在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丝绸不仅是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同时也成为了代表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在东西方文化交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丝绸行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从经济和技术合作的角度看,“一带一路”为我国丝绸行业进一步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提供了更便捷的途径。有学者通过对2001-2010年间我国真丝绸商品出口数据的研究,指出在我国出口的主要丝绸商品类别中,蚕丝的国际竞争力较强,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60%以上,而附加值较高的丝绸二次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市场份额也较低,其中女式衬衫的国际市场份额10年间从40%左右锐减至10%左右[3]。究其原因,我国丝绸行业在二次制成品方面的生产技术、设计能力等均与欧洲先进水平有着显著差距,品牌建设也处于起步阶段。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丝绸后整理技术、设备、工艺和更先进的设计和品牌发展理念,将通过欧洲经济圈与亚洲经济圈的连接,更便捷地进入我国,有利于提升我国丝绸企业的设计与生产水平,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提高我国丝绸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资源配置和产业链调整的角度看,我国丝绸产业转型升级的目的,是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丝绸业走向高生产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现代丝绸业,改变自身国际丝绸产业链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东桑西移”、“东丝西进”等工程的实施,丝绸行业在国内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链分布已初显成效。“一带一路”则打开了国内丝绸企业与沿线国家的合作空间。越南、泰国、中亚地区等一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仍保留有蚕桑生产的传统,当地人民发展桑蚕茧丝绸产业的愿望也十分强烈[4]。国内丝绸企业可通过合作,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力和土地成本相对便宜等优势,将丝绸原料、半成品生产的环节部分转移到这些国家,从而将资源和精力集中到更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中去。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看,通过文化交流促进民心互通是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途径。丝绸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意义的纺织品,古代丝绸之路上围绕丝绸贸易而进行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其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对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2014年以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项目的圆满成功、中非海上丝绸之路展在坦桑尼亚成功举办等事件,很好地说明了丝绸文化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起到的作用[5]。通过丝绸产业国际化,可以提升中国丝绸商品的国际地位,让丝绸及其蕴含的文化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面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二、丝绸产业国际化对人才的要求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丝绸产业国际化需要一批注重技术与设计、营销相结合的人才
传统上,国内的丝绸人才培养注重对于丝绸原材料和半成品生产技术的掌握,对于产品设计与品牌开发等方面的能力则较为忽视。而在之前二十多年的高等教育中,由于受到行业不景气的影响,纺织学科专业实行了大类归并,丝绸教育退变为纺织服装相关专业的一个分支或方向。目前,国内鲜有纺织高等院校的丝绸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经济全球化时代融合工程与艺术教育、突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能力,而片面注重产能严重过剩的纺织工程教育、忽视产品设计和设计营销的现象广泛存在。这种教育模式导致现今丝绸产品创新所需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我国虽然在国际丝绸市场上拥有一定的优势,是公认的“丝绸大国”,但在生产工艺、产品设计、品牌开发与管理、贸易竞争等方面还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在丝绸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提高教育质量,为丝绸产业进一步与国际产业高端接轨培养出所需的合格人才,让我国真正从“丝绸大国”迈向“丝绸强国”。
(二)丝绸产业国际化需要一批有国际合作精神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由于一直以来我国缺乏既熟悉丝绸专业知识,又能够胜任国际商务洽谈并通晓相关规则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丝绸国际贸易和谈判中话语权不高,常常不能获得主动权。近年来,国内部分知名丝绸企业逐渐开始对外投资,启动国际化战略布局,这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市场规则,能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与合作的人才,但由于国内相关人才储备不足,诸如万事利集团等国内知名丝绸企业目前大都以高薪引进海外人才来满足自身的国际化发展需要。此外,随着印度、越南、巴西、泰国等国丝绸行业的快速崛起,我国丝绸商品在国际上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如印度自2002年起对我国丝绸商品曾进行多次反倾销调查[6]。有效应对诸如此类的国际竞争,同样需要相应的国际化专业人才。
总之,当前的丝绸人才培养,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还没有充分与国际接轨,这不利于国内丝绸企业走向国际,不利于整合更广泛的资源和更大的市场实现转型升级,也无法进一步提升中国丝绸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三、丝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施途径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面向国际市场需要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丝绸不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文化载体,同时“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也在大力发展丝绸行业,这些都为国内丝绸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要为丝绸行业进一步国际化发展培养出所需人才,首先要树立国际化的教育观念,结合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丝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设计,立足于企业国际化发展对于丝绸人才的需求确定丝绸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使国际化视野、参与国际事务与竞争的能力等国际化元素在丝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措施等中有所突出。
(二)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丝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我国的丝绸产品,特别是二次制成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丝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丝绸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不仅体现在国内丝绸或与丝绸相关的专业数量不足上,还体现在丝绸专业教育水平不够高。国内现有的丝绸或与丝绸相关的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与国外高水平院校相比,在许多方面处在落后位置。因此,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优质外教聘请等途径,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引进优质的国外教育资源,使其促进我国丝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提升我国丝绸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三)优化课程体系,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
课程国际化是任何一个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内容,也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突破口。丝绸专业教育应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根据丝绸行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使学生具备结构合理的知识和国际化能力。首先,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课程教育内容要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其次,要根据丝绸外销比重大的特点,设置丝绸产品进出口标准与丝绸国际贸易法规、实务等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对国际丝绸行业、丝绸贸易规则等有所了解和接触,培养学生在跨文化的工作环境中参与贸易谈判的能力。此外,丝绸还是一种具有几千年历史、传统和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开设丝绸文化、丝绸史等课程,培养和加深学生对于丝绸文化内涵的认识,加强丝绸产业与丝绸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能力。最后,要重视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加大外语教学力度,注重听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全外语和双语专业课程的建设。
(四)加快发展国际化师资队伍,提升国际化教学能力
