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乡土”——丽水缙云下洋精品民宿村规划研究
2017-01-09曹志奎朱斯斯
曹志奎,朱斯斯,钱 云
(1.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2.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不止“乡土”
——丽水缙云下洋精品民宿村规划研究
曹志奎1,朱斯斯1,钱 云2
(1.浙江工业大学 之江学院,浙江 绍兴 312030; 2.北京林业大学 园林学院,北京 100083)
在分析民宿起源、表现形态及与乡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以丽水缙云下洋精品民宿村规划为例,确立“源于乡土、不止乡土”的理念,提出以民宿为核心打造慢生活空间系统,建设融入时尚元素的“1+n”业态模式,形成新旧“和而不同”的建筑风貌,提升乡土人文内涵景观的策略。不止“乡土”是当前古村落保护与开发的方向,有助于促进乡土文化的创新性复兴。
精品民宿;规划;乡土;时尚
随着乡村旅游迅猛发展,浙江省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旅游最发达的省份之一,无论是“安吉模式”还是“德清模式”,都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1]。而且,乡村旅游已经由原来的“农家乐”发展到乡村度假和休闲农业并举。如今的乡村度假已经不是原来村民居住的那种生活空间[2],从已经大热的安吉竹海的“老树林”和“夏庄”、德清“洋家乐”,到最近兴起的松阳“过云山居”等,可以看到民宿产品已经越过了围绕“土”字做文章的阶段,转而进入了“更时尚”的精品民宿时代,推进着古村落保护和开发的不断创新。
一、研究背景
(一)民宿起源和乡土基因
民宿最早起源于欧洲的乡村地区,最初以简单的提供住宿与早餐(B&B)为基本模式。亚洲的民宿以日本为起点,其高端民宿一般依托著名的景点或古建,虽然价格比较高,但是能完美体现日本传统的生活和文化方式。由此可见,民宿诞生于乡野,尤其是观光资源丰富的城郊或者乡村,地理区位使得民宿天然带上了乡土文化的基因。
国内民宿起步较晚,与20世纪80年代的乡村旅游发展密切相关,最初以“农家乐”的形态发源于休闲之都四川成都,后来发展到成都平原、四川盆地,直至全国[3]。这种“农家乐”形式的民宿紧密依托于乡土文化,吃农家菜、住农家屋、享农家乐……此时民宿的形式单一,品质不高。
(二)精品民宿兴起与乡土文化的外化表达
随着现代共享经济的发展以及airbnb等平台的设立,民宿呈现高速发展状态,并且其形式更丰富,内容更多元。比如当今发展势头迅猛的台湾民宿,承袭日本民宿的概念,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丰富的创意和多样化的经营模式。部分台湾民宿依托当地的特色产业,以某种特别体验为卖点(如以巧克力为主题的台湾大湖巧克力云庄),或是结合当下热点开发产品,如养生民宿、美容民宿等[4],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陆民宿亦发展迅速,尤其是丽江、拉萨、阳朔、成都等地的民宿,数量增长较快,品质也很高[5]。在短短几年内就经历了从传统“农家乐”到高档民宿,再到精品民宿的转变。民宿的形式越来越多元化,被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人士所追捧。如德清莫干山的“洋家乐”——境外人士在中国开办的一种具有低碳环保理念、投资主体多元化、兼具中外文化内涵的乡村文化旅游新业态已经形成一种新的旅游休闲时尚[6]。此时,精品民宿已经跳出了“乡土”的绝对控制,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吸引点进行外化表达。来自乡村以外的城市地区,乃至境外地区的资金、人员、设计、理念投入乡村民宿的建设和运营,给乡村精品民宿注入了时尚的内核。
(三)精品民宿的研究现状和视角
目前针对精品民宿和乡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重点研究精品民宿与乡村整体保护和开发的作用与反作用,如张雪丽、胡敏通过对杭州民宿发展趋势的研究,提出民宿产业是一种迷你且具乡土特色的旅游服务业,村落化综合发展是民宿产业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7]。 郭莹莹阐述了民宿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当前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8]。二是针对民宿中乡土文化的表达,如徐迪、丁继军根据对桐庐深澳村现有民宿调研,从地域文化的挖掘、提取和转化三方面,提出了地域文化在民宿建设过程中的运用策略。