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抗战(八)
——“月读”《蒋介石日记》(1937)
2017-01-10陈红民
陈红民 曾 超
日军轰炸闸北,大火弥漫整个上海市区
编者按: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面对侵略者,中华儿女不屈不挠、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爆发80周年。为纪念这一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刊特邀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蒋介石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陈红民团队撰写“走向抗战‘月读’《蒋介石日记》(1937)”的系列文章。透过此一特殊视角,看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的感召下,在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巨大的压力下,是如何走上抗战之路;看国共两党是如何相向而行,中国人是如何从内战的厮杀,走向共同抵御外侮的全民族抗战的。
三十二、山雨欲来风满楼(1937年8月1-7日)
8月1日这天,蒋在日记的开头写下:“今日得圣灵指示,《以赛亚》书六十二章第七节”。蒋一般引用《圣经》,都会直接用原文,而很少只记出自《圣经》的第几章第几节。如果这样记,说明他已将此节的内容铭记于心。《以赛亚》书六十二章第七节的原文是:“也不要使他歇息,直等他建立耶路撒冷,使耶路撒冷在地上成为可赞美的。”主旨是要不怕辛苦牺牲,追求胜利。
蒋介石以此来自勉。七七事变后,日本侵华的脚步不断向南迈进,平津相继失陷,国内局势岌岌可危。内政上,山东省主席韩复榘态度可疑,有投敌倾向:“韩态度之骄矜藐视无睹,仍令人疑惧,惟愿上帝佑我中华,抗倭时期内不发生叛变而已”;西安事变后,蒋不得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寻求与中共联合抗日的办法,过程曲折多变。外交上,英美各国取观望态度,苏联有接济中国的表示,却又附带条件,蒋对苏充满着不信任。他8月1日写道:
苏俄允接济无(武)器,但以订不侵犯条约为交换条件,余斥驳之。俄之外交狡诈无比也。
此危急存亡之时,他要靠《圣经》与中国古代圣贤的作为,为自己打气:付出的努力不会白费。如他在8月6日日记中就提到了明代张居正的故事:
张居正愿以身为草薦,任人寝处其上,溲溺其上,其意只要为国牺牲,不顾一切也。此余今日之处境乎?所用者,徒知怪怨主帅,而不愿出一分力、负一分责,以尽其天职,此其国难所以致此也。
蒋对下属满是抱怨,将国难的责任全推给别人,自比圣贤,显然是言过其实。但他在日记中这么写,也一定程度上纾解心理压力,便于应对繁杂的内外局势。
事实上,早在1933年5月《塘沽协定》签订后,国民政府就有了对日长期抗战想法。德国军事顾问有“欲建一流陆军,至少须具有三、四年国内外之安定环境”的建议。因此,蒋在江西“剿共”告一段落后,即全力谋求国内外之安定环境。随着日军侵略脚步的不断加快,蒋在1936年与军委会参谋本部制定的《民国二十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中就确定:“长江下游地区之国军,于开战之初,应首先用全力占领上海,无论如何,必须扑灭在上海之敌军,以为全部作战之核心。”根据这一作战方针,蒋命令负责统筹上海、南京地区国防战备和对日作战准备事宜的张治中,为扫荡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预作筹划和准备。
首先逐出上海日军的方针,不仅是由于沪宁杭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战略地位重要,也是为了牵制侵略华北的日军,使其南进企图破产的战略意图。上海作为与外国联系最为密切的都市,在这里与日军作战,也更容易使得对日战役赢得西方国家的同情,获取其援助,让日本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在本周的日记中,蒋陆续提到“堵塞吴淞口”“派(陈)立夫赴沪”“派(高)宗武赴沪”“卅六师调南京”等等,均是在为华东地区对日作战预做准备。
蒋介石一方面要应付华北日军的进攻,另一方面也要筹划在华东的军事行动,可谓是神经紧绷,也难怪他在3日的日记中哀叹道:
本日手拟令稿,处理大、小事件约三千余言。除妻之外,无一人能为余代负一分责,代用一分心。政府高级文武众多如此,其能为作战努力、视公如私、视国如家,殊不多见,敬之(注:何应钦字)尤为怯愚也。
虽然蒋无端地指责手下的军政官员,然而在日军侵略的背景下,各方众志成城,团结御辱,则是人所共见的。正如他在本周的“反省录”里写到的:“国防会议开成,全国将领集京赴难,得未曾有之盛况,是为胜利之基也。”
