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非遗湘绣创新研发”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

2017-01-09孙舜尧谢洋慧廖芳钟咏冰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湘绣创新研发中心湖南长沙410081湖南信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

湖南包装 2016年1期
关键词:湘绣产学研艺术设计

孙舜尧谢洋慧廖芳钟咏冰(1.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湘绣创新研发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产学研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以“非遗湘绣创新研发”产学研合作项目为例

孙舜尧1,2谢洋慧3廖芳1,2钟咏冰1,2
(1.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2.湘绣创新研发中心,湖南 长沙 410081;3.湖南信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以非遗湘绣创新研发为切入点,提出“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一种新常态,结合现有设计学研究生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构建并完善具有地方特色、适合高校办学实际、反映市场和产业需求的设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实践教学,乃至非遗保护与创新提供实践依据。

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非遗;湘绣

在全球物资、能源日益匮乏的状态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好途径。顺应新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大趋势,加快实施创新文化发展战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众创业,教育先行;万众创新,文化先行”。

随着城市人均GDP、国民经济开始进入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新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更多消费开始向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转移,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需求。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研发展示出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以此加强产学研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家及地区对开设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需求及发展前景分析

在世界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具有区域性和文化影响力的瑰宝。湖南地处中部地区核心发展区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5项,其中民间美术8项,传统手工技艺7项[1]。目前,湖南“一区三带、四轮驱动、两翼齐飞”,“长株潭城市群”,“湘江新区”等产业布局已基本形成。在未来发展中,该区域的人才工作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都要有一个很大的提升,才能保障其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更好地促进中部崛起、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快内陆地区创意创新发展。

首先,湖南省文化创意产业有艺术设计人才需求。早在2001年出台了《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随后又陆续出台了《湖南省文化强省战略实施纲要(2010—2015年)》等一系列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2008—2012年,文化产业连续4年成为湖南7个千亿产业之一。因此,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前景广阔。

其次,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有创意人才需求。2014年,国内旅游人数达36.3亿人次,同比增长11.4%;国内旅游收入达3.1万亿元,同比增长16.3%[2]。,为湖南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重点培育以教育科研孵化和文化创意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产业高地,提升文化旅游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再次,培养具有设计理念与应用能力紧密结合的创新型师资,切实保障中部地区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师能力提升。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摇篮之一,人才荟萃,科技事业发达,技术与管理先进。因此,优先发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能促进中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的必然性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发展里程,从20世纪80年代开设现代设计课程以来,只有几十年的历史。2010年我国设计类院校已达1448所,近40多万名在读学生,设计教育已发展为超常规模[3]。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生培养呈现低端化倾向,专业规划存在覆盖面虽广,但周期短、远期目标盲目等问题。研究生的培养相对来说“术业有专攻”,专业规划周期远优于本科生。但是,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大多侧重理论,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的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偏向于培养理论型教育人才,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方面有所不足,对非教学行业的企业了解不够多,使学生进入社会有力不从心的感受,在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企业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毕业后走入高校成趋势,进入企业或以自主创业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较少。

随着研究生教育向应用转型,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迎合了时代需求应运而生,它是提高高校办学环境,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为企业储备、输送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

(1)以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教学方式,依据高等师范院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特点,突出实用型和创新性,相应缩短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改变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通过创新实践来推动和验证创新思维。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2)以产学研合作建立专业方向明确、合作稳定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现代艺术设计学研究生培养应当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和发展。产学研合作研究生培养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践和技术创新平台;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在科研选题和经费支持方面为学校人才、尤其是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和更有力的支持,极大地加强了所培养人才对社会的适应性;与此同时,也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科技工作的能力和推动了学校学科基地的建设。

(3)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核心,完善高校科研和教学团队建设,提高研究生及导师的科研水平,促使导师应用转型。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新体系。研究生的指导采用双导师制或指导小组联合指导,聘请基地单位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研究生的课题研发指导,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提高了高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加强了教学团队的建设。

(4)以产学研合作创建艺术设计专业的研究生创意设计孵化器。一是根据校内产学研合作基地需要衍生出设计公司或事务所;二是学校与企业共办校内研究开发基地,帮助企业开发项目;三是学校与企业共建创意产业基地,学校负责实现各种创意作品,与企业进行洽谈,将创意转化成经济效益,同时为企业挖掘和储备人才。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成长以及科学水平的提高,日益刺激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繁荣和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学将成为教育新常态。

