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与再建设思考
——纪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发10周年
2017-01-09严运楼
严运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0234)
10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成效与再建设思考
——纪念《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发10周年
严运楼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党委宣传部,上海 20023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文件颁布10年来,跟一系列制度一起,推进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进程。但是,不能回避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职能“错位”问题,必须继续加大辅导员队伍再建设力度,实现辅导员工作减量增质,回归“立德树人”本位。
教育部24号令;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2006年由教育部颁布实施,迄今已历10年。10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初显成效,突出表现在职业化、专业化水准不断提升。
一、10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颁布前后,相关政策不断完善,为队伍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这些文件既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也有教育部工作规定、规划通知等具体的政策法规;既有全面加强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有专项工作举措(如表1)。
表1 辅导员队伍建设主要政策
中央16号文第23、24条,明确了辅导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体地位,对辅导员岗位职责、从业要求、选拔培养与管理机制扼要做了简要规定。为贯彻16号文精神,教育部2005年颁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把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与全局高度,对辅导员队伍建设做了具体表述,明确专职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师生配比为1∶200,还细化了选聘配备、培养培训和政策保障等要求。
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文件共包括六章二十六条,对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进行了明确,赋予高校辅导员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接受学校与院(系)双重领导,还对工作职责、选备比例、聘任条件、职称评聘、培训培养、保障考核等做了具体要求。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2015年底教育部又做了修订说明,新规更加具体化和量化,明确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求,规定高校辅导员必须是中共党员,还要求辅导员加强与学生的网上互动交流,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有效舆论引导等。
2006年和2013年两次颁布的辅导员培训计划,时间覆盖了2006年至2017年十余年,考虑得可谓系统和前瞻。2006年《培训计划》规定了培训的思想原则、目标措施,设立了培训和研修基地,明确了八个方面培训任务。2013年《培训规划》新增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素养提升和职业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培训内容”,强调对辅导员培训质量的有效监控。2013年《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文件中,教育部做出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规定。2014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重点加强队伍职业化建设,根据渐进原则,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等,较好考虑了辅导员职业所具有的阶段发展特性。
10年来陆续颁布的文件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3年)、《教师资格条例》(1995年)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等,尽管为教师队伍提供了制度支持和法律依据,但是对辅导员的教师属性等都没有明确表述。最近十年来的系列政策文件,大大加强了队伍规范化建设。就职业化、专业化定位来看,从2006年24号令“专门人才”的规定,到2013年关于“以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培训目标,再到2014年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职业能力标准准则,清晰勾勒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脉络。尤其是职业能力标准方面的规定,界定了辅导员工作内容、专业要求、职业伦理和专业发展,为辅导员指明了工作内容、专业要求、职业伦理和专业发展,给辅导员职业成长与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规范和政策依据。
二、10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辅导员队伍能力显著提升
最近10年可以说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黄金时期,政策条件不断改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建设成就也十分明显,突出表现在辅导员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应对新挑战的能力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都跟政策上重视辅导员理论研究和实践锻炼密不可分。2009年11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项和辅导员专项,有针对性扶持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专题研究,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促进辅导员对学科问题和实践问题的前瞻性思考。考虑到辅导员职业发展要求,教育部2013年12月颁布了高校辅导员基层实践锻炼的通知,为辅导员实践锻炼搭建平台,文件系统构建了辅导员建设的若干机制,包括选拔培养、实践锻炼、使用管理等。党和国家支持高校辅导员参加基层实践锻炼,把实践锻炼作为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方式,对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一批辅导员通过实践锻炼脱颖而出,有的还成长为高校和政府的管理干部。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规定了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从岗位职责、入职条件、激励考核、知识储备、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要求,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告别各行其是的状况,具有了统一规范的标准,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化水平也得到提升。
