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名枪印象(8)

2021-07-13晓枪老王

兵器知识 2021年3期
关键词:空仓挂机枪弹

晓枪老王

塑料弹匣一捏扁

在關于95式的诸多“冤假错案”中,“塑料弹匣一捏扁”是最冤枉的。

大概在我5岁时,爸爸送了我一支玩具AK 步枪,我爱不释手,整天拿着它和麻雀作对。这支心爱的玩具并没有陪伴我太久,它毁于一次一米高的跌落事故,准确说是一次意外脱手后的“粉碎性骨折”。从那以后,塑料就成了我心中不结实、易变形的代名词。我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塑料的第一印象。

在实际接触95式之前,我也质疑过塑料弹匣的结实程度,甚至跟随着网络上的反智言论,怀疑塑料弹匣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第一次接触95式时,我偷偷捏了下弹匣,发现根本捏不动。我不死心,双手握住弹匣,两个拇指用力下压,手指都捏疼了,弹匣也只是略微变形了2 毫米左右,一松手,弹匣恢复正常。说好的“一捏扁”呢?

后来,我接触的枪械越来越多,捏过的弹匣也越来越多,对于弹匣的结实程度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传说中的“一捏扁”不同,95式的弹匣强度不仅不差,并且排名十分靠前——在“抗捏指数”上,95式弹匣完全能排在第二等。

弹匣中最结实的当属AK47/81式步枪的钢弹匣。这种弹匣壁厚大,弹匣口部还有双层“补丁”,强度非常高,无论如何都玩不坏。但“肌肉男”体重绝对不会轻,AK47/81式的弹匣实在是太沉了。例如AK47的钢弹匣重量破天荒达到了430克,大致相当于27发7.62×39毫米枪弹的重量。一般而言,士兵最起码要携带4个弹匣,总重量就达到了1.7千克以上,这是一个十分吓人的重量。

也许是被AK47钢弹匣的重量搞出了心理阴影,苏联人很早就推出了塑料弹匣,即大名鼎鼎的锈红色弹匣,重240克,诞生于1965至1968年间,走在了时代前列

从外观上看,95-1的弹匣(上)有一种磨砂质感

相传,G36的塑料弹匣壁厚最小、透明度最高,表面也没有AUG、95式那样的方格加强筋,颜值最高,性能最拉胯,最符合“一捏扁”特性

第二档是95式的塑料弹匣。弹匣用料非常厚,是我接触过的塑料弹匣中最厚的,甚至有点厚过头了。超厚设计可能和我国当年的塑料水平不太高,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有关系——塑料强度不太好,所以增加厚度。到了95-1步枪,随着我国塑料制造水平的进步,95-1的弹匣变得又厚又强,结实程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第三档是AUG的半透明弹匣。这类弹匣由半透明塑料制成,颜色比较多样,装在枪上非常洋气,堪称颜值提升器。在使用半透明弹匣时,射手可以观察到弹匣内的余弹,指示效果也很好。但是,半透明弹匣往往不如非透明弹匣结实。AUG的弹匣比95式弹匣轻很多。

第四档是最近被捧上天的美国PMAG弹匣。这种弹匣由不透明塑料制成,弹匣侧壁上设计了采用透明塑料制成的观察窗,射手可以从观察窗处观察余弹。PMAG的设计兼容了强度和指示效果,是一种非常优秀的设计。

一般而言,弹匣用的优质塑料的强度-重量比远大于金属,但强度-体积比远小于金属。通俗来讲,在同样的强度下,塑料弹匣远远比金属弹匣轻,但体积会更大,尤其是壁厚较大。PMAG的重量在140克左右,比M16的铝弹匣还要重,其厚度和结实程度可想而知。

插上半透明弹匣的95-1步枪, 颜值是不是立马就提升了呢?但根据我的判断,这个透明弹匣只是一次民间行为,而不是官方改进

为了将就弹匣井,PMAG 弹匣的上部分瘦了一圈, 方格加强筋也消失了, 强度、刚度必然会下降

我国新型步枪配套的新式弹匣, 其上也有观察窗, 但我感觉这个观察窗太小了。我更青睐AK12的设计

俄罗斯AK12步枪配套的新式弹匣采用了多观察窗设计,不需要对弹匣本体做大的切割,刚度更好,弹匣下方也有切角让位。注意AK12 弹匣前壁并非是均匀的

但PMAG也有一个很显著的缺点——上部太瘦。M16的原版弹匣壁厚很薄,且采用了弹匣井+直插式设计,弹匣井内的空间非常有限。为了将就M16极为狭窄的弹匣井,PMAG不得不变成“缩头乌龟”,弹匣的上半部分较为“消瘦”,壁厚也不大,这直接影响了弹匣的强度和刚度。