三是集中在乡土建筑或景观等单方面因素的研究,如张亮以广西涠洲岛“七月”民宿建造为例,研究乡土建筑改造成精品民宿的策略与方法[9]。而周雯在《诗意的栖居》一文中,阐释了乡土植物在精品民宿营造中的运用策略[10]。目前针对精品民宿和乡土的结合研究主要从乡村视角出发,研究乡土元素在民宿建设运营过程中的表达,以及民宿产业对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作用。但是,当前中国的精品民宿拥有鲜明的乡土和时尚的双重属性——既近邻城市,交通便捷,又坐拥良好的乡村环境;既提供电视、网络等城市生活的必需物资,又提供经改良的乡村体验,其特殊性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四)精品民宿发展和不止“乡土”的多元化提升
时尚与乡土之间,两者看似矛盾又相互依存。民宿由于承载了地域的人文风貌和乡土人情,成为城市了解乡村的纽带和桥梁[11]。与此同时,城市时尚元素的介入给予乡村巨大的影响。精品民宿的建造往往给当地带来极大的关注度,也促进当地村民对乡土文化的欣赏和保护意识的觉醒。笔者以丽水缙云的下洋村为案例,阐述在民宿开发建设中,乡土元素和时尚元素融合的理念与策略。
二、“乡土”资源现状和不止“乡土”的规划理念
(一)多层次的“乡土”资源现状
区位交通:位于乡村,面向都市。下洋村位于丽水市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内,是当地典型的一个古村落,村域面积4.5平方公里。交通区位优越,省道从村落南侧穿过,连接高速和交通干道。几乎全省所有城市都在其三小时交通圈内,成为其潜在的目标客源市场。
整体风貌:遭受一定破坏,但乡土气息浓厚。村落风貌的破坏主要是近年来的建设引起的。村民为改善居住生活条件,拆掉老房子,在原有的宅基地上建新房是最普遍的做法。新建建筑破坏了原有院落的完整风貌,而老建筑的拆除破坏了原有院落建筑群的梁架结构,加速了周边其他历史建筑的倒塌。但总体上,村落整体风貌骨架尚存,同时尚未大规模商业开发,乡土气息浓厚。
建筑资源:特色鲜明,但遗存情况堪忧。浙江传统民居中有很多是以块石堆砌或夯土砌筑墙体,缙云当地盛产火山石,古时村民就地取材,用火山石砌房屋。以粘土镶砌卵形火山石砌筑墙体是下洋村民居的重要特征(图1),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古村落。这些特色古民居是开发民宿产品的首要资源,由于自然风化和人为建设等因素,目前历史建筑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图2)。
图1 民居典型特征分析
图2 古建筑现状
景观资源:基底条件优越,乡土环境良好。村落选址体现了典型的背山面水的特征——位于好溪北岸,四周群山环绕。由南向北,呈现出水、村、田、林的乡土景观。村内农田、池塘等乡土景观丰富,乡土植物种类繁多。
物产资源:类型丰富,极具当地特色。下洋村兼具山、林、溪、田等多种农业土地类型,农作物、水产、家禽等出产丰盛。在饮食方面,拥有独特的传统美食资源,如缙云烧饼、土面、麻鸭、米仁、好溪出产的特有的黄刺鱼等,除了缙云烧饼已经在浙江省内得到一定程度推广,其余物产尚处于当地自产自销阶段。
(二)“源于乡土,不止乡土”的规划理念
下洋村拥有良好的山水生态自然环境、便捷的交通区位、优美的乡土风貌、极具特色的古建筑遗存、保存完好的民俗和物产资源,这些都是乡村开发中的宝贵资源,也是精品民宿成功建设和运营的基本保障。精品民宿的乡土基因,决定其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当地乡土资源。因此,结合对国内外精品民宿的调研分析,确定了“源于乡土,不止乡土”的规划理念。从“乡土”出发,体现乡村特色,让游客体验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活;同时结合当前消费者的需求,不止“乡土”,把“乡土”作为外在形式,赋予古村落以“时尚”的内核。规划以古村落保护利用为契机,以清新淳朴的山乡田野为背景,以旅游度假区为依托,以独特而富有内涵的“石头”建筑为核心吸引力,打造以民宿为核心,集生态观光、文化体验、艺术写生、休闲旅游等元素为配套的慢生活精品民宿村。
三、不止“乡土”的精品民宿开发策略
(一)空间策略:打造以民宿为核心的慢生活系统
空间总体规划以民宿项目为核心,从现状建筑梳理、人车分行慢行系统建设、重要景观节点打造几个方面展开。对现状建筑进行风貌评估,梳理并找出八个保存相对完整的院落(图3),保留了村委办公楼(①)和祠堂(②),其余六个院落改建为精品民宿(图4),形成村落的民宿核心区。建设人车分行慢行系统,在村落原有街巷基础上,规划了两条游览步道,引导游客参观游览。村内游步道贯穿民宿核心区域,并将其他可观赏的古建以及景观节点串联起来。在原省道基础上建设沿河“慢生活”步行街,融入更多时尚场景。
图3 完整院落现状
图4 选定的6个独立院落
(二)业态策略:建设融入时尚元素的乡村“1+n”模式