(二)辅导员队伍激励机制明显增强
10年来辅导员队伍建设注重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结合,激励机制逐步形成,成为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达到了辅导员个人成长和社会影响相统一的效果。2006年教育部发文设立“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每年定期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由此也推动了各省市教育部门和各类高校开展相应的激励和表彰活动。2007年9月举行的全国优秀教师评选表彰,“优秀辅导员”作为单项奖首次被纳入,标志着优秀辅导员被纳入到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表彰体系,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的独特作用得到充分彰显,大大激发了高校辅导员的积极性与创造力。2008年5月,教育部首次开展“全国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表彰辅导员队伍的优秀典型,全国共推出412名参选辅导员,最终评选出10名“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荣誉获得者。同时,各地还定期筹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积极组织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和“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评选,还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组织“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博客”等评选活动。辅导员队伍建设也得到了各级领导关心和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和刘延东副总理曾亲自接见了2014年全国十大辅导员年度人物,这是党和国家对辅导员队伍的最高褒奖。有效增强了辅导员队伍的自我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极大激发了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主动性,也提升了辅导员社会声望和职业吸引力。
(三)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明显加强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和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10年来辅导员文化建设日益得到重视,逐步构建起适应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文化体系,贯穿于队伍培养的全过程。教育部非常重视为辅导员搭建交流平台,10年间辅导员交流的形式日益丰富。2006年4月全国辅导员队伍建设第一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主题是交流各省市和高校的辅导员队伍科学化建设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会议还决定定期召开交流会议。北京和上海两地还形成了本科高校学工部长两年一次的轮值会议制度,定期交流京沪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辅导员团队文化得到传承与延续。2008年以来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平台不断丰富,成立了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辅导员工作论坛,先后创办了《高校辅导员学刊》、《高校辅导员》等学术期刊。2013年2月为加强辅导员队伍的价值引领,教育部在广泛征求的基础上发布了高校辅导员誓词,概括出“终身学习、团结合作”的行为文化,“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文化和“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管理文化,提升了辅导员的价值追求,也规范了辅导员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多维度多样化的制度、会议、论坛、期刊和誓词等辅导员队伍文化建设举措,对于从文化上打造一支业务精、政治强、纪律严、作风正的辅导员队伍起到了积极效果。
(四)辅导员队伍培训渐成体系
10年来适应辅导员队伍发展要求的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和培训体系不断完善。2006年7月教育部统筹规划了截至2010年的高校辅导员培训计划,计划提出各高校按要求分批选送优秀辅导员参加培训进修,为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硕、博士学位提供政策支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学科专业能力。2008年辅导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招生工作首次启动,当年近百名优秀辅导员获得了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学位的机会。培训计划还明确了构建国家、省级、学校三级培训体系,鼓励各地区政府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按计划、多批次开展辅导员进修和轮训,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教育部自2007年开始,在全国选择和支持21个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通过教学实践与科研成果结合的方式,提高辅导员运用学科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能力。此后,教育部又制订了2013-2017年辅导员培训规划,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培训要求,构建完善的辅导员培养和培训体系,为促进高校辅导员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
经过10余年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尽管存在区域间和学校间的差距,整个队伍的精神面貌具有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忽略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高校辅导员工作“错位”是当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瓶颈,也是造成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原因。
辅导员工作“错位”突出表现为辅导员工作偏离核心职责定位。《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于辅导员职责定位作了明确界定,强调辅导员具有教师与干部的双重身份,主要职责体现在组织、实施与指导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和本质就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辅导员安身立命的本位职责。但在现实中,辅导员从事的杂务与核心工作主次不分、本末倒置,严重影响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在工作安排上属于打杂群体,专业水准与价值存在感不强;在职称评聘上常感无奈,专业进步和发展空间有限;职务晋升上更易被忽视,职业认同和向心力缺乏。很多辅导员工作2-3年都争取机会转岗,整个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缺乏前提与基础。