在延安的毛泽东,在战局开始,就正确地判断形势,批评国民政府当局,“此次平津失陷,是由于华北当局动摇不定,没有抗战决心和压制民众的爱国抗日运动所致”。客观地说,在当时日军首先进攻,且军事力量优于中国军队的情况下,平津失守有其必然性。毛泽东以中国军队在平津失守为教训,指出红军未来对日作战的原则,应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
日军的侵略使得国共双方都意识到了亡国的危险,积极地筹备对日的作战。
三十三、淞沪会战,战火燃烧至上海(1937年8月8-14日)
8月初,中日双方在华北地区仍在进行着激烈的战争。8月9日,蒋介石写道:
倭寇政略与战略自占领平津以后,已陷入于极度不能自拔之境,余非至此不能战争也,今已至其时,胜算已操于我矣。
这则日记显示了他下定了战的决心,且认为“胜算已操于我矣”。然而,要想取得对日战争的胜利,不可能单凭一腔热血,需要正确的战略与战术。如他在8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
以战术补正武器之不足,以战略补正战术之缺点,使敌处处陷于被动地位。
在8月11日,蒋介石曾亲自编写了“抗倭战术”,他自述:
对倭胜利之要诀,在于深沟广濠,坚壁厚盖,固守坚拒,乘机袭击,大敌则避,小敌则捕,制敌死命全在于此;负伤不退,宁死不屈,如此而已矣。
蒋介石的这个战术,避免正面决战,寻敌弱点而击之,应该说是相当正确的。可惜,国民党军队在战争初期并未贯彻,尤其是蒋介石本人并未落实,有时也幻想能一击而致敌死命。如接下来他自己就组织了淞沪会战,投入重兵,结果并未能如愿。
日本也深知上海的重要性,要以上海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九一八事变后不久,即在上海挑起事端,爆发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果,中国与日本签订《淞沪停战协定》,日本取得在上海驻兵的权利,设有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常年在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同时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深怕日本故伎重演,故也开始有所准备。甚至有学者提出,蒋介石是主动在上海对日军开战,希望将其逐出上海,以绝后患。从蒋日记的内容,无法断定“蒋介石主动发起淞沪会战”这一提法的正确性。但日记至少说明,蒋介石在上海方面确实是有所准备与考虑的。
国军将士奔赴战场
8月9日,日军驻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等人,蓄意驱车强行闯入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内,不听制止,被中国哨兵当场击毙,史称“虹桥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中国政府提出撤兵、拆除防御工事和取缔抗日活动等无理要求,并向上海增兵。蒋介石关注事态的发展。11日,在庐山的蒋介石得到消息:“下午间,倭舰队集中沪市,且有八大运输舰到沪,预料其必装载陆军来沪”,同时,日本有撤离上海侨民的举动,蒋遂决定下令“封锁吴淞口”,以防日军。他自己也动身返回南京。
12日,蒋介石到南京,发现“吴淞口尚未实施封锁”,他询问驻军在上海附近的张治中部“准备如何”,并要求在临近上海的宜兴设立通讯机构“准备电话电报”。这些迹象表明,蒋介石对于在上海与日军一战是有所准备的。
8月13日傍晚,驻上海日军司令官下令全军进入战斗状态,严密警戒。随即,日军便以租界和停泊在黄埔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中国驻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由此爆发。
当夜,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增兵上海,编成上海派遣军,以松井石根大将为司令官,率领两个师团的兵力开往上海。日本内阁并发表声明,要严厉惩罚南京政府。空军也接到命令,空袭南昌、南京。
面对战争的扩大,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了《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军事委员会下令,将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九集团军,由张治中任总司令,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将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八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这天,日军开始总攻,张治中等人奉命抵抗,并对日本战线发起全线反攻。
淞沪会战的初期,中国军队颇为顺利,这与蒋介石精心筹划有关。他投入重兵,想利用出其不意的方式,迅速驱逐,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蒋在会战开始的第二天,8月14日就写道:“惟望神圣保佑中华,使沪战能急胜也。”
