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逢92改
2017-01-09王洋洪志刚徐景芳
王洋+洪志刚+徐景芳
第一印象
此前,笔者虽然也对92G手枪有过接触,但往往只是过把瘾的简单接触,难以获得完整、丰富的信息。在2016年7月,笔者终于有了一个宝贵机会,在某地特警队,把92G手枪从头到尾折腾了个遍。此行,92G给笔者留下了一个极其深刻的“改”字印象。
从外观上讲,相比于92手枪,92G手枪变化不大,比较明显的变化是在扳机护圈前方增加了一段皮卡汀尼导轨。此外弹匣底板也大大增厚了,这些改进使92G手枪比92手枪“粗壮”很多,握把也显得更长,总体上给人“比92大了一圈”的印象。
从触感上讲,受制于成本和国内的加工水平,92G的总体做工仍不出意料地无法与欧美手枪媲美,但比老92手枪有所提升。在枪管上,92G的进步更是明显。特警队员向笔者介绍,通过他们的实际使用,发现92G的可靠性比92手枪显著提高,使用者表示满意。同时得益于极高加工水平的枪管,92G手枪的精度比92手枪大大提高,这点尤其让特警队员“惊喜”。
当然,作为一名资深“枪迷”,笔者不会满足于“望闻问切”,为了进一步感触92G,笔者的第一选择就是——“拆”,从内部感受一下92G和92手枪的不同。
解剖“92G”
验枪过后,拆枪的第一步自然是卸掉弹匣。然而这一步笔者就“惊喜”不已——92G手枪的弹匣释放钮高度降低了。
此前,基层反映92手枪一直存在掉弹匣问题,射手不经意间误触弹匣释放钮就会导致弹匣脱落。但针对此问题,大家看法各有不同。有人认为是92手枪弹匣释放钮设计不合理,也有人声称“在错误的操作方式下,任何手枪都会掉弹匣”,认为是新手枪列装,针对性训练不够导致。争议归争议,在92G手枪上,弹匣释放钮高度被大大降低,同时其周围做出了了让位,以抵消降低高度后引起的释放弹匣不便,这一点厂家可谓是非常用心。
同时,92G的弹匣也和92手枪不同,采用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双排单进弹匣。自BHP M1935手枪首先使用双排单进弹匣后,世界上的手枪弹匣几乎都变成了双排单进,并且各家的双排弹匣几乎都和BHP的雷同,没有特色。92G的弹匣同样如此,弹匣上方有一个棱形凹槽,用于引导弹匣内的双排弹变为单排,即“二变一”。同时弹匣下方,左右各有一个凹槽,用于固定托弹簧。
拆解的第二步,就是用弹匣顶出位于枪身左侧的凸起,取下空仓挂机。向前推下套筒,取下套筒内的枪管回转座(联接座)和复进簧后,转动并向前取下枪口帽。从外观上看,这些部件似乎和92手枪完全相同,应该是通用的。同时92G的复进簧采用了多股弹簧,也就是俗称的“麻花簧”,更有劲。当然,92G的套筒做工也更细腻,同时准星和缺口的荧光点换成了“主流”的氚光管。
此时笔者的心情一直不错,对92G手枪的印象也很好。直到取下枪口帽后,笔者的心一下就凉了。枪口帽上被磨掉的表面处理层,漏出了明显、恐怖的加工刀痕,一下就把笔者从梦想拉回了现实——92虽然“改”了,但定位仍是一把廉价的、便于大规模装备的中低端手枪,远远不是欧美手枪那样的工艺品。
拆解的下一步则是取下枪管了。在倾听了特警队员对92G手枪精度的高度评价后,笔者原以为92G的枪管摆脱了92手枪枪管“粗制滥造”的形象,然而92G的枪管加工虽然比92进步得多,但仍属于相当不耐看的,枪管表面的加工痕迹依然明显,即使对表面进行了处理,仍可以清晰地辨别出加工纹路。然而92G的枪管内壁,包括膛线和弹膛,加工水平却“出人意料”的高,其内壁光洁度达到了“赏心悦目”的镜面水平,阴阳膛线一层层叠起来的反光十分整齐、好看,看不出一点粗制滥造的影子。枪管内外反差如此明显,恐怕还是价格的因素。
