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坚强,别无选择』的志愿军人李化武
2017-01-10何广华何明圆
何广华 何明圆
1978年,李化武在北京毛主席纪念堂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1952年12月,年仅19岁的志愿军战士李化武在朝鲜乔沿山阻击战中,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上肢,炸坏了双眼,成为一级残废。但人生的不幸没有摧垮他坚强不屈的意志,他带着满身伤痛,顽强地活着,并以惊人的毅力,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演绎到了极致。因为他要背负着那些血染沙场、英灵永逝的战友们的那份责任一起活着。他和那些已进入耄耋之年的志愿军老兵,就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1933年10月13日,李化武出生于四川广元昭化区紫云乡一个贫农家庭。他出生时,恰逢红四方面军路过紫云。在他儿时的记忆里,家里人多地少,缺衣少吃,生活极其艰难,只得租地耕种,除了交租所剩无几,即使逢年过节,全家七口也很难吃到一顿饱饭。李化武年仅10岁就为地主放牛,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牛跑了找不回来还要受毒打。
1948年10月,李化武的哥哥李化文被国民党驻广部队新九师抓了壮丁。走到陕西宁强,李化文假借解手逃了出来,赤脚走了两天多计100多公里,生生把一双脚走烂了,后来化了脓,因为无钱医治拖成大病,年仅20岁便抛下妻儿走了。“狗日的刮(国)民党,太可恶了。”谈到哥哥的死,李化武至今愤恨不已。
1951年4月13日,18岁的李化武在父亲李大秀的陪同下,在紫云乡报名参军。“我是第二批,全乡去了5个,只有我幸运地活了下来。”
喧天的锣鼓,鲜艳的红花,激动的心情,李化武和一批热血青年徒步走到宝轮院,穿上了崭新的军装,接受了忆苦思甜,启发阶级觉悟的教育。接兵连长对他们讲,美帝国主义已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我们这批兵,要到朝鲜去打美帝,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我们的胜利果实。
一星期后,李化武和战友们坐了4天闷罐火车到了东北安东(今丹东市),这里与朝鲜隔江相望,是一座经历了战火洗礼的“英雄城市”。新兵们接受了为期一月的忆苦思甜、军事技能、时事政治培训,特别是揭露美帝国主义及其帮凶的侵略行径,激发大家对美国侵略者的仇恨。当时,有文化的纷纷咬破手指写血书,李化武不识字,但也上台口头表达了决心。
1951年6月,李化武随部队雄纠纠地跨过鸭绿江,坐了两小时火车到达朝鲜杨德,因再往前不通火车,部队连续行军28天,向金化地区集结。每个新战士负重50多斤,计有大米、炒米、炒面、高梁米、饼干各一袋及背包。那时,我军没有制空权。为防敌机轰炸扫射,部队晚上行军,白天睡觉,每天要走70多里。6月的朝鲜,阴雨连绵,陡峭的山路泥泞湿滑,一个人滑倒就会有许多双手去扶助。一不小心扭伤了脚,也会一声不吭继续前进。由于连续行军,部队疲惫不堪,李化武一双脚走烂了,换双新胶鞋只能继续走,有时走着走着就睡着了。“我从来都没有走过这么长,这么远的路,多亏当时人年轻,还好我扛过来了。”回忆当时的情景,李化武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部队到达金化地区后,李化武成为十二军三十五师一O五团三营七连四排六O炮班一名战士,该师师长为大名鼎鼎的李德生。六O炮班有4门炮,每门炮配置4名战士,李化武负责架炮,连长彭德昌是位大个子四川人,对李化武很关照,叫他小鬼。凭着坚强的毅力,李化武很快就熟悉了六O炮的拆卸、炮弹装填、发射等基本技能。
金化战役打响后,李化武所在部队接替了五十军某部,在乔沿山阻击敌人,第一次参加战斗虽然是傍晚,但李化武既兴奋也紧张。敌人一阵狂轰滥炸后,我军阵地顿时弹片横飞,大火熊熊。头戴钢盔的美国大兵像一群饿狼,嗷嗷叫着向我军阵地漫了过来。战士们在离敌人20米的时候猛烈开火,并把一束束手榴弹扔向敌人。李化武和战友们操纵4门六O炮一起发出怒吼,一发发炮弹落在敌群中爆炸,打得敌人鬼哭狼嚎。战斗进行了4个多小时,我军打退了敌人多次冲锋,阵地依然在我军守军手中。
1952年12月,一O五团三营再次开赴乔沿山阻击敌人。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军发起了反冲锋。战士们跳出坑道,像猛虎下山般直扑敌人。李化武扛起30多斤的炮架,紧紧跟在班长后面,奋勇向前,就在他冲到距敌人不到10米远时,敌人的一颗炮弹发出尖厉的呼啸,“咣当”一声落在他跟前爆炸,顿时,李化武两眼一黑,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在乔沿山沟的一个防空洞内,昏迷了两天两夜的李化武终于苏醒。这时他才发现,麻木的两手上了夹板,不知还在不在,一只眼睛失明,另一只眼睛仅能看见一丝光亮,由于失血过多,整个人极其虚弱,一动也不能动。卫生员告诉他,和他一起冲锋的班长和战士都牺牲了,他是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抬到这里的。那一刻,他的眼睛湿润了。
李化武被迅速送至杨德军转站。在那里,他看到了数百名从战场上抬下来的伤病员,有缺胳膊少腿的,也有失去了双眼的,还有拄着拐杖裹着纱布的。他第一次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
7天后,李化武和数百名伤员回到祖国,进入黑龙江北安医院,后又转至水花医院治疗。
