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磁力” 副中心公共服务规划新支点

2017-01-09

北京观察 2016年8期
关键词:磁力公共服务规划

文 李 方

“反磁力” 副中心公共服务规划新支点

文 李 方

规划要预设公民道德与法制教育、环境育人、行为养成与规范约束等要素,这需要物质的硬件环境保障,也需要“软实力”建设的持续跟进。

北京市政协联合调研组围绕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开展广泛深入的调研,在广泛听取委员、专家意见,深入座谈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意见建议》(以下简称《意见建议》)。其中,第一章第八条“高起点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副中心的‘反磁力’”,结合国际大城市规划领域可资借鉴的“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为通州城市副中心的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规划建设,提供了科学理念与实践探索的新支点。

新的“向心力”

“反磁力”是指一种中性分子或中性原子,受磁力作用时产生的与外界磁场相斥磁场的现象。借助这种逆向排斥磁心引力、保持相对稳定磁场的物质现象,现代城市规划提出了“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通俗地解释,就是现代大城市因物质文化条件优越而产生人口向心力时,为克服这种力的吸引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该体系源于19世纪末英国霍华德(E.Howard)的花园城市理论,加上20世纪初的卫星城镇理论,以及20世纪中后期发达国家大城市规划治理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广域城市理论(日本)、平衡发展系统(法国)和组群式居民点分布体系(苏联)等。

实践证明,现代化大城市同时存在向心力和离心力。如城区环境污染、交通混乱、居住条件恶劣,便形成人口的离心力。在设计以削弱大城市磁力作用为目标的反磁力吸引新区时,如能充分利用大城市的离心力,并使之成为新区的向心力,发挥其优势,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围绕核心功能吸引优秀人才就业,合理安排交通服务和其他设施,就可形成既经济合理、又独具特色的吸引力。因此,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强调合理安排行政、文化、教育、医疗与科学机构,均衡布置生活、文体、娱乐、旅游、服务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形成以综合职能城市为中心并与各种专业化城镇相结合的城镇群。这样,既能适应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要求,又在生产与生活等各方面具有足够的吸引与聚合力。因此,“反磁力”的形成,城市副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将公共服务体系的规划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

多规融合 系统衔接

首先,占领公共服务规划理念的制高点。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制定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指导标准时,明确提出“建设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一定要与社会生态的规划建设有机结合,而和谐宜居的公共服务体系犹如社会生态的森林绿地,教育、卫生、文体的高品质供给,不仅提供民生服务,还是人文社区的绿茵氧吧,精神家园的空气阳光。生态孕育生命、呵护生命,生命融注生态、营造生态。在运河两岸规划“森林、海绵、绿色、智慧”的城市蓝图,离不开构建文、教、体、卫等现代城市公共服务系统的支撑与契合,如此才能为人与自然、与城市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注入生机、能量与活力。

其次,找准多规融合、优化布局、系统衔接的契合点。在强调城市副中心建设“多规合一”的前提下,首先做到教育、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整体布局、统筹规划、系统衔接、提升品质、共享共用。要摸清通州基本人口的现实需要与引入人口、特别是优秀人才引进的未来需求,设计好原有与新建的升级版、存量与增量的高标准,调结构、补短板、提品质、巧配套、重共享。如《意见建议》提出:“构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的九年或十二年一贯制的基础教育学校,尝试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相互融通的教育模式;构建包括三级医疗和急救、康复在内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实现分级诊疗;建设高水平的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剧场和文化广场;建设完善的有利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体育设施;”既要精准设计,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共用共享的最大化;也要未雨绸缪,为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精巧“留白”。

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图

再次,拓展融通资源、开放资源、循环再生资源的关联点。北京市规委在城市副中心规划中已经考虑“打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建设小尺度、开放街区,提高社区宜居度”。在与之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中,更要拥有开放的大视野、共享的大思路。根据公共资源的公共属性,结合教、卫、文、体的专业相关性,应在资源融通与共享上积极拓展合作共赢的关联点。比如,邻里间的幼儿园、社区图书室、老年活动站,社区内的中小学、卫生服务中心、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完全可以相互开放,共享共用。再如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红十字会志愿者活动、少先队与共青团的公益服务,还有文艺体育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创客空间、节日假日庆典与民俗活动乃至突发事件应急救助场所、公共安全保卫等,都可以互动互助互补互利,形成开放社区公共服务的循环再生系统。

畅通街区、开放社区、贯通人脉,探索公共服务互为资源的新模式,一定要充分认识“从摇篮到终老”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本身具有生命传衍、涵养润泽的教化功能,也是在构建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

最后,以人为本,强化“反磁力”的磁场源点。城市规划不能见物不见人、重形不重神。如果说通州城市副中心将以水贯通灵气,那么更要以文彰显灵魂。在公共服务规划中,始终要把公民素质提升与行为养成紧密结合。在着力治理“城市病”的同时,让人们日益认识到:“不良行为综合征”往往与“城市病”相互依存。

因此,规划要预设公民道德与法制教育、环境育人、行为养成与规范约束等要素,这需要物质的硬件环境保障,也需要“软实力”建设的持续跟进。首都北京近年来取得的宝贵经验,应融入规划编制之中。例如普及提升法治意识,通过“禁烟条例”、“交通法规”的颁布与执行,带来健康生活方式与个人文明行为的整体改变;再如强化公民责任意识,通过重大公共活动培育首都志愿者文化,形成“西城大妈”、“朝阳群众”参与的公共治理,在城市副中心如何形成共治机制;又如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友善包容、协商民主的文化建设,普及共建共享理念,凝聚共识,形成行动的自觉。通过人文环境的营造、公共服务的辐射、文化基因的传承与艺术审美的涵养,创建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己和谐共处的城市副中心,规划仍有很大的创新空间与示范引领功效,应当也必须有所作为。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教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郭 隆

猜你喜欢

磁力公共服务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磁力不怕水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大战磁力珠巨人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剪得断,理不乱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磁力橡皮擦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