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模型构建及分析
2017-01-10韩国元武博祎
韩国元 武博祎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模型构建及分析
韩国元 武博祎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可比作人体结构,主要由军工有效供给力、经济社会服务力、科技进步推动力、基础资源配置力、结构调整转换力、人力资源积蓄力分别位于人体的头部、腿部、臂部、躯干等部位,每种能力维度都承担着人体结构的特定功能,使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有机协调,支撑国防科技工业有序运行。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界定
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研究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提出的国防工业能力,其能力目标是满足作战需求,具体表现是关键技术、关键设施、核心配套、国防企业以及武器装备等方面的掌握和完备程度。中国将国防科技与国防工业相结合,形成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科技体系和国家工业体系的交叉融合。国防科技工业的概念形象地表明国防工业的科技特征和国防科技的工业需求。国防科技工业首先要满足国家安全需求,为军队建设提供有效支撑,并促进国家利益最大。同时,国防科技工业还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是指在国防科技工业中,面向国家利益扩展,满足国家强军需求,在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反映出来的,处于核心地位且保持国防科技工业竞争优势的独有、排他、不可替代的能力集合。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特质
国防科技工业首先要具备满足国防需求的能力,以满足军事需求,才能保证国家安全,起到保家卫国、军地协调的作用。因此,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具有独特的特质。
国防价值性。在满足国家强军需求的总体目标中,国防科技工业必须具有自主研发生产武器装备的能力,强调武器装备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适应现代国防需求,促进国家武器装备向高精尖端发展。就是说,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价值是满足强军需求的总体目标。
国家配置性。国防科技工业是政府站在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的战略层面上调动和配置国家资源的。在配置过程中,采用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的双重手段。以计划配置为主要方式,中央从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整体出发,调动国家和社会资源,在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研发、生产、使用、维护等阶段和工业空间布局的资源进行总体安排。
军民融合性。国防科技工业与国民经济主战场具有密切的协同和联系,通过创新、协同与共享,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和共性技术,推动军用产品和军转民产品的市场化,参与国际竞争,促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人体结构模型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可划分为6类,即6个维度,分别为军工有效供给力、经济社会服务力、科技进步推动力、基础资源配置力、结构调整转换力、人力资源积蓄力。根据6维能力构成形式,可设计出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人体结构模型,其中关键部位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代表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6个维度,每个维度都发挥着人体结构中的各部位职能。该模型较好地解释了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及组合方式,也直观显示出构成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各要素的内部运行机制。
人体结构的头部——代表军工有效供给力。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最关键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首要职能。国防科技工业首先要满足强军需求,即满足国防军队建设需求。
人体结构的双腿——代表科技进步推动力和社会经济服务力。这是国防科技工业的核心职能,也是基础职能。推动科技进步,实现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占领科技制高点,是国防科技工业的基础能力的表现。同时,国防科技工业通过军民融合,实现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体现国防科技工业服务社会经济的基本职能。即军民共享资源、协调发展,支撑国防科技工业保持核心能力。
人体结构的躯干——代表基础资源配置力,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中的基础平台,其余的5种能力均与基础平台相连,通过基础资源配置力发挥作用。这也说明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国防科技工业要获得有效且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核心能力,必须重视基础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人体结构的双臂——代表结构调整转换力和人力资源积蓄力,这是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发挥作用的重要能力要素。结构调整转换力体现在国防科技工业产业链条的紧密程度和提档升级能力上。人力资源积蓄力体现在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引进、培养、开发上,构建人力资源蓄水池,提升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整体素质。
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构成分析
军工有效供给力——是指国防科技工业在服务和满足军队建设中表现出的超前、及时、有效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支撑军队建设,实现强军,是军工的首要责任。随着世界政治军事格局变化,以及信息化、智能化等快速推进,国家间竞争方式也发生着显著变化,国防科技工业能否有效对外界环境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是考验一个国家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化国防中,火箭武器、战略核潜艇、战略轰炸机、战略空天防御武器,及与其相适应的航空航天导弹、火箭发射等高尖端战略威慑武器装备及精确打击武器配套的研制生产等等,提升装备质量可靠性、安全性、可维修性和经济性,都考验着国防科技工业中军工产品有效供给能力。
经济社会服务力——国防科技工业是专业生产战车、舰船、导弹等武器装备企业的集合,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生产能力。不仅对国防军事的产品供应提供坚实保障,其技术成果、生产能力也通过军民融合的方式,将国防科技工业有效融入国家工业体系、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为经济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产品、服务支撑。与此同时,通过军贸活动,可以提高军品和民品质量和数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军工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实现有效经济价值,回馈国防科技工业。积极开展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对外合作,推动军工企业、优质产能和军工装备“走出去”,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
科技进步推动力——是指国防科技工业中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该能力是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关键,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协同和产学研用结合上,包括军地协同、科研生产协同和跨行业协同,实施创新驱动,通过基础研究、国防关键技术攻关来推动科技进步。“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特别是对于战略高新技术和重要领域核心关键技术而言,只有自主创新,才有可能做到自主可控,也只有具有自主可控的能力,才能真正反映自主创新的实力。世界各国在涉及本国重大基础设施和核心关键技术时,无不强调自主可控,失去自主可控,就难以保障国家安全,难以进入高端领域的国际竞争、开展国际合作,难以更好地保障、促进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核心利益。
基础资源配置力——是指国防科技工业获取基础资源、将基础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合理布局的能力,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资源是国防科技工业形成核心能力的最终依托。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资源的协同创新配置就是围绕国防科技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实现分散于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甚至是不同国家的国防科技工业资源协同创新配置,实现不同创新主体、创新资源要素的多元竞争、多元协同,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配置。由于国防科技创新和武器装备研制涉及学科领域越来越多,系统日趋复杂,投入成本日益增加,需要选择新的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资源配置方式。协同创新是实现国防科技工业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方式。有助于突破不同国防科技创新主体间有形或无形的各种壁垒,高效集成各类国防科技工业资源和要素,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与武器装备发展。
结构调整转换力——是指国防科技工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提档升级的调整转变能力,主要体现为国防科技工业中的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所发挥作用的大小。高水平的技术是推动结构转换升级的直接动力,面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尤其是在信息化条件下,军工产品生产、武器装备研发应用,国防科学创新技术与产业融合水平,直接反映出国防科技工业应对技术环境和信息环境变化的适应和调整能力。结构调整转换力的高低是衡量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完整链条伴随外界技术进步和环境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时的整体紧密程度。
人力资源积蓄力——是指国防科技工业人才培养与开发,促进人才队伍建设的能力。国防科技工业人才是国防科技工业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发展是国防科技工业的“生命线”,做好人才工作是国防科技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坚实保障。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自身的特殊性,其人才引力作用成为富有人才发展活力的行业。新时期下,国防新任务、科技和产业革命的新挑战等对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优秀人才引进、科学培养与开发,打造优秀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整体实力,打造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是国防科技工业人力资源积蓄力的重要体现。(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