3 非遗湘绣创新研发及人才培养案例分析

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为核心,围绕“先保护,后传承,再开发”的模式,从湘绣创新品牌研发、湘绣产品创新研发、湘绣旅游纪念品研发、湘绣高端礼品研发、湘绣智能化关键技术研发、构建数字湘绣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湘绣文化与工艺教育等方面,实现湘绣传承、科技研发、科研队伍建设、高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输送等目标。成立4年以来,经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湘绣创新研发中心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建设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3.1 立足当地,科学规划,强化特色,凸显学科优势

2011年3月,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沙坪湘绣股份有限公司在长沙市政府、开福区政府、湖南省科技厅、长沙市科技局等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下,联合创建了湖南省最大的产学研基地: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或中心),基地设在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内,占地500㎡。中心的建立响应了国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结合了湖南地方特色,适合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实际,整合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资源及需求。在艺术学和美术学大学科的背景下,通过完善的机构设置(图1),以湘绣的保护与开发研究为出发点,从文化、工艺、结构、生产、包装、推广等多个方面着手,整合了高校多个学科资源进行研发。研发中心的自有成果在湘绣行业有不错的反响,在高校内也突出了学科的特色和综合院校跨专业研究的资源优势。

图1 湘绣创新研发中心机构设置

3.2 产教融合,注意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社会需求是人才成长的催化剂,人才要能服务社会。人才的培养只有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才有更强的生命力和价值。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向导,立足湖南及中部地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中心主要以“项目制责任制”进行教学实践,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两化”、“三新”两部分(图2)。

图2 项目实践中的学生

“两化”是指多样化、差异化。“三新”是指“1+1+1”创新模式:创新型校内、校外培养、创新型学习。

(1)多样化:以艺术与工学相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渗透、校内与校外相配合。倡导师生积极参与重大社会实践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通过科研研发使它进入社会、进入经济的连接带,带动或者启发湖南省以及我国中部地区高新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2)差异化:根据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鲜明、人才需求各异的实际,推行人才差异化定制培养,不断提升人才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方案中突出分类别、分层次、分产业;分委培、分定向;分地域等个性化培养。

(3)“1+1+1”创新模式:“1+1+1”是指一年在校内完成理论课程体系学习,一年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专业实训学习,最后一年在校外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实践学习。通过阶段式教学,构建“课堂教学+校内实训+校外实践”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搭建多样化的专业教育与创业实践平台。教学安排以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水平为标准,以社会需求为依据,既强调专业知识、设计能力、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又重视职业精神与应用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创新型校内、校外培养: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重点开设与发展紧密结合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与结构,拓宽培养口径,推行以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化,实现以“实训平台+专业模块化”的校内创新培养模式和以“实践基地+专业模块化”的校外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型学习:实施“展览工程”,充分利用学校展厅,作为重要的实践创意空间,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打造“设计沙龙”,让学生了解设计行业动态,把握设计时代脉搏;培育“学术讲坛”,通过积极举办大师、企业领导者和自由设计名师、名家的学术讲座,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前沿设计思潮;建立“多导师制”,利用产学研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了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毕业设计由行业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评价给分;推进“工作室学习方式”,学生进入导师工作室,结合工作室科研内容进行学习体验,以项目制为引领,指导学生更为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

中心重视基础研究,着重提倡应用实践研究,利用产学研合作建立起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顺畅的运行机制,让课堂走进企业、研究所,在生产、科研的第一线感受鲜明的职业气氛;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校内实习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具体实践,获得最为直接、有效的岗位经验及与知识相应的专项技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社会的衔接。

第一、加强交流与协作,推动研究队伍整体发展。

随着跨专业的合作与学科的交叉,看似无关联的学科在一个市场化的项目中被紧密结合,学生除了自身纵向的专业发展,还要主动扩展横向知识面,了解项目其他模块的运作形式,有利于各环节的沟通,推动工作。同时,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意识,不停留在做好设计的层面,要“顾设计而管其他”,将项目分解至多人,了解设计项目从无到有到生产的每一个细节,加强其思考整个项目的运作、生产进度、市场、成本等意识。