我個人对PMAG的印象不好。第一次见到PMAG时,我就感到这个弹匣非常轻——比95式的塑料弹匣轻多了。于是,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捏了一下,发现不用太费劲就能捏变形。传说中的最牛弹匣居然是这种表现?我一度怀疑自己接触的PMAG是质量不佳的山寨货。当然,我不是说PMAG不结实,相反,它已经足够优秀了,只是“抗捏指数”真的差,远不如95式的弹匣。

最后一档是M16的薄壁铝弹匣,身为金属弹匣,它的重量只有110克左右,比PMAG还轻,可想而知它到底有多薄。在世界范围内,M16的弹匣强度“人见人嫌”,欧洲的FN公司、HK公司都先后生产过钢制的M16弹匣。

不仅如此,M16弹匣还有一堆烂毛病,比如公差控制约等于没有,米尼米机枪自带的30发钢弹匣就插不进M16步枪中,但M16的原版弹匣却可以插在米尼米机枪上,这种神奇的通用性也是M16弹匣的一大特色。此外,M16弹匣还有托弹板容易前俯后仰、供弹不可靠等独有问题,我们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分析了主要枪械弹匣的强度和“抗捏指数”,可见95式“塑料弹匣一捏扁”完全不符合事实,相反,它还是一款颇为结实、优秀的弹匣。细想一下,如果弹匣真的劣质如此,95式也不可能装备部队20多年。奈何依然有人将“一捏扁”之类的反常识言论奉为金科玉律,至今深信不疑。

95式弹匣的其它故事

除了“一捏扁”的传说,95式的弹匣还有一些其它故事。这些故事有的牵涉到设计缺陷,有的牵涉到历史“悬案”,有的则是纯粹的谣言,我们一一讲解一下。

弹匣底板的变化

95式的弹匣底板也由塑料制成,这实在是没有必要。弹匣底板是一个很小的零部件,本身的体积很小,用塑料或者钢制成,所产生的重量差异微乎其微。同时,弹匣底板又是一个“磕头”大王。弹匣产生了什么磕磕碰碰,弹匣底板都会首当其冲。而在抗冲击性能上,塑料很难和钢铁相抗衡。

关于弹匣底板还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东北某地,一个班长带着一群新兵进行训练,当时天气非常寒冷。一个小战士刚刚接触枪械,感到非常新奇,也有点紧张。结果一个手滑,把弹匣掉在了地上。低温下塑料变脆,弹匣底板就这样摔碎了。小战士吓坏了,也不敢向班长报告,于是在训练完毕的时候,偷偷把摔坏的弹匣藏了起来,并没有上交。很快,班长就发现少了一个弹匣,也迅速知道了这一切。

95式(左)与95-1式弹匣底板特写,可见95-1 为金属底板。95式弹匣下方有一个圆形“凸起”,95-1则改为三角形

澳大利亚比赛中试用F88/AUG步枪的我军士兵,AUG给我军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班长后来成为了我的朋友。他对我说,摔坏一个弹匣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毕竟不是刻意摔坏的,一时手滑是难免的,他并没有为难这位小战士。在班长服役的几年内,只见过一次弹匣摔坏的事情,因此印象深刻。当他告诉我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这是我唯一一次听到关于95式弹匣强度的真实故障。

当然,我并不认为采用塑料底板是95式的“罪过”。在95式诞生之初,塑料弹匣的底板大多都是由塑料制成的,AUG如此,G36也是如此。我想当年95式的设计人员也很难想到弹匣底板会摔碎——这种小概率事件实在是难以预料。所幸在95-1步枪上,弹匣底板改为了由金属制作。

弹匣一碰就“散架”

大概在2012年,某军刊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记录了我军奔赴澳大利亚的一次比武。比武中有外国士兵和中国士兵交换武器的环节,然而外国士兵刚刚接触95-1步枪,弹匣就“散架”了,枪弹、托弹簧、弹匣底板散落了一地,十分尴尬。

我听到这个事情时吓了一跳,那一年我刚刚入学,刚刚接触95式,对它哪里都好奇,于是就想拆一下95式,其中就包括了拆弹匣。拆解弹匣时,需要用一个类似于冲子之类的工具,把弹匣底板上被托弹簧顶起的“凸起”按下,然后才能前后滑动底板、拆开弹匣。95式的托弹簧簧力很大,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拆开弹匣,因此印象深刻。