国际化程度高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根本保障,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得到全面贯彻,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得到顺利实施的前提。一方面要不断引进具有国际教育和行业背景的优秀中外籍师资,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派遣从事丝绸专业教育的教师赴国外丝绸、纺织教育水平高的大学访学或到国外丝绸企业进修、锻炼,加强对国际上相关领域最新研究和行业发展前沿的关注和了解。此外相关院校还要采取各种措施,促使专业教师提高外语应用能力,让他们能更好地使用全外语或双语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参与国际性学术、文化交流活动。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机制,努力构建一支专业水平高、国际视野广、外语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以适应丝绸专业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要求。
(五)大力发展丝绸专业留学生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和丝绸产业走出去
在“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蚕桑丝绸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印度、越南、泰国等国的蚕桑和缫丝等行业发展很快,已对我国的相关领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挑战,但他们的总体专业技术水平与我国相比尚有差距,专业人才也较为缺乏。中亚各国也有着种桑养蚕的传统,政府对丝绸行业的培育也很重视,如乌兹别克斯坦刚出台了蚕桑十年规划[7],其成功实施需要大批的专业人才。此外,商务部在《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中指出:要进一步扩大丝绸品牌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引导优势企业走出去,通过收购、入股等形式进行境外投资合作、品牌收购、营销网络建设。[8]“十二五”以来,国内丝绸企业境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快,对于所在国本土人才的需求扩大。可见,丝绸不仅仅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最重要文化名片,在加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方面也大有可为。丝绸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把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可以开设丝绸专业学位课程,或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行业人员组织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对华友好、专业水平较高的外籍丝绸人才。他们将在丝绸产业合作与文化交流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六)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合作活动,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效应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国际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国际化能力,是丝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建设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和交流机会。可采取的主要形式有:a)不断开辟学生交流渠道,扩大学生赴国(境)外知名的纺织服装院校交流合作的规模;b)定期邀请国外纺织服装类合作院校、科研机构的教授、专家或者国外丝绸企业的高管、高水平科研人员等来校讲学或承担部分长、短期课程;c)积极主办丝绸专业领域的国际学术会议,为学生提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平台;d)加强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国外大型丝绸及相关领域企业的合作,共建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中得到更多学习锻炼机会;e)强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丝绸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形成常态化的学术与人文交流机制。
四、结 语
在“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丝绸产业的国际化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这对丝绸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丝绸专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始终围绕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部署,面向丝绸行业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需求,通过在丝绸专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拓宽一批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与渠道;通过传承、吸收、融合与创新,优化课程体系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打造一支符合丝绸专业国际化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丝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让古老的丝绸行业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重现光彩,发挥应有作用。
[1]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5-11-19)[2016-10-17]. http://www.gov.cn/zhengce/2015-11/19/content_5057450.htm.
[2] 商务部网站.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2015-03-30)[2016-11-29].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xxfb/201503/20150300926644.shtml.
[3] 范作冰,陈琳.中国真丝绸商品出口的国际竞争力分析[J].蚕业科学,2013,39(1):129-134.
[4] 李建琴,顾国达.“一带一路”对中国蚕丝业发展的战略意义[J].中国蚕业,2015,36(4):1-7.
[5] 钱荷英,徐安英,孙平江,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蚕丝文化建设[J].中国蚕业,2016,37(1):80-85.
[6] 广东省纺织工程学会网站.印度近年与中国丝绸贸易情况及贸易壁垒解析[EB/OL].(2011-03-03)[2016-11-20].http://www.gdfgx.com/web/disp.aspx?data_id=24263.
[7] 浙江在线.中国桐乡蚕种远赴中亚“吐丝织绸”[EB/OL].(2013-04-07)[2016-10-05].http://jx.zjol.com.cn/05jx/system/2013/04/07/019260698.shtml.
[8] 商务部网站.商务部关于印发《茧丝绸行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通知[EB/OL].(2011-11-16)[2016-09-27].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zt_shangwubu/lanmuone/201111/20111107833350.shtml.
(责任编辑: 任中峰)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ilk Education Progra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ANGXiaojun,FUXia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fice,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choi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silk industry afte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is launched.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ilk industry needs silk professionals with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knowledge as well as skills to engag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the silk industry.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training level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offer talent suppor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silk industry and let silk industry give play to its function in promoti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lk education programs should update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mport 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structure, develop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silk; talent cultiv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10.3969/j.issn.1673-3851.2017.02.014
2016-10-18 网络出版日期:2017-01-19
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4NDJC198YB);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55)
王晓军(1971-),女,江苏扬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
G649.2
A
1673- 3851 (2017) 01- 0082-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