蒋介石希望上海作战能够迅速取胜,但战局的发展不以其意志为转移,战场的惨烈超乎想象,最后不断增兵,演变成了一场持续3个月的大仗。
在国共合作方面,蒋介石仍对中共心存戒忌,认为中共提出的合作条件是“要胁作难”,对于“共党、政客、各方军阀之野心,思乘对外战争之机暴发其阴谋,当设法防制消弥之”。而中共方面,考虑到战局瞬息万变,力争早日出兵,向国民政府提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初稿,供双方讨论之用。
三十四、空军初战告捷(1937年8月15-21日)
以往的研究者,注意到两军在地面的激烈作战。而实际上,淞沪会战的前期,中日两军的空战更具特色。在本周的日记中,随处可见蒋关于空军作战方面的指示和感想。
前面的文章中也特别提到,蒋一直重视空军建设。在全面抗战开始前,中国的空军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具体而言,当时的中央航空学校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飞行员,具备一定的作战能力。而且,中国空军的飞机数量与投入华东战场的日军飞机相当,机场数量以及后勤保障情况亦可应付对日作战的需求。中国在华东地区的空军力量具有与日军作战的实力与基础。
在考虑上海作战方案时,蒋介石对于将空军投入对日作战非常重视,从8月9日起,蒋日记中有不少与空军作战准备的记载:
8月9日预定:……六、空军准备出动。七、武汉为空军根据地。
妻直飞九江,晚到牯岭,妻主持空军之劳,如将来胜利,则其功实不能没也。
8月10日 对空军周 (至柔)、毛(邦初)之无智贪鄙,致发怒动气,痛恨忧惶之至。妻于空军之准备,诚所谓竭其心力,深信上帝必不负余夫妻之苦心也。
8月11日预定:……二、空军图表。三、空军战斗序列。四、空军第二次计划。
8月12日注意:……四、空军出击计划之研究。
8月13日预定:……二、空军战术之研究。
淞沪会战爆发的次日,中国空军即出动,轰炸了日本海军特别陆战队司令部和海军第三舰队“出云”号旗舰。第四大队大队长高志航率两机群共27架战斗机,分别拦截袭击杭州和广德机场的日军飞机,击落轰炸机3架,首创空战胜利的记录。为纪念英勇的空军将士及其光荣战绩,国民政府1939年将8月14日定为“空军节”。
蒋8月14日的日记详细记了空军的战绩,包括其中一次空军误炸英法租界的意外:
本日,空军绪(续)战,向敌人阵地与公大纱厂投弹,成绩皆良。对崇明敌舰队投弹未能命中。而第二大队有二机炸弹钩被敌击坏,故有二弹落于英、法租界各一颗,因之英、法、美国大不满意,责难备至,对沪战且有干涉之势。
15日,日本轰炸笕桥、南京大校场,中国空军频繁出击,给侵华日军一定的打击,有效地支援了地面部队。蒋更是在日记中兴奋地记下前两天的空军战果:
昨日空战杭州胜利,击落敌大机三架。本日京杭空战皆获大胜。二日来共击落敌机已发见者十七架之多,而我军仅伤失三架,倭寇技术之劣,于此可以寒其胆矣。……下午,首都第一次空战获胜,颇足自慰。
16日,空战进入第三天,中国空军仍有不错的战绩,蒋自信地写道:“本日第三次空战,又击落敌机七架,我空军之基础从此确立矣。”他特意写要“发表空战经过。”意即将空军的英勇作战事迹发表,鼓舞军民士气。18日,蒋又记:“空军夜间飞沪轰炸,安全归队。”
然而,身为最高指挥官的蒋介石当然知道,就整体实力而言,中国的空军力量与日本相去甚远,最初的胜利,一方面固然是战前准备充分与作战计划制定的正确,但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日军尚未将空军中的大部投入战场,甚至有日军不了解情况而对中国空军的轻视的因素。当空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空军总体训练素质不如日军,后继乏人和“乏机”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17日,蒋即写道:
本日,手拟空军战术及陆军协同令稿等,甚以补充官兵之缺乏为虑。……妻冒险巡视句容等各机场,代余慰劳空军将士,可感也。
21日的空战中,中国损失4架战机,“实为开战以来最大之损失”。22日,又损失战机3架。蒋介石“以机械接济为难”,自己约见苏联大使,并催令外交部赶紧与苏联签约,以解决购买飞机等军械的困难。
中国空军短暂的空中优势逐渐丧失,还影响到与地面部队作战,更影响到军民士气。之后,蒋介石日记中,很少有对于空军战绩的记载,反而是不断记日军轰炸南京的次数。
现代战争终究不能凭借将领乃至士兵的一腔热血取得胜利,国力相差的悬殊,战前准备的匮乏,虽然能够取得短暂的优势,终难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蒋介石在记述空军建设时,总不忘提及宋美龄的功劳,甚至说:“妻主持空军之劳,如将来胜利,则其功实不能没也。”可见其对宋在空军建设方面的肯定。
三十五、日本军机炸伤英国大使(1937年8月22-28日)
全面抗战爆发,以中日两国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中国很难长期独自抵抗日本。蒋介石在抗战准备阶段,就希望能得到广泛的国际援助,以对抗日本。战争爆发后,他争取外援的心情更加迫切。
然而,争取外援,谈何容易?
