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辽宁省建设满族文化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与实施机制
2017-01-09沈诗林
沈诗林 王 庆
特色小镇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辽宁省建设满族文化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与实施机制
沈诗林 王 庆
我国推进特色小城镇发展建设的序幕已经拉开,辽宁省按照“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以特色小镇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建设一批东北风情浓厚、满族文化鲜明的特色小镇,实现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 满族文化 规划策略 实施机制
辽宁特色小镇建设的政策背景和区位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化工作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政策导向文件。2016年8月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颁发了《关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城镇推荐工作的通知》;2016 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颁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辽宁省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辽宁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中都提出了促进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特色小镇得到各地“一呼百应”,客观方面来看,是因为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社会资本参与小规模土地开发具有更多的必要性与现实可能性。从政策层面上来看,特色小镇发展跟城镇化、供给侧改革、宏观经济、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都有密切关系,因而成为各项政策集中支持的一个“黄金结合点”。特色小镇发展有利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有助于扭转各类资源过度向行政等级高的城市中心区集中的局面,有利于改进政府管理,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发展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促进投资与消费,带动经济增长。
辽宁省地理位置优越,具有完备的交通等基础设施,自然风光奇特秀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遗产、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辽宁省是满族聚居的重要省份,全省现有6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岫岩、清原、本溪、桓仁、宽甸)。满族先民在这方土地上留下了众多富有传奇色彩的文物古迹,满族村镇具有特色鲜明的风俗习惯与风土人情。在满族自治县拥有众多的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国家级旅游风景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
建设特色小镇的规划策略
科学统筹规划,完善功能配置。坚持规划先行、多边融合,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综合规划、国土、发改、环保、文保等多部门,联动编制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项目、资金、用地“三方落实”的建设规划,以“多规合一”的思路系统化、高标准谋划小镇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思路,为特色小镇营造良好的空间载体。支持以特色小镇理念改造提升各类产业集聚区、功能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进行旧村改造,在建筑风格方面体现满族地域文化和地方历史人文特征, 确保小镇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诉求。
坚持生态优先,多元融合发展。按照协调、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特色小镇建设的第一理念,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做好整体规划和形象设计,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构建绿色生态网络。以生态资源、文化特色为导向,使特色产业与生态环境相互催生,注重文化体验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多元融合发展。丰富产业业态,推动主导产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相关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小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依托产业基础,实施分类发展。一是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体验—民俗之旅”。以满族乡村的民居和自然田园风光结合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度假产业文化中心,吸纳游客参与体验满族民俗活动。二是发展“山水旅游—风情体验—工业旅游”。依托秀美山水风光和休闲度假园区,叠加民族风情的文化功能,创设相关产业产品的风情体验区。三是发展“产业集聚—创意研发—国石之旅”。注重环境先导,坚持“先生态、后生活、再生产”的顺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满族风情花园式的办公经营条件,打造乐居、乐业、乐活的特色小镇环境空间。四是发展“生态资源—民宿经济—度假养老”。在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吸引民间资本开发传统小镇的民居村落,着重发展度假旅游产业和健康养老产业。五是发展“温泉疗养—朝圣观光—感悟文化”。以体验温泉沐浴文化为主题,达到朝圣、温泉养生、休闲观光为目的的区域资源整合。六是发展“林下经济—运动体验—体育旅游”。以夏季漂流、冬季滑雪等体育休闲产业结合跑马、围猎等满族风情的旅游项目资源,分梯次推进发展冰雪旅游产业链。将普通农业项目特色化经营,把文化因素融入产业文化传承。
突出市场主体,完善运营管理。满族文化特色小镇的建设要求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政府在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配套、资源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强引导和服务保障。特色小镇在运营主体的选择上,因地制宜、灵活决策,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鼓励以社会资本为主投资建设,依托项目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政府把优化投资创业环境作为工作着力点,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方面的改革;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投入特色小镇建设。
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层次。在各个特色小镇确定一个优势主导产业,推动产业集群化、空间园区化集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独特产业生态。深化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鼓励企业以新业态、新模式提高强化创新链、提升价值链,不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营造吸引创业创新技术人才、激发企业家活力的创新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建设特色小镇的实施机制
完善顶层体制设计,建立政府协调机制。充分学习各地经验,建立市级乃至省级顶层设计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研究制定有利于特色小镇创建的配套措施,在资金、土地、人才、技术、项目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协调互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创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设计能激励相应产业、资金和人才进驻的制度,以及保障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治理和收益共享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提高审批效率,提升政府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建立多级联动工作推进机制,加快创建工作落实。各级政府要科学引导满族文化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建立多级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落实责任单位,搞好规划建设,加强组织协调,加大推进力度,推动技术标准应用,确保各项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在省级层面加强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安排下,市级层面组织制定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各县落实作为特色小镇的属地责任,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特色小镇的创建。
创新投融资机制,激发社会投资动力与活力。培育满族文化特色小镇,要选择发展动力有保障的小城镇,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企业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坚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专业化建设、规范化经营,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让小城镇在提升社会投资效率、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建立政府、企业、民众联合开发模式,可选择符合发展定位、实力雄厚的投资主体,由投资公司统一承担小镇的开发建设、招商引资、对外合作、管理服务等工作,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将满族文化特色小镇创建工作推进情况,纳入新型城镇化考核。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和评价制度,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从特色小镇的内涵出发,将其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分为四大方面:规划空间、功能内涵、投资建设、扶持政策,将发展理念和内涵进行交叉构建,得到评价框架,定期考核评价。
建立促进产学研一体化的运行机制。特色小镇应结合自身特色,借助科技力量,促进产业、学校、研究一体化发展,并积极依托相关职业院校建设就业技能培训基地,做好满族文化特色产业发展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
(作者均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5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辽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项目编号:L15AMZ001)的研究成果】
①冯奎:《准确把握推进特色小镇发展的政策重点》,《中国发展观察》,2016年第18期。
责编/张寒 美编/王梦雅(见习)
F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