如果按照纯粹的前卡后挂动作,95式的弹匣就会干涉握把。我尝试拍出直插的5 毫米行程,但总是未能成功——弹匣要么被托弹板弹出,要么顺势彻底插进去了

当弹匣内装入枪弹时,托弹簧被进一步压缩,按下“凸起”需要的力量也更大。尤为关键的是,参加澳大利亚比赛的是95-1步枪,它的弹匣底板“凸起”做了改进,采用了类似于M16风格的三角形,拆起来也更难了。95-1弹匣这么难拆,外国士兵是怎么一碰就散的呢?

我自己咨询过在296厂工作的多位师兄,也咨询过很多现役和退役的军警朋友,无论是95式还是95-1,他们都没有遇到过弹匣“散架”的情况。于是我判定,澳大利亚的“散架”弹匣就是一小概率事件。我个人认为,澳大利亚比武文章的作者,只是忠实记录了这起偶发事件,而不是对95-1的弹匣有所埋怨。

评价一个产品的可靠性时,我们以故障率,而不是“是否会出故障”作为指标。“好枪不会有故障”、“好枪就不会掉链子”,这样的思维都是不合理,甚至是反智的。不过军迷圈中,95-1步枪的“散架”弹匣已经成为了一种被批判的武器。讨厌95式的人经常说“你家95式垃圾的不行,弹匣一碰就散架,丢人丢到澳大利亚”。猛一看,这种说法似乎有事实、有依据,很有说服力,但实际上是把偶然事件当必然事件看待了。

不过在网络时代,一切都有了新变化。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张照片,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得到消息的一群美国人喜笑颜开地挤出办公室。这些美国人并不是“美奸”,而是记者——他们终于等到了爆炸性新闻。在互联网上,一些媒体早就加工出了“中国95式突击步枪澳大利亚士兵不敢用,轻武器领域差距非常大”、“外军士兵为何不敢用95式步枪,真相让人直冒冷汗”之类的标题,静候大家的流量了。

并非完全的前卡后挂

很早之前我就发现,前卡后挂弹匣和无托布局是八字不合的。前卡后挂是两个动作,当执行前卡动作时,弹匣必然向前转动,很容易和枪械的握把发生干涉,特别是弹匣和握把的距离较近、弹匣较为弯曲时,干涉问题尤为严重。95式采用了前卡后挂弹匣,弹匣较为弯曲,离握把很近,却完全没有干涉问题。

反常的背后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但当年的我太浮躁,并没有认真思考背后的原因。直到多年以后在296厂出差,一位水平极其高超的三星级师兄才告诉了我这个秘密。

使用AK47弹匣的Groza步枪示意。我个人强烈怀疑,弹匣一定会和握把干涉,这可能也是7.62×39毫米口径的Groza非常少见的核心原因

在95式之前,我国研发过一个无托拉皮AK——86S步枪,大家可以将其视为无托步枪的先期验证,专门为86S研制了20发短弹匣

一言蔽之,95式的弹匣实际上是半直插、半前卡后挂。装入弹匣时,最开始的过程實际上是直插的,直插深度大概在5毫米左右,而后才是前卡后挂的动作,前卡后挂的幅度比标准的前卡后挂动作小,弹匣向前转动的角度较小,从而避开了握把。

在师兄的指导下,我进行了多次试验,我发现如果按照纯粹的直插动作,弹匣插入5毫米后就无法再插入(真正的前卡后挂弹匣是无法直插插入任何深度的),这证明95式并非完全的直插。如果按照真正的前卡后挂动作,弹匣也不能装到位,且弹匣旋转角度过大,会和握把干涉。

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设计了弹匣而不是弹仓,随枪标配两个弹匣。然而英国人禁止士兵拆卸弹匣,要求士兵把弹匣当作固定弹仓使用,第二个弹匣只是备份

在多次试验之后,我确定了95式确实是半直插-半前卡后挂设计,动作比56冲/81式的标准前卡后挂动作更为舒适、简单。但直插的深度很浅,射手安装弹匣时,几乎很难察觉到有直插过程的存在,往往被人所忽视。在恍然大悟之后,我不由得想起很久之前的一件事:第一次接触95式时,我用AK47/56冲的标准前卡后挂动作装弹匣,却觉得哪里不对劲,总是装不好。我一直自诩观察能力细致,却无视了这个问题,这实在是一个遗憾,我本可以更早发现这个独特的设计的。

