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短长期创业意愿的影响

2017-01-09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生源意愿大学生

吕 媛

(北京大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北京 100875)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短长期创业意愿的影响

吕 媛

(北京大学 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北京 100875)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对学生短期创业意愿有促进作用,更会对未来长期创业意愿产生更大的作用。对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效果评估不应该仅关注毕业生离校时的创业人数和比例,更应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培养其成为潜在创业者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持续地、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尤其是对学生影响效应更大的创业讲座、与创业者交流等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短期创业意愿;长期创业意愿

目前高校毕业生毕业后就创业的比例还不高,《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为2.86%。很多对于大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发现,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立即创业的比例普遍较低,而相当比例学生表示会在工作若干年之后创业。如郭磊对北京四所高校调查显示,只有12.7%的学生表示自己大学毕业以后就会立刻创业,36.1%的学生表示在毕业5年之内有可能创业,表示有可能毕业5到10年内的创业的比例上升到56.8%。

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很多,大体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人的性别、性格特质、价值观、教育水平、能力结构、工作经历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市场环境和创业政策等。学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还特别关注了专业状况、家庭背景和在校经历等。如边文霞(2013)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发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亲朋支持和对创业政策的把握直接影响创业意愿,创业政策影响亲朋支持进而间接影响创业意愿。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课题组发现创业率较高的是艺术学、工学和管理学的学生。Krueger和Garsurd(1993)的研究发现父母是企业家的话,子女更有可能选择毕业后创业。蔡颖等(2015)发现家庭年收入和大学生创业意愿呈反向变动关系。郭蕾等(2009)发现求职动机“使个人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学生比“得到较高的经济利益、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成名成家”为目的的学生有更大的创业意愿。

上述这些因素中学生个体特征、家庭情况和外部环境因素往往是学生个人难以控制和改变的,而所受教育情况却可以通过一定的规划和培养得以改变和形成。当前,为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各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些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如何,尤其是对不同阶段的创业意愿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这对于我们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及正确评估这些活动的效果有重要意义。

一、不同特征大学生群体创业意愿的差异

本研究着眼于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其的影响,面向北京地区90所高校毕业生进行调查,共获得有效样本19604个。其中男生占52.1%,女生占47.9%;本科生占46.2%,硕士生占43.1%,博士生占10.7%;经管类专业占25.0%,理工农医类专业占50.8%,社会科学占11.8%,人文科学占12.4%;普通高校学生占43.4%,211重点高校学生占56.6%。对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特征学生群体的创业意愿

总体来看,只有5.8%的学生表示会在毕业后马上开始创业,但有52.4%的学生打算先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创业,合计共有58.2%的学生有短期和长期的创业意愿,也有41.8%的学生表示自己完全没有创业的打算。

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内,男生的创业意愿都高于女生,且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男女生在创业意愿上的差异是显著的(t=14.959,p<0.001)。从生源地角度看,城市生源(包括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要比乡镇农村生源具有更高的短期创业意愿,但乡镇农村生源比城市生源在长期上有更高的创业意愿。同时,短期内来自东部地区的学生创业意愿最高,而长期来看,来自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创业意愿最高,北京生源学生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创业意愿都是最低的。进一步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以上城市和乡镇农村生源之间的创业意愿差异是显著的(F=55.898,p<0.001),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生源的差异并不显著,北京、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生源之间的差异是显著的(F=37.847,p<0.001)。

从院校类型角度看,普通院校毕业生的长期创业意愿和短期创业意愿都显著地高于“211”院校毕业生(t=6.049,p<0.001)。从学历角度看,本科生的长期意愿和短期意愿均高于硕士生和博士生,博士生的短期意愿高于硕士生,硕士生的长期意愿却高于博士生,且不同学历之间的创业意愿差异在统计上是显著的(F=62.325,p<0.001)。从学习成绩角度看,成绩处于后30%的学生短期创业意愿最高,而成绩处于前30%的学生长期创业意愿最高。且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只有成绩前30%和后30%学生的创业意愿之间才有显著差异,他们与成绩位于中间的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从学科角度看,各学科学生的创业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25.976,p<0.001)。具体来说,短期创业意愿上教育学、文学和艺术学学生相对较高(比例均在10%上),而长期创业意愿上工学、农学、文学和经济学、管理学学生相对较高(比例均在50%上)。

二、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长、短期创业意愿的总体影响

当前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主要可以分为创业课程、创业讲座、创业计划大赛、与创业者交流、创业企业参观、通过实习进入创业企业参与创业实践,以及开展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等。从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情况来看,总体上有60.4%的学生参与过至少一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有26.8%的学生参与过1至3项活动,有33.6%的学生参与过4项及以上的活动。各项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参与度大体在30%至40%,其中学生参与度相对最高的是创业讲座,有43.6%的学生表示参加过此类活动。

本研究将通过多元回归的计量方法探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长期和短期创业意愿的影响。

由于被解释变量学生的长期创业意愿和短期创业意愿均是二分变量,1为有意愿,0为无意愿。解释变量中大多数也是分类变量,因此不能用普通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本文将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计量回归检验。回归方程的形式为:

Logit(P)=ln(1-P)〗=ΣαiXi+ΣβiEi+ε.