取下枪管的下一步自然是取下发射机座。关于这个发射机座,网络上的争论更大,支持者认为它是当年的模块化技术,只需要换一个发射机座就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反对者认为这个发射机座座体过薄,强度不足,远不如国外的塑料镶钢握把紧凑、方便、结实,把92的各种问题都归结于此零件上。在笔者看来,这个发射机座设计确实有缺陷,也的确导致了92的一部分问题。但之所以弄成发射机座,倒不是模块化考虑——92诞生这么多年了,还是那种发射机座,根本没模块化起来。采用它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我国工程塑料材料水平跟不上。
我国于80年代对奥地利的AUG步枪进行过测试,发现该枪在-25℃环境、1.5米跌落的试验中,枪托出现裂痕;-40℃环境时,发生了射击中枪托断裂、弹匣落地摔碎的严重故障。而AUG的塑料品质和工艺是有目共睹的,AUG的塑料机匣设计还是不受力设计。这样的优秀设计加上优良的塑料,都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再看看我国当时可谓是一穷二白的工程塑料工业,设计师“压力”山大,因此在设计92手枪时,不得不设计出这个金属发射机座来担任枪体的“骨骼”,承受开闭锁、后坐到位与复进到位的冲击,而塑料握把只负责安装弹匣,不直接受到开锁、后坐到位的撞击。这种设计说白了也是一种不得已,任何人都知道塑料镶钢的握把更利于日常拆解维护,也知道更“主流”,但国内能不能做出合格的塑料镶钢握把就难说了。
如今,92G仍然沿用了92式的发射机座,除了维持92式的结构不大动,以降低换装对训练和生产带来的冲击外,恐怕仍然对国产塑料有一丝的不放心。也许我们能做出一支、两支合格的塑料镶钢握把,但如果是大规模量产呢,能不能稳定的保证质量?何况我国还有世界上最苛刻的枪械测试和几乎同样最低的成本追求。
拼装92G
有分解自然就有组装,一直以来,92手枪在国产手枪里算是比较难装的,92G也不例外,笔者在拼装92G时就遇到了不小的麻烦。还好有特警队员告知了笔者他拼接92手枪多年积攒下来的“秘诀”,这些“秘诀”92的说明书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但是却非常的适用!
92G装枪的顺序自然是和分解相反,第一步就是把发射机装入握把。此时一定要把击锤压倒,让扳机处于单动位置,不像双动时那样翘起容易钩挂握把,从而更好安装。安装时,要先把发射机后部装入握把,确保发射机保险轴卡入握把凹槽,再适度调节扳机使之对准握把上扳机孔,此时便大功告成,只要放心大胆完全压入发射机即可。
再接下来就是组装套筒,在依次装入枪管和枪口帽后,一定要把枪管顺时针旋转到底(枪口指向自己时),否则装备复进簧和枪管回转座(联接座)就会相当麻烦。装入复进簧和枪管回转座时,先把复进簧前端对准枪口帽上配合复进簧孔,然后使劲(新枪弹簧很硬)推枪管回转座,直到复进簧导杆伸出枪口帽一定长度后(10~20毫米),再慢慢释放枪管回转座,让枪管上的开闭锁凸笋卡入回转座上的螺旋槽,此时大功告成。装好的套筒组件,安装十分稳固,即使松手零件也不会崩飞。
接下来自然是把装好的套筒往握把上装,此时又有一个小窍门:释放保险,让击锤打在保险位置上,此时装入套筒一帆风顺,反之难以装好套筒。此后就是插入空仓挂机、装入弹匣等步骤,都十分简单。至此,92G就全部装好了!