辅导员工作发生错位的根源,并不在于辅导员自身认识和能力存在问题,而在于辅导员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角色定位理解不准,执行不严,结果难免工作权责不明。一方面,辅导员工作角色定位不清。虽说制度上对辅导员职责做了统一界定,但是岗位职责赋予了辅导员教育与管理双重职能,而教育与管理孰轻孰重不明确,职能边界划分不清晰。辅导员日常工作看上去非常忙碌,既要教育,又要管理,基本上是无所不教、无所不管。辅导员常被夸奖美其名曰“全能”,实则有兜底“打杂”之嫌。辅导员很容易成为“说起来重要,想起来重要,急起来重要,平时不重要”的特殊群体。工作错位导致辅导员偏离“立德树人”工作本质,难于花费足够的时间和集中有限的精力,创造性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工作。一些辅导员既不具备解读形势的专业能力,也不能充分了解学生新特点,更不能促膝交谈,走进学生内心去教育学生。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权责不明,这是跟角色定位不清相伴生的。辅导员是多重责任人,既要负责学生群体维稳,也要负责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基本上是责任没有限度,工作没有底线;权责边界不清,与主责工作关系度不大的随意摊派时有,看上去似乎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往往都成了辅导员的事。辅导员工作“错位”强化了辅导员“打杂”的形象,辅导员“打杂”的形象也强化了职责错误定位的培养定势,两者形成尴尬的恶性循环。
四、辅导员队伍再建设的思考
基于辅导员工作“错位”的判断,破解辅导员队伍建设瓶颈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辅导员工作减量增质。一方面减轻工作负担,另一方面提高工作质量。减负并非简单去掉一些工作任务,让辅导员工作轻松起来。减负的实质是,完善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效率,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所以减负必须对工作任务进行重新分配和调整,既要适量减负,减少偏离核心工作的负担;还要适当增负,增加核心工作的负担。两方面结合,让辅导员在工作中有所为有所不为,促使辅导员把有限精力分配到本质和核心工作上,提高专业化价值和职业化“含金量”,实现辅导员工作回归思想政治教育本位。
(一)减负促进职能回归
把好辅导员入门关,配强辅导员队伍。足够数量的队伍配置,以及对辅导员个体能力的严格要求,才能壮大辅导员教师队伍,提高辅导员工作效能;明确队伍定位,确保梯队稳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为辅导员队伍建设举措创新提供了重要依据,可以考虑辅导员队伍内部差异化发展,在对事务类工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培养和引导部分辅导员专注于事务工作的处理,将整个辅导员队伍解放出来,让队伍主体专心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辅导员需要为出发点。一些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和举措之所以效果不佳,很大程度上是忽视了辅导员的需要,辅导员最关心什么?辅导员最期待什么?只有找准了队伍建设的切入口,在培养上、工作上、生活上给予辅导员恰当的关心,只有做到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和感情留人,才能增强队伍吸引力,建设稳定、高效的职业化团队。
(二)增质强化专业特性
立足“宽”字,拓宽辅导员职业化出路。辅导员比较关心的主要是工作压力与发展出路。既要适当进行工作减负,还要拓宽辅导员出路, 完善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 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与效率;立足“实”字,打造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品牌。培养与激励的缺乏是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不强的重要原因,只有实实在在落实培养和激励政策,帮助辅导员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奖优罚劣,才能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打下基础,让辅导员将自己从事的职业作为一种事业去坚守;立足“专”字,建构辅导员专家化机制。应届硕士毕业生是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主要来源,他们年轻具有活力,容易跟大学生打成一片,但又由于尚未形成老、中、青结合的梯队,资深团队带头人缺乏,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成长非常困难。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融合上下功夫,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资深教授和专业团队的理论优势,通过项目化扶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两支队伍融合的团队,发挥前者工作实践的优势,发挥后者理论研究的优势, 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为职业化、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组织基础。
[1] 彭庆红.试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4)
[2] 储祖旺,等.我国高校学生事务专业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教育研究,2014,(3)
[3] 王克斌,等.构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 2005,( 21)
[4] 张瑞.立德树人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0).
(责任编辑:陈九如)
Review of Advisors' Team Construction in the Past Ten Years
Yan Yunlou
(PublicityDepartmentofthePartyCommittee,Shanghai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Shanghai, 200234,China)
“Regulations on College Advisors' Team Construction” (Order No. 24 2006) is a framework document for advisors' team construction. Since it was issued ten years ago, the document along with a series of systems, has effectively promoted college advisors' professionalization and specialization. Yet the problem of functional malposition is not to be disregarded. More work needs to be done so college advisors can work less but perform better and morally lead students by example.
Order No. 24 2006; college advisor; team construction
严运楼(1972-),男,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02
G641
A
1674-5337(2016)06-0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