空仓挂机的碎碎念

相比于没有空仓挂机的56冲,我国在81式步枪上增设了空仓挂机机构。空仓挂机能提醒士兵枪弹射完、增加射手换弹匣的速度,还能实现手动挂机,保持弹膛、枪管敞开,以便更好的散热,这对于81式轻机枪非常有用。但是在95式步枪上,我国却放弃了空仓挂机。

对于枪械而言,某种机构的被放弃往往有两种可能:技术原因或者观念原因。95式步枪的总师朵英贤老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过,空仓挂机是一种和时代不符的落后设计,因此95式步枪不设计空仓挂机机构。朵老师的说法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也让我陷入了困惑——81式步枪用了几十年,空仓挂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为何朵老师会提出“空仓挂机无用论”这么奇怪的观点呢?在困惑了很多年,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后,我猜测舍弃空仓挂机可能和桥夹装填有关。

在诞生之初,空仓挂机确实是和桥夹装填高度关联的。对于早期的弹仓式非自动步枪而言,射手打完枪弹后,空仓挂机会顶起枪机,提醒射手枪弹射完。另外,空仓挂机顶起枪机之后,射手可以从容装填桥夹,不必担心枪机来回窜动——这对于带复进簧的半自动、自动步枪而言尤为重要。想想吧,如果没有空仓挂机,射手就要一边后拉枪机,一边往弹仓内装弹,这简直是不人性化的设计了。

在快速换弹匣射击中,弹匣并不立刻回收(但最终还是要回收的),还会被重重地摔在地上。因此,弹匣必须皮实耐用

但随着枪械弹容量的增加,桥夹装填变得越来越尴尬了。一个桥夹往往只有5发或者10发枪弹,早期轻机枪的容弹量常常在20发或者更多,冲锋枪的容弹量更有可能达到30发,射手需要一次装填多个桥夹,才能装满弹仓/弹匣,装弹动作又累又慢。且随着容弹量的增加,弹仓/弹匣内托弹簧的力量也越来越大,装弹动作也变得更加费力。

在桥夹装填衰落的同时,换弹匣成为更主流、更科学的换弹方式。射手往往携带4个及以上弹匣,当枪上的弹匣打空之后,射手就会更换下一个弹匣继续使用。这种装填方式速度更快,更适合大容弹量的枪械。当4个弹匣全部打空之后,射手就要抽出时间,把携带的散装枪弹装入弹匣。

换弹匣并非尽善尽美。它成本高、强度低、体积也很大。桥夹往往只是一个薄金属片,非常易于量产,且桥夹往往只装5发或者10发枪弹,体积小、重量轻,相对不容易磕碰变形,就算磕碰变形了,射手只需要把桥夹扔掉即可,反正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廉价“小玩意”。

散弹,尤其是步枪散弹最好是以装在桥夹上的方式发放,射手可以利用装弹器给弹匣快速装弹。如果没有桥夹,彻底散装的枪弹容易晃来晃去,搅在一起体积也较大,不好携行

最关键的是,桥夹一般是不装入枪内的,只是一个枪弹的“搬运工”,价格也十分便宜,射手可以用完即扔。而弹匣是插入枪械上使用的,一旦磕碰变形就无法使用,且需要重复使用。因此,弹匣必须做得很结实,这又会带来很大的体积、重量。

因此,20世纪30~50年代的枪械设计呈现了一种奇特的规律:冲锋枪、机枪的容弹量较大,普遍抛弃空仓挂机、桥夹装填,而步枪容弹量较小,往往只有10发左右,甚至还不到10发,大多同时保留更换弹匣、桥夹装填两种装填方法,比如说美国的M14步枪就是如此。

从理论上来说,保留两种装填方法是一个很完美的解决方案——散装枪弹往往依然是以桥夹状态携带的,保留桥夹装填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坏事。但桥夹装填需要在枪机上设计相应的引导槽,机匣上也必须加工出相应的让位。从非自动变成自动,枪械的内部机构越发复杂,保留桥夹装填也越来越难。