对比老92,展望新改型,可谓是感慨万千。让我们到靶场去感受92G吧。
试射92G
不同于拆解工作的一帆风顺,试射92G时笔者遇到了大麻烦。
此前,国产制式枪械弹匣要么是单排单进,要么是双排双进,从来没有过双排单进的弹匣。因此第一次操作双排单进弹匣的笔者遇到了大麻烦——难压弹。传统的单排弹匣压弹时,弹只有上下方向的运动,加之容弹量少,托弹簧也比较软,十分好压。而传统的双排双进弹匣,虽然托弹簧比较硬,但抱弹口宽度大于弹宽,枪弹可以从上方压进去,也很方便。而这个大容弹量双排单进弹匣,枪弹只能从前方推进去而不能压进去,同时弹在弹匣内不仅有上下移动,还有反向的“一变二”过程,阻力更大,而国产枪为了追求供弹及时性,托弹簧素来比国外枪械的要硬,从而导致92G弹匣压弹比较困难,旁边指导的特警队员也认同笔者的看法。
但幸运的是,这个特警队有一个压弹“神器”——进口的压弹器。不同于“格洛克”手枪上附赠的“套”在弹匣上的廉价简单的压弹器,这个压弹器十分有特点,构造也比较复杂。
使用时,先把这个压弹器套在弹匣上,按压握把,压弹器整体下沉大约一个弹高,压弹器的钢臂就下压托弹板或弹,让开空间,射手可以很“滋润”地放入一颗枪弹,放松握把,压弹器整体上抬,钢臂让开刚刚放入的枪弹,恢复到最开始的状态。以此类推就可以装入多发枪弹。这种压弹器有一个大好处,就是有一个握把机构,力臂很长,射手是握压而不是像其它压弹器一样上下使劲,十分省力。同时射手每握持、松开一次握把,就可以一只手轻松完成一次装弹,另一只手从容装弹。这种压弹器设计科学,十分好用,几乎是“傻瓜式”操作,上手就会用,压弹速度很快,这是“格洛克”的压弹器无法比拟的。
有了这个压弹“神器”,92G的压弹工作立马变得十分简单,但遗憾的是,这个压弹器是进口货。希望国内相关厂家抓紧设计或仿制这种压弹器,肯定叫好又叫座。
此前,笔者也曾在该支队体验过92手枪,笔者用92手枪一共只打了5发弹,就“幸运”地碰到了两次故障,其中一次要拆枪才能排除。因此在本次体验中,笔者心中是怀有成见的。然而92G的试射过程一帆风顺,近100发枪弹无一次故障。如此优秀的成绩反而让笔者不淡定了。当然,92G的精度确实很好,笔者的射击水平也一如既往的烂,这更能证明92G的精度的确高。
92G的背后
尽管92G给笔者带来了极佳的印象,但不得不承认,从2000年左右92式手枪正式列装部队,再到2016年年初92G手枪的诞生,中间度过了漫长的16年。显然,92式手枪的问题基本上是贯穿这16年的。不少人不禁质疑:这16年内,厂家到底在等什么呢?为何不及时对92式手枪进行改进?
其实真正阻碍92式手枪改进的不是厂家,而是相对繁琐的定型制度。由于有文革时63式自动步枪的前车之鉴,因此我国在枪械定型制度方面异常严格,一旦定型,任何单位不得私自更改,否则后果自负。要知道,一款枪不仅有设计定型,还包括生产工艺和检验的定型,导致厂家不能也不敢单方面对武器做出改进,即使这个改进是正确的。
这不禁让笔者想起此前在某厂参观时的情形,之前一直对该厂整洁的生产环境印象深刻,但到了最后一个车间时不禁愕然:该车间锈迹严重、到处散发着酸锈味,简直是天然的“生化危机”的拍摄场所。后来细询得知,这是该厂一个即将关闭而又无法关闭的车间,用于生产老式机枪枪管。说它即将关闭,是因为如今该厂其它枪械的枪管早已全部实现精锻制造,而该车间仍然使用酸腐蚀方法制作枪管膛线,费时费力还有损环境和人员健康。说它无法关闭,是因为部队对这款老枪仍有订货,厂家必须按照几十年前定下的生产规程用酸腐蚀工艺生产枪管。
严格的定型制度的确保证了厂家严格按照相关生产要求生产,有利于保证生产质量,但也造成了我国枪械改进工作进展缓慢。要知道,枪械定型时,定型团队往往来自多单位、多专业、多方面的专家,定型结束后,这个团队就解散到天南海北了。这样的情况下,厂家很可能是无力也无心改进产品,改进工作又怎么能快起来呢?可见,任何制度都不是“万金油”,它必然有利有弊,至于如何权衡,就看当代人的智慧了。