其中P表示有创业意愿的概率,P/(1-P)是有创业意愿的概率与无创业意愿的概率之比,定义为有创业意愿的机会比率。解释变量Ei的含义为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各个系数βi表示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其取值等于机会比率的变化率,正的系数表示该项活动有利于形成创业意愿,并且系数越大表示有创业意愿的概率就越大(同一解释变量的不同取值之间的比较),同时βi的指数函数值大于1时表示该项活动有利于形成创业意愿,小于1时则相反,Xi表示各类控制变量,ε表示随机扰动项。各类控制变量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学科、院校类型、学习成绩、生源地类型、父亲受教育程度和学生对创业政策了解情况。对于其中的分类解释变量,我们采用的是虚拟变量的方式。例如学历变量,分为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以博士为基准变量(benchmark variable),即在回归方程中引入两个虚拟变量DB和DS,分别表示为是否本科生和是否硕士生,如果样本值为本科生,则DB取值为1,否则DB取值0;如果样本值为硕士生,则DS取值为1,否则DS取值为0。

首先我们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创业意愿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每项创新创业活动学生参与过表示为1,未参与过表示为0,对7项创新创业活动的参与值加总得到每位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整体情况,取值为0至7。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基于卡方分布的Wald统计量都很大,显著性水平达到0.01,表明模型整体而言是统计性上显著的。

从回归结果可知,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其短期创业意愿和长期创业意愿的回归系数都是正的,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从具体数值上看,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学生,他们的短期创业意愿是那些未参加此类活动学生的1.182倍,他们的长期创业意愿也是未参加此类活动学生的1.394倍。这一结果说明,首先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作用具有后致性,即创新创业教育可能在学生毕业时是否创业的短期意愿形成上有正向影响,同时在未来也会对学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是否创业的长期意愿形成有正向影响,且对长期创业意愿的作用还要大于对短期意愿的作用。也就是说,相对毕业后马上选择创业,学生参与过各类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更有可能在未来一段时期之后影响他们的创业决策。

表2 学生短期和长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a参考类别是:完全没有创业意愿。

此外,从学生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看,男生的创业意愿显著高于女生,其中男生的短期创业意愿是女生的2.222倍,长期意愿是女生的1.597倍。无论长期意愿还是短期意愿,本科生均显著高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经管、理工农医和社会科学等学科的回归系数均是显著的为负,这说明作为基准对照的人文学科学生的创业意愿要显著高于上述学科。学生的学习成绩越好,其长期和短期创业意愿越高,而父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创业意愿反而越低。另外,是否城市生源和是否“211”院校的差异在短期创业意愿上并不显著,但在长期创业意愿上却出现显著差异,农村生源和普通院校学生的创业意愿均是城市生源和“211”院校学生的1.25倍。同时,学生对各项创业政策了解程度越高,也会对其短期和长期创业意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

(二) 对大学生长、短期创业意愿的具体影响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考察各种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在回归方程里加入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同样,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基于卡方分布的Wald统计量都很大,显著性水平达到0.01,表明模型整体而言是统计性上显著的。

从各项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回归系数可见,创业课程、创业讲座、与创业者交流和参与创业企业实习,这些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短期和长期创业意愿的效果更加显著。通过对比系数的绝对值大小,这些活动对于长期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对短期意愿的影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表2的回归结果所发现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创业意愿形成的后致性作用。同时相对来说,各类创业讲座和与创业者交流的活动形式对学生创业意愿提升作用最大,其次是参与创业企业实习,再次是创业课程。

表3 各类创业教育活动对学生创业意愿影响的回归结果

三、结论及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只有5.8%的学生表示会在毕业后创业,但是有52.4%的学生会在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创业,总体上学生的创业意愿主要表现为长期意愿。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普遍认为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对于社会、市场和行业的认识会更加全面,对自我情况和职业发展预期更加清晰,同时自身在资金、经验、人脉和心态等方面的积累会更加成熟,毕业一段时间之后再创业的风险会比毕业后马上创业的风险相对降低,个人抵御风险的能力也会增强,相对来说创业会更加理性,成功率也会更高。

此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同其他高等教育活动一样,应该是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厚积薄发式的影响和作用。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进一步支持了上述观点。研究表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学生是否创业具有长期性的影响,即这类教育活动对于学生短期创业意愿的形成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会对学生毕业工作一段时间的长期创业意愿形成明显的正向作用。同时,研究发现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于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各类创业讲座和与创业者交流的活动形式对学生创业意愿提升作用最大,其次是参与创业企业实习,再次是创业课程。

以上研究结论对于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首先,尽管目前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还比较低,短期创业意愿也不高,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在未来的长期创业意愿还是很高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发挥可能是在学生毕业若干年之后才能呈现出来。其次,当前对于高校创新创业工作的效果评估不应该仅仅关注各高校在毕业生离校这个时间点上的创业人数和创业比例。因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具有后致性,可能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创新创业方面的教育,毕业时并不会马上选择创业,但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已经存在于学生的观念中,对其职业发展和人生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且实证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这种后致性效应甚至还大于其对学生短期创业意愿的即时性效应。因此,从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培养其成为潜在创业者的角度出发,高校应该持续地、广泛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最后,各类不同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效果存在差异,高校在进行相关工作策划和设计时,应该侧重对学生教育和影响效应更大的活动,比如各类创业讲座、与创业者交流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效率和实施效果。

[1] 郭磊.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动因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9)

[2] 边文霞.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路径依赖模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7)

[3] 李永强,等.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2008,(2)

[4] 蔡颖,等.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6)

[5] 孙蕾,等.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现代教育管理,2009,(2)

(责任编辑:乐程)

Effect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Lü Yuan

(EmploymentGuidanceServiceCenter,Beijing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students' short-term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but it may result in students' long-term passion for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not be judged by the mere proportion of fresh-from-college graduates who have started on their entrepreneurial journe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nhance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thinking so they become potential entrepreneur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carry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a persistent and extensive manner, offering students more lectures related to entrepreneurship and more opportunities to communicate with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college stud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rt-term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long-term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吕媛(1982-),女,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讲师。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06

G641

A

1674-5337(2016)06-0022-06

猜你喜欢

生源意愿大学生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