日本全面侵华,固然打破了列强各国在华利益的平衡,损害它们在华利益,但各国也有自己的考虑与算盘,并不愿意公开支持中国而得罪日本。这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几年来各国对中日战争的态度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在英国人李顿主导的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调查报告中,虽对日本有所谴责,却提出了“国际共管”东北的主张,美国则对东亚局势采取隔岸观火的政策。苏联与日本有着积怨,且日本侵略东北,对苏联产生了直接的威胁,苏联自然希望中国能够抵抗日本。但是,蒋介石与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有着尖锐对立,持坚定的“反共立场”,他既害怕与苏联签约刺激日本,引起英美等国的反感,又害怕苏联借机支持中共。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展开了不少外交活动,会见外国在华使节,希望争取到外援。仅以8月13日淞沪抗战后蒋日记中所涉及到的外交活动为例:
8月13日 会客,几无暇晷。见五国大使说明中国态度。
8月14日(空战中,中国空军误炸英法租界)因之英、法、美国大不满意,责难备至,对沪战且有干涉之势。
8月17日 预定:一、约俄使来谈。
8月18日 美国态度恶劣,而且变为毫无骨格之国,此其现任总统罗斯福应任其咎也。……会俄使。
8月19日 各国大使拒绝我要求其撤离倭舰五浬之通牒。
8月20日 对欧美成立宣传机关。……对欧宣传使节。对英提案运用其能实现,使倭得转圜离沪,以恢复我经济策源地,以今日战况,或有退却可能也。
8月21日 预定:一、中俄互不侵犯约应与英、德说明理由。二、对国际宣传与外交经费。……四、倭寇拒绝英国调解。
下午,催令外交部签俄约,晚见俄使。
可见,英美不仅对蒋介石的援助呼吁不予以响应,甚至还对中国军队的战事横加干涉,令蒋气到骂美国为“毫无骨格之国”。
在淞沪会战进入胶着状况下,中国军械补给成为重要问题,蒋介石不得不紧急改变态度,催促外交部与苏联签约,以换取其军援。但是,另一方面蒋与苏签订条约,会使英美反感,因此特意向英国大使说明情况,他给正在欧洲的特使孔祥熙电报,请其向德国等国说明情况:“中俄互不侵犯条约已签字,约一星期后公布,但除相约不侵犯外,并无其他秘密内容,请相机与德政府说明,以免其怀疑。”当然,蒋也不忘要孔从德国购买武器,他十分依赖从德国购买军事武器以及德国的军事顾问,他在8月22日日记中有“电问孔已购定各货名单。……催问德货到否”。8月26日有“电孔购德国飞机”的记载。
在蒋介石急需外援,英美对其相对冷淡的背景下,发生了一件事情:8月26日,英国驻华大使许阁森爵士乘专车循公路从南京到上海,在距上海四十里至五十里之地点时,突然遭到两架日本飞机的轰炸并机枪扫射。许阁森当场身受重伤。当时大使车上有醒目的英国国旗,然而日军无视,这一行为使得英国震惊而又愤怒。英国除向日提出强硬抗议外,并派贺武来华代行大使职务。
被炸的英国大使汽车
日本为何要这么做呢?有人回忆说,是日军预先得到内线情报,说蒋介石会搭乘许阁森的汽车,赶往上海前线,所以才不惜得罪英国,出此毒手。确实,日本一直以清除蒋介石为目标,在日本轰炸许阁森汽车的当天深夜,日本对蒋介石在南京的住所进行过密集轰炸:“晚十二时至四时之间,敌连来空袭四次,其目标多在余之寓所,约掷数十至百余大弹,皆无伤也。”蒋介石为躲避日本军机,在27日迁住到铁道部的宿舍。所以,日本误以为蒋介石同车而炸英国大使汽车的说法,似乎有些言之成理,但迄今尚无确凿的史料。
日军炸伤英国大使的突发事件,使得蒋介石心中窃喜,他在8月26日的日记中写道:
英国驻华大使京沪途中被倭机轰射,受重伤,未知英国取何种态度,但此事必于我无损,而于倭不利,或于全部战局有关也。
蒋介石尚不知道英国的态度,就确定此事“必于我无损,而于倭不利”。因为这必然恶化英国与日本的关系。确实,日本在8月25日宣布封锁从香港到上海的沿岸地区,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利益,26日更发生了炸伤英国大使之事,使得此后英国对日本的态度转趋强硬,倾向于援助中国的抗日战争。
随着战事越来越激烈,蒋介石在南京指挥作战,有隔靴搔痒之感。他对前线将领的指挥也有不满。如他23日曾召见张治中,面授机宜。但次日,却得到日军狮子林川沙镇登陆的消息,蒋大为恼火,在日记中写道:张治中“布置与指挥如儿戏,此人早不宜用也”。他要到上海前线视察,近距离接触战场,了解战事。
日军飞机对从南京到上海的铁路与公路严密封锁,日夜轰炸。蒋介石为安全起见,赴前线的时间选在了夜间。8月25日,蒋日记详细记下了这次前线之行:
昨夜以沪战危急,故乘车前往巡视。今早到苏州。据报罗店、宝山、吴治皆已恢复,惟六十七师进攻陆家窝失利,退回罗店。晚到安定附近,约会前方各将领,指授机宜。一时后到昆山上车,在苏州换车回京。
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分别于8月25日、9月17日、10月16日三次与宋美龄一起到前线指挥所,指挥作战,慰问将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