秉承“时尚内核”的理念,在尊重原有的乡村生活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参与、体验、时尚、智能、社交的元素,形成“1+n”泛民宿模式。“住”是核心功能,在时尚概念的引领下,民宿并不局限于“住”,而是集聚会、餐饮、小型室内娱乐等功能的综合体,即在以民宿为核心业态的基础上,加上了具有乡土情怀的“家家乐”和具有时尚气息的“夜家乐”。利用村落内大量剩余劳动力和空置房屋,依托丰富的物产资源,建设“家家乐”。号召村民利用家中空置房屋,开展特产售卖、当地特色活动体验等项目。一期的“家家乐”主要沿村内游步道展开,对部分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形成店铺,规划了缙云土面馆、鼎湖茶叶、下洋土特产等20个店铺。传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乡村生活与目前的城市生活有着本质的差异,孤立的住宿功能无法吸引游客“留下来”。“夜家乐”就是在村落相对独立的区域,规划了咖啡厅、音乐酒吧、书吧、手工职人工作室等更加时尚、符合现代年轻人要求的业态。
(三)建筑策略:形成新旧建筑“和而不同”的风貌
对于现有建筑,根据保存状况进行评级,提出五类保护和更新的手段:(1)保护:对状况良好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做适当修复,基本保持原状。(2)整饬:针对质量较高,但风貌较差的建筑或建筑附属物,通过立面整治达到与环境的协调,包括调整建筑高度、改造屋面形式、调整外观颜色以及局部修复等。(3)完善:对于质量较差,但建筑或构筑物本身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进行改造完善,保留建筑本身的特色,并用新材料和手法进一步强调特色。(4)拆除:将质量极差和临时搭建的建筑拆除,保留拆下来的石材和构件用于新的建筑或景观建设。(5)重建:不是对原有古建的复制,而是在整体和谐的基础上,运用传统的建筑技艺,将传统建筑的材料、元素进行解构重组,突出新旧建筑的对比和统一。在下洋精品民宿村的规划中,对出入口等重要节点处的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原有墙面是石材的,进行外面涂层的剥除;原有墙面是砖墙的新建筑,用木材、石材等乡土材料,运用当地民居的特色元素,进行立面重塑;针对一些具有特色的石墙,进行原样保护;局部结构脆弱的地方用玻璃框架的形式进行加固,形成景观性墙体;对于一些风貌尚佳的建筑,保留原有可用的木结构框架,用钢架进行加固;拆除一些风貌很差,且保护价值较低的建筑。
(四)景观策略:提升乡土人文内涵的表达
景观提升主要在于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乡村风貌保护较好的区域,不做过多的干预,只对原有乡土景观进行整理、提炼和凸显。第二个层次是乡土景观的恢复,将前期建设中遭人为破坏的景观进行修复,主要包括卵石路面的修复、绿化植被的整理等。第三个层次是超越乡土的新的景观节点的建设,应用乡土材料和手段,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乡土人文内涵。与建筑的重建一样,设计关注不同材料的灵活使用和新的景观手法的运用,以区别于当地的原生态景观[12]。结合游览路线规划,通过建筑或景观提升形成功能性节点:村委会服务节点——进行景观提升,增加游客服务中心功能;民俗技艺馆体验节点——建筑整理重建,增加民俗技艺体验功能;乡土展示节点——进行乡土景观整理,形成乡土展示节点。
传统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乐”和民宿,由于缺乏规划引导和对市场需求的准确把握,难以跳脱文化复兴的创新瓶颈,从而出现低水平建设、产品单一、类型同质化等问题,难以成为有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对乡村文化的展示和利用也流于形式[13]。本文以下洋精品民宿村为例,通过“源于乡土,不止乡土”的空间布局、业态策划、建筑重构、景观提升的研究,探讨了当前乡村旅游和民宿建设的一种新趋势——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在挖掘当地文化传统的同时,注入时尚元素,“以时尚解读乡土”,促进乡土文化创新性复兴,迎来乡土的新时代回归。
[1] 乔海燕.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浙江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7-30.
[2] 吴必虎,温燕.乡村旅游是古村活化的最有效途径[J].世界遗产,2015(11):58-59.
[3] 何景明.国内乡村旅游研究:蓬勃发展而有待深入[J].旅游学刊,2004 (1):92-96.
[4] 杨欣,殷燕.两岸民宿比较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4):187-191.