图3 研发中心与多机构合作、交流

图4 注册商标

产学研基地在设计艺术领域拥有一支教学实力雄厚、创新活力一流、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师资团队。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人,硕士学位的教师20人,其中80%以上的教师参与重大社会实践。中心在湘绣创新研发方面组建了一支权威的研发团队,拥有艺术顾问2人,首席设计师3人,国家工艺美术大师2人,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3人,绣龄达25年的绣娘10人。从文化、工艺、设计等多个方面形成了较为权威且全面的专家指导氛围。中心每年组织1到2次外出考察同行业或同方向的研究机构、行业产业链、相关市场的最新情况。同时,加强与其他设计院所、行业翘楚、协会合作,加强交流,开拓研究队伍的视野(图3)。

第二、注重研究成果保护,合理选择平台推广研究成果。

中心重视知识产权,在成立的3年时间里,注册了自研品牌(图4),获得了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外观专利10项,著作权62项。在一定程度上以良好的姿态促进行业间良性竞争,在设计创新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中心通过与湘绣行业、高校、企业、研究院所、媒体等多方合作,代表湖南参加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文博会等方式,成功验收了自研成果,推出了自己的产品,收获了好评,扩大了影响。中心与行业翘楚合作,如2010年与再红湘绣合作巨型湘绣屏风《四季美景》,获得了专利,并在行业内获得好评;与高等院校合作,如2013年与湖北美术学院合作武汉市市政宾馆大型双面绣《黄鹤楼》,获市政领导关注与好评;与企业合作,如2014为“长沙舰”绣制大幅原创湘绣《橘子洲头》,与湘风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湘绣屏风《三生万物》,收获企业好评,扩大了影响力;与设计院所合作,如2014年与湘风中国合作开发的《潇湘八景》,与昭山风景区合作开发的《昭山八景》等湘绣旅游产品,以书装的形式,首次改变了湘绣传统的包装方式,一举在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金奖,再一次收获关注和好评;与媒体合作,如2015年与好样传媒合作《星动亚洲》开播国礼,推出“水晶湘绣”,与湖南卫视《汉语桥》栏目合作汉语桥专属水晶湘绣,获得中外各界人士一致好评。同时中心的湘绣研发产品,在各文博会和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中屡获佳绩,受到各商家的关注与合作。如此,中心通过成果转化,获得经济收入,从而支持中心研发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通过3年的研发与总结,小范围内的市场测试与推广,更为准确地确立了湘绣的新产品研发的类型和生产研发模式,推出了自主湘绣品牌。在此基础上以湘绣传承与保护为基本目的,在科技、文化、设计与市场等方面,确立了一个智能化湘绣生产模式,确保湘绣精品质、高品相。一方面提升当代湘绣产品的艺术附加值和应用亲和力,在促进当代湘绣产品销售的同时,也能有效推动中国刺绣工艺重现辉煌,更是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变革和传承创新。在人才培养上,中心为沙坪湘绣培训了500名绣女,为学校培养了创新人才50人(其中研究生16人,本科生34人),为企业培养创新人才20人。

良好的合作模式、完善的机构设置、科学合理的运营与研究模式及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心取得产学研成果的有力保障。研发中心取得初步成绩,优势在于结合了当地文化特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从理论到实践、从计划到实施的教学与实验过程。在研究选题上较好地对接了企业,解决企业技术问题,重视研究生在产学研模式下的参与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了应用型研究的比重,有明确的目标,有经费的支持,投入充分的研发精力,整合了高校综合学科的研发资源,从设计、研发、生产到投入市场,学生作为参与者甚至领导者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基础研究对于湘绣品牌文化、定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应用研究支撑品牌的创新。在人才培养中,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相互穿插,双管齐下,既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能力得到提高,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产学研合作教学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平台,湘绣创新研发中心推出的自主研发产品收到了市场反应,但是如何扩大市场,让产学研成果经受住更大市场的检验,做到研发中心的自给自足,保障产学研合作平台长久运行,需要时间来实践。

[1]孙文辉. 湖湘文库•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3-15

[2]杜炎. 旅游产业发展潜力的测度与评价[J]. 经济地理,2014,34(6): 176-181

[3]徐静. 艺术设计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2012.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125000-0137);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地湘绣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编号:125000-3012)

孙舜尧(1972-),男,湖南师范大学副教授、湘绣创新研发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E-Mail:ssyao1199@126.com

2016-02-17

猜你喜欢

湘绣产学研艺术设计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
——以湘绣为例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星.云.海》
《花月夜》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