92G与NP22
提到了92G手枪,就不得不提它的老对手——NP22手枪。网络上对于NP22和92G手枪孰优孰劣、谁为老大有很大的争议,双方军迷的“口水战”也从来没停止过。自92G在澳大利亚取得好成绩以来,这种争论更加白热化了。但在笔者看来,这两款枪实在没有什么可比性。
这缘于在今年警展上,笔者有幸耳闻目睹了一次十分有意思的谈话。当时一位十分健硕的警察叔叔握着一款NP22手枪,爱不释手地说道:“我对你们的NP22很满意,就一点(不满意),枪有点大。枪大了以后重心靠前,控枪、转枪口时枪重心往手外甩,不好操枪。你们(厂家)不是推出了一款瘦身版的手枪吗?拿来我看看”。然后NP22厂家的人一脸无奈地告诉他:你拿的这款就是瘦身款手枪。
这次对话中,深刻地暴露了NP22的一大无奈——欧洲血统。NP22仿制的原版手枪——P220/6系列,在西方手枪中也属于比较“粗壮”的型号,握把又宽又长又厚,比此前的世界最佳手枪——BHP大了整整一圈,因此在国外也引起不少吐槽。由于该手枪极其紧凑的结构特点,使得国内的工程师无法“魔改”出一款“骨感”的手枪出来,自然在国内水土不服。
就如同握把一样,NP22的欧洲血统也带来了许多习惯上的问题。比如NP22没有手动保险,因此无法像92手枪一样实现“三锁”(关保险即锁死击锤、锁死套筒、锁死扳机)。这套三锁机构自59式手枪以后就沿用了下来。64手枪、 92手枪,甚至今年警展上刚刚露面的P12手枪都能实现这个功能,这样一来,NP22“水土不服”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当然,目前NP22主要装备特警,即使操作习惯完全不同,各地特警这些“玩枪高手”还是能够比较好的驾驭这款枪的。但如果NP22大规模装备给基层训练相对不足的警务人员使用,会不会带来很大的冲击就不可知了。
此外,暂且不提性能的优劣,单就产能而言,92厂家的产能就在NP22厂家之上。即使NP22厂家现在全力扩大生产,也难以满足短期内大规模采购的要求,因此NP22根本就不可能替代92手枪。
至于用92G手枪统一国内警察装备也没有必要。从某种程度上讲,NP22这类欧美血统的手枪进入国内使用,也是一种良好的交流手段。因此,在一些高水平特警单位中仍然保留NP22手枪,也不是一件坏事。随着国内公安系统的经费日益充足、训练水平和强度的提升,未来无论是NP22还是92G,都会带来很高的经济回报,完全不必担心一个厂家吃饱、另一个厂家跌倒的尴尬局面。
总结与展望
92G手枪可谓是一款合格的“改”版手枪。它基本保持了92式手枪的操作和生产习惯,不会对生产和训练造成巨大冲击。在忠实地贯彻“能省则省”的原则背后,精度和可靠性又有了明显提升。作为一款改进产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难得可贵。
与此同时,我国繁琐的枪械定型制度形成的“20年魔咒”仍然没有被破解,枪械改进、改型工作依然缓慢,往往是20年才能做出一次改进(比如95和95-1)。此外,基础配件研发与装备工作仍然很不完善。92G弹匣难压弹的问题其实用一个压弹器就可以很好的解决,然而这个压弹器却迟迟不见踪影,只能靠警队自己购买或者民间企业跟进研制。然而国产枪械上,往往就是这些看似不重要、毫无难度,也没人重视的配件,大大影响了枪械的实际使用效果。配件研制、采购与装备体系,枪械改进制度的完善,都非朝夕之功,我国枪械从能用再到好用,从使用到适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