使用桥夹装填的63式步枪。作为步冲合一的枪械,63式是要替代AK47/56冲的,然而它却采用20发弹匣+ 桥夹装填的设计,可以说是背时代而行

随着突击步枪装备部队,30发弹匣也越来越普及。比如一些以“冲锋枪”名义诞生的步枪,比如Stg44和AK47,容弹量都达到了30发,彻底抛弃了越发鸡肋的空仓挂机和桥夹装填。从先进性上考虑,空仓挂机和桥夹装填确实是一种老古董,不应该再次出现。也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桥夹装填开始被抛弃,新生的枪械,比如德国的G3、美国的M16都取消了桥夹装填。

可以这么说,“空倉挂机=桥夹装填”的观点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可以说是正确的。落后的事物往往在它的迟暮之年,被年轻人,而不是相伴它多年的老年人所抛弃。朵老师是50年代上的大学并开始工作的,是埋葬空仓挂机、桥夹装填时代的年轻人。如果他认为空仓挂机、桥夹装填十分落后,我个人还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观念说不能解释一个问题:我国的枪械设计师普遍接触过有空仓挂机,但不能桥夹装填M16步枪,我国军队也长期装备采用同样设计的81式步枪,对空仓挂机的优缺点不可能毫无认识。就算是设计师团队集体“抛弃”空仓挂机,在95式的部队试用中,已经习惯了有空仓挂机的81式的试用部队,一定会对“曾经有但如今没有了”的机构提出疑问。

关于95式的空仓挂机还有另一个纯技术角度的说法。这种说法认为,一开始95式的弹匣是有空仓挂机的,但当时我国的塑料材质较软,射手可以在30发弹匣内强行多装入1发枪弹,达到31发。但装入31发弹后,弹匣内部空间被彻底榨干了。

95式(下)和95-1弹匣后方对比,红色箭头处是95-1弹匣托弹板上和空仓挂机配合的凸起,黄色箭头是凸起让位槽,白色箭头是95式弹匣的类似让位槽

95-1的空挂释放钮,它的位置过于靠后,需要“掏心窝”才能操作,同时离弹匣释放钮太近,有误触的嫌疑。士兵更愿意去拉动空挂状态的拉机柄(红色箭头)

以色列TAR21步枪的弹匣释放钮(绿色箭头)和空挂释放钮(红色箭头),这在无托步枪中已经算是比较合理了,但位置依然太靠后。如果给无托步枪设计一个特殊装置,射手装入有弹弹匣时能自动解脱空挂,会不会更好呢

弹匣装入枪械后,自动机会把弹匣内的枪弹再往下下压一小段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推弹高度,步枪推弹高度一般在2~4毫米之间。装入了31发弹的弹匣内部空间被彻底榨干,自动机不能再下压枪弹,于是就出现了弹匣无法装在枪械上的问题。最后在权衡之下,设计人员取消了空仓挂机机构和相关机构,从而解决了装入31发弹的问题。而在95-1步枪上,随着我国材料水平的进步,95-1的弹匣终于恢复了空仓挂机,这一切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95-1的空仓挂机释放钮

95-1步枪不仅恢复了空仓挂机,还增设了空仓挂机释放钮,这在我国步枪上还是头一次。但是95-1的空挂释放钮好看不好用,只算是解决了有无问题。

对于现代步枪而言,空挂释放钮的核心作用是替代射手后拉自动机再释放的动作,更快地解脱空仓挂机并释放自动机。M16步枪的空仓挂机释放钮位于弹匣井上方,射手安装好弹匣后,用手指顺势就能按压释放钮,动作十分的方便。

但95-1的空仓挂机释放钮位于弹匣释放钮的后方。从理论上讲,射手装好弹匣后,只需要顺势按压一下空挂释放钮即可解脱。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95-1空挂释放钮的位置十分不合理——它的位置较为靠后,却离弹匣释放钮太近。

更加悲剧的是,95-1的空挂释放钮簧力太大了,需要用力按压才能解脱。这就让“装弹匣顺势按压空挂释放钮”的理念成为了一种摆设。在实际使用中,更多的射手都选择再次拉动并释放拉机柄,而不是去按压空挂释放钮。而对于很多军迷而言,外表不显眼、使用频率不高的空挂释放钮,甚至成了一个神秘的零部件——很多人根本不知道95-1还有这玩意。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空仓挂机枪弹
空中课堂防止学生“挂机”的有效方法
MAC公司将量产12.7mm聚合物枪弹
全自动挂机直播赚钱手机
美国陆军测试中口径枪弹
基于老旧电梯对讲系统两种拨号方式的可靠性分析
俄罗斯完成3D打印枪弹的射击试验
泰勒斯澳大利亚公司研制新型大威力枪弹
空号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