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呼唤“未来教育家”
——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杨作东

2017-01-09王玲玲编辑姜乃强

教育家 2016年45期
关键词:教育家师范生学院

文 | 本刊记者 王玲玲 编辑 | 姜乃强

时代呼唤“未来教育家”
——访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杨作东

文 | 本刊记者 王玲玲 编辑 | 姜乃强

作为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南京师范大学一直以来就是培养教师人才的摇篮。2005年,为了回应时代对教师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该校新建了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目标的教师教育学院。

十载耕耘,十载收获,如今的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已经成为中国教师教育创新的一面旗帜。近日,记者就师范教育如何实现从培养一名合格老师到“培养未来教育家”的跨越,采访了该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杨作东。

目标重设:回应时代对新型师范教育的需求

记者:作为老牌师范院校,南师大为何要成立教师教育学院并以“培养未来教育家”为目标?

杨作东:培养一名合格的老师能够满足中小学短期的教学需求,培养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应对中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而我们提出的“培养未来教育家”则是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期望这一目标的提出能够帮助我们跳出教师学历教育的框框,在培养上乘师资的同时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新型教师的培养来改进我们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发展。我们认为这是新时期师范教育的应有之义。

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创立了融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新型师范教育模式,我们试图建构的是“大学+师范”的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全力打造的是有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教师职前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和教师教育理论研究基地。因此,“十三五”期间,我们的目标就是满足国家和民众对教育的期待,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卓越教师。看似变化的办学目标背后不变的是我们在百年师范基础上孕育的教师教育情怀和对“培养未来教育家”目标的高度认同。

记者:为了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是围绕怎样的人才培养思路来展开具体工作的呢?

杨作东:为实现“培养未来教育家”的目标,我们逐步形成了“三化”教师人才培养新思路。一是高端化。回应时代对优质师资的需求,以远大的教育理想和独到的教育思想为指引,以厚博的知识为经纬,以深厚的教育为本源,以卓越的实践能力为动力,以丰满和谐的人性为基石,构筑“信、真、善、能、美”的未来教育家核心素养培养体系,促进未来教育家成长。二是实体化。我们创建了专门的实体化教师教育机构,与校内各相关学院通过“共同培养、双向强化”的工作机制,整合、协调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汇聚教师教育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合力,打造未来教育家成长平台。三是一体化。遵循教育家成长规律,打通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坚持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务与学工、职前与职后一体化。

体系重构:学科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双向强化

记者:人才培养思路调整意味着原先的教师教育体系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某些方面甚至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请您谈一谈这方面的情况。

杨作东:本着“寓师范于大学”的精神,在“综合性强,办学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办学目标框架下,以教师教育学院为平台,我们初步建立了新型教师教育发展体系。教师教育学院统一修订了全校十三个师范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主持教材建设,并对实践环节进行规划和管理。为加快推进教师教育改革进程,实现“未来教育家”的人才培养目标,我校进一步明确了教师教育学院的实体化发展方向。从2010年起,汉语言文学(师范)等10个教师教育方向师范生由教师教育学院招生和管理,教师教育学院和相关专业学院实行“共同培养,双向强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师范生教师素养的培养贯穿四年学习全程,学科专业课程与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同专业或相近专业非师范生同规格进行。制定和实施学科指导组制度和学业导师制度,为师范生的学科素养发展提供了专业化、个性化、全面化的指导与服务,以确保师范生学科专业素养与教师专业素养双向强化,同步高水平发展。

如今,我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以实体化的教师教育学院为主阵地,学校各相关学院和职能部门有效整合且各司其职的教师教育新体系。

师资重组:校内校外协同合作

记者:新型师范教育模式必然也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师队伍组建方面,学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杨作东:我们紧抓学科前沿和基础教育实践两端,重组校内外教师教育团队,明确专业分工和学科建设方向,以教师教育专业师资涵养教育素养,以学科专业师资培育学科底蕴,以基础教育名师锻造实践能力,形成了一支校内外协同合作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科与教育相结合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我们的教师教育类专业共承担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近200项省部级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0余项,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与此同时,通过实施“走进基础教育”工程,我们搭建了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绿色通道,教师通过科研与教学合作项目、教师发展项目等多种形式,深入基础教育现场,了解与研究基础教育现状,把握与分析教师成长规律,从而使教师教育改革事业奠基于坚实的根基之上。目前,我们有12位教师担任附属学校、实验学校副校长,10位教师担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校长,团队绝大部分教师参与中小学科研合作项目的研究。

此外,根据教师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还在江苏省内53所优质中小学校聘请了以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为主体的一线教师128人为校外兼职教师,组建了稳定的实践教师队伍。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承担本科课程教学、讲座和指导研究的任务,在师范生能力素养的培养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培养模式重建:吸引“适教乐教”青年投身教育

记者:2014年,南京师大的“地方高师本硕贯通教师教育模式探索”改革项目就获批了国家级卓越中学教师改革项目立项。如今,“3+1+2”和“3.5+0.5+2”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创新已成为南京师大教师教育的一大亮点。这样一种培养模式的变革,对于培养“未来教育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杨作东:我国自20世纪形成的四年一贯制本科师范生培养模式延续至今,随着学科专业发展以及社会对优质师资的需求,这一培养模式逐渐难以适应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难以满足当下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需求。实行“3+1+2”和“3.5+0.5+2”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深化与拓展师范生学科专业领域的学习,为师范生成长为卓越教师打下坚实厚重的学科专业基础。与此同时,这一改革也有助于理顺师范大学教师人才培养工作机制,实现校内各部门与各学科等整合呼应、有效协同,达到举全校之力培养“未来教育家”的效果。

记者: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呢?

杨作东:我们在南师大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历史学、地理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等九个专业方向的本科师范生中,于大三结束前和大四上学期进行教育硕士推免研究生申请、考核、选拔、录取工作,选拔具有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潜质的学生进入“3+1+2”和“3.5+0.5+2”培养模式改革项目。进入该项目的学生,通过三年课程学习和教育实践,经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获得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之外,还须通过“南京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教师评价中心”的档案袋评价、现场评价及综合实践创新评价等三级评价体系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授予“南京师范大学卓越中学教师项目结业合格证书”。

记者:为何要增设这样一个看似复杂的三级评价考核体系?

杨作东:教师是一份看似普通却也极为特殊的职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份职业在能力之外还需要有一种情怀,一种对“未来教育家”职业理想的纯粹追求。我们增设这样一个评价体系就是要在职前培养阶段就对我们的学生进行熏陶。让他们受到来自大学和中小学校优秀教师教育者的示范性教化,在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开阔视野,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刻理解教育思想,坚定教育信念,生发出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学生的爱。

我们认为这样一个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吸引和保障真正“适教乐教”的优秀学生接受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在师德培育、知识习得和能力锻造等方面,奠定其成长为“未来教育家”的基本品质。

猜你喜欢

教育家师范生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教育家与儿童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津派教育家成长
教育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学院掠影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郭泰:行走在大地上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