[5] 蒋佳倩,李艳.国内外旅游“民宿”研究综述[J].旅游研究,2014(4):16-22.
[6] 王小梦.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来自“洋家乐”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4(33):265-266.
[7] 张雪丽, 胡敏.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背景下的民宿产业定位、现状及其发展途径分析——以杭州市民宿业为例[J].价值工程, 2016(23):101-103.
[8] 郭莹莹.民宿在乡村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 港澳经济, 2016(12) :15-16.
[9] 张亮.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广西涠洲岛乡土建筑改造研究与实践[D].杭州:浙江大学, 2015:2.
[10] 周雯.诗意的栖居——当自然遇到民宿[J].园林, 2016(6):28-33.
[11] 张希.乡土文化在民宿中的表达形态:回归与构建[J].闽江学院学报,2016(3):114-121.
[12] 郑丹丹.乡土景观的整合与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9:36.
[13] 邵玉宁.“农家乐”与“洋家乐”对乡村复兴的成效反思[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2015:205.
(责任编辑:薛 蓉)
Boutique homestay village planning research in the concept of more than “vernacular”——Taking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ayang village in Jinyu, Lishui as an example
CAO Zhikui1,ZHU Sisi1,QIAN Yun2
(1.Zhijiang Colleg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oxing 312030, China;2.College of Garden Design, Beijing Forest University, Beijing 312030,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Boutique Hostel and local culture. Taking the Xiayang village’s boutique homestay planning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pertinent village planning strategies: To establish the overall positioning of “born in local, beyond local”;to build rural slow living space system with the core of boutique homestay;to construct the rural “1+n” market model including fashion elements;to format village overall view with new and old buildings in harmony but not of the sameness;to create a landscape of rural humanity.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More than “vernacular”.
boutique homestay; rural planning; vernacular; fashion
2016-07-2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08044);绍兴市柯桥区社科联基金项目(2016)
曹志奎(1982—),男,浙江杭州人,讲师,硕士,从事乡村保护与开发研究;朱斯斯(1988—),女,浙江绍兴人,助教,硕士,从事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钱 云(1981—),男,北京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城市规划理论研究。
F590.31
A
1006-4303(2016)04-043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