李化武躺在医院里,吃饭要人喂,解手需人帮,心情非常失落。一想起没了上肢和一只眼睛,他就不寒而栗,自己才19岁,还有漫长的人生之路要走,将来如何生活?为此,他愁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医生和护士多次开导他,又给他讲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勉励他振作起来,和厄运作斗争。李化武被保尔·柯察金不畏艰难、挑战病魔、永不言败、顽强生活的精神感动了,决心像他那样去生活。一年多时间里,他做了两次手术,安上了假眼,情绪也慢慢稳定下来,并开始学习吃饭。
起初,李化武把手帕绑在右胳膊上,再插上汤勺,哆嗦着往口里喂,可无论他怎么努力直至满头大汗,也送不到嘴里去,反而把饭弄得到处都是,但他毫不气馁。他对医护人员说:“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仍以坚强的毅力坚持写作,自己还有一双腿一只眼,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反复练了一个月后,他终于可以熟练地用汤勺吃饭了。
李化武信心大增,接着又学会了穿衣服、解手、洗脸、漱口等日常生活技能,可以像正常人那样生活了。由于李化武思想转变迅速,积极配合治疗,热心帮助别人,模范遵守院规,医院党委给他记了二等功。
李化武说,当生活需要你承受痛苦的时候,除了坚强,别无选择。
至今,李化武仍然保存了2枚“抗美援朝纪念章”,一个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送的慰问袋,“那里面是一袋水果糖,一张手帕。”李化武记得很清楚。
1953年6月,李化武来到四川大足荣校,后又进了合川荣校,并在那里入了团,1956年又进入四川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即新繁荣校)。新繁荣校占地面积300余亩,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集中了1000余名在朝鲜战争中致残的军人,荣校除了照顾好这些有功之臣外,还组织大家学政治,学文化,学器乐。李化武决心摘掉文盲帽子,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达到了高小文化水平,可以读书、看报、写信了。凭着良好的表现,李化武光荣地入了党。
1957年5月,为了活跃业余文化生活,荣校把40多名伤残军人组织起来,成立了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课余演出队。李化武和12名上肢残废的战友苦练了一个多月,学会了吹口琴,并可以演奏《志愿军战歌》《我的祖国》《我是一个兵》等歌曲。课余演出队先后编排了舞蹈、话剧、快板、独唱、小合唱、诗朗诵、器乐合奏等,创作了一批展现伤残军人生活和风采的文艺节目。
这年,时任内务部长的谢觉哉赴新繁荣校视察。在观看了他们的表演后,谢老大加赞扬,并当即表示,欢迎他们到北京演出,向祖国和人民汇报。
1958年5月26日,李化武随四川省革命残废军人课余演出队应邀赴北京,向全国第四次民政工作会议全体代表演出,引起了轰动。6月1日晚,周恩来总理、朱德副主席、陈毅副总理、彭德怀元帅、贺龙元帅、内务部长谢觉哉、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徐特立等中央领导,都亲临政协礼堂观看了演出。
鉴于演出获得巨大成功,内务部、文化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迅速作出决定,让这支特殊的演出队赴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0个多月,他们走遍了半个中国,巡回演出321场,观众达100余万人,向群众作报告80余次,听众达25万余人,收到各地赠送的礼品5000多件,慰问信7000余封。精采的演出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个以学习“最坚强的人”为主题的热潮迅速在全国掀起。广大观众称他们是“中国的保尔”“铁铮铮的英雄好汉”。
1963年3月,李化武不愿在荣校吃闲饭,于是和战友张光龙向荣校提出申请,自愿回乡参加劳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经省民政厅批准,李化武携妻回到了家乡。
“贫下中农同志们,刀不磨耍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报纸……”在一年多时间里,每当早上和下午,中曹五队的社员们出工后,李化武就会挎上一个自制的铁皮话筒,站在生产队最高的山梁上,向大家宣传时事政治、好人好事、报刊社论,让乡亲们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成了不拿工分的义务宣传员。
随着6个儿女陆续出生,加上两个老人,家庭负担日益加重,仅有34块的残废金无法养活家人。李化武决定参加农业生产。凭着顽强的毅力,他先后学会了耕田耙地,挑粪背粮,凡壮劳力干的农活,他都能胜任。生产队给他记10分工分,在那个凭劳动获取报酬的年代,这无疑是对他的最大肯定。
十年“文革”中,根正苗红且为一级残废军人的李化武先后任紫云乡、王家区革委副主任,广元县革委常委,绵阳地区革委委员等职。他虽然参加了群众组织,但却对肆意批斗“走资派”很不理解。一次,当另一派群众组织要批斗县委领导时,他挺身而出,以贫下中农要批斗为由,将这些领导干部保护了起来。
在省地县各级党委的安排下,他以《立志做最坚强的人》为题,先后在成都、达县、绵阳、广元县机关、部队、081系统、学校、广旺矿务局所属煤矿、欧阳海式的英雄唐业成家乡等地作了90多场报告,成为风靡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生坐标和精神旗帜。
李化武常说:“我能活到今天,非常幸运,虽然我为祖国做了一些工作,但党和人民没有忘记我,给了我很多荣誉,逢年过节还要派人来慰问我,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一个党的人、人民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