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职业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职业院校办学的启示

2017-01-07李南征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11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日本培训

李南征

对日本的职业教育作了简要的历史回顾,多层次学校职业教育、企业内的职业培训、政府主导的社会培训为其三种主要形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是职业教育体系、课程设置演变主要驱动力,同时产学结合、互动的职业教育模式又为日本经济振兴培养了充足的劳动者,促进了经济20世纪70~80年代经济的腾飞。此外,日本在立法、职业教师资培养,以及职业教育的研究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经济出现萎缩,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至发展中国家,同时又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的新局面,职业教育思路、课程、规模等需要大的调整。尽管我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也需要对即将出现的类似问题未雨绸缪。

日本职业教育经验办学启示一、日本职业教育沿革

日本明治维新前幕府末期,普通老百姓的识字率比当时欧美国家还要高,这是日本近代化的基础条件。1872年制定的与教育制度相关的“学制”一般认为是欧美教育体制与日本情况结合的混合体(佐佐木 2006)。明治维新后,在学习西欧技术与思想的浪潮中,伴随着“实学”“实业”(现实社会中的生产、流通等)的兴起,福泽谕吉对与实业相关的商业、经济等方面的教育定义为“实业教育”。此为职业教育一词的前身,一直沿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从日本社会整体来看,日本的职业教育由三大系统构成,即学校教育系统下的职业教育,企业内部的职业培训以及社会保障系统下的职业培训(公共职业培训设施)。三者的功能和对象各有不同,学校教育系统下的职业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为将来走向社会的青少年提供就业前的职业技术教育;企业内部培训,其主要目的是针对进入公司企业里的员工开展企业文化和实际技能培训;公共职业培训设施,其主要目的是为失业者和转换工作的人提供再就业的技能培训。三者的主要教育培训对象,简单地说就是未就业者、就业者、失业者。下面针对这三种类型的教育/培训发展演化作系统的说明。

1.实业学校的制度与教育

1899年依“实业学校令”,对于从事各种实业教育的工业学校、徒弟学校、商业学校、农业学校、水产学校、商船学校等均称作实业学校。由于需要引进许多新技术,且实业教育比一般普通教育费用更多,当时的井上毅文相(相当于现在的文部大臣)主导通过了从国库经费补助实业教育的法案。这极大促进了实业教育的发展。不论是传统产业,如纺织、染色,还是近代产业,如机械、电器等均在学校教授。据文部省的统计,至战前实业学校存在全期内,70%以上的学生从事在学校所学的工作(佐佐木 2006)。这对日本近代产业的发展贡献非常大。

2.二次大战后的职业教育

战后,日本职业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1961年建立了学校教育与职业训练的连携制度,即在一定职业训练机构学习可作为高中的学分。大型企业内部的教育设施与职业训练为此连携制度作了巨大贡献。

日本也有如中国重视正规学校毕业的重“学历”倾向。各种培训机构(日语中为“各种学校”)的学历不被承认。为解决此问题,比“各种学校”更系统更有组织的专门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修学校出现于1976年。接受高中毕业生的专修学校被称为“专门学校”,相当于我国的大专院校。“专门学校”迅速发展,1990年后,三分之一的高中毕业生进入此类学校。专修学校几乎全为私立学校(表1)。政府削减对职业教育投入,职业教育为自费的政府政策受到指责。

3.职业训练

职业训练与学校教育不同,1930年前,基本上均由民间企业完成,属于小范围或某行业的“传习”。如木工/建筑行业,基本上盛行“徒弟制度”。1920年以后,大企业采用终身聘用制度,并开始企业内的职业训练,以培养熟练工人。与欧米国家相比,由于战前工会组织规模小,没有形成职业资格与薪酬挂钩的制度。上世纪20年代后半期,为缓解农村出现剩余劳动力,才以职业辅导的名义开设公共职业训练设施,并由于军工产业壮大,熟练工人需求旺盛逐步形成定型的3年制职业训练。

随着日本经济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高度快速发展,企业内的职业培训非常广泛。由于没有公共的规章、制度,企业内的职业培训依各企业的性质、需要等开展。以钢铁行业为例,一般需要1年的企业内部职业培训。

二、体系特点与经验

1.学校职业教育架构体系

从本质上看,日本这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培训接近德国的市场与官僚体制的混合型。德国是以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双元制”而闻名世界,而日本则以产学合作和企业内教育和培训著称。由于缺乏职业培训的各种统计数据,很难对其体系作概括。从学校职业教育来看,林明煌给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架构图。结合2011年文部省的统计资料,给出一个新的架构图(如图1)。

日本实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随着其经济的腾飞,高中升学率从1950年、1960年、1970年的40%、60%、90%直至目前几乎为100%(刘文君,2007)。这是现代日本整体国民素质高及职业教育的基础。高中阶段分为普通科、专门学科及介于两者的综合科(如图1)。

2.职业教育/培训特点

(1)重视立法与师资培养

立法在日本职业教育/培训的体系形成和健康发展起了保障作用,如前面提到的“职业训练法”(1958年)和“职业能力开发训练法”(1985年)等。日本文部省在《教育基本法》中,将职业教育定向为“教授专门知识和技能,培养各层次职业需要的能力”,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教育组成部分。根据该法律规定,日本设立了雇佣—能力开发机构,地方的都、道、府、县都设立了分部。

(2)职业教育调整与经济发展——产学互动模式

日本职业教育发展态势、课程设置等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密切关联。现代社会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随经济发展不断变化,第一、第二产业逐步萎缩,第三产业逐步壮大。三个产业部门的构成行业构成的变化影响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而教育结构的变化反过来会推动或限制产业结构的发展。日本高中职业学科的比例在60年代至70年代达到最高,这与其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轨迹一致。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产业对就业技能要求的升级,高中毕业就职的比例逐步下降(寺田盛纪等,2012)。

(3)重视相关职业教育的研究

田中万年认为,战后日本《宪法》将学问与职业分离,《教育基本法》中也未对“勤劳”与“职业”做出明确的界定。另外,由于职业训练与职业教育研究薄弱,近年来,各界对职业训练评价不高以及对传统的师徒制认识不清,造成教育与职业的分离。为解决此问题,文部科学省将职业教育下放至各学校,通过产学“双元”系统,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勤劳观以及职业专业技能。

(4)趋势与新特点

近年来,日本进行了基本方向为“国际化、多元化、社会化”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其核心仍旧是产学合作和企业内教育和培训。从职业教育师资改革方面来看,主要是设置教职研究生院培养职业教育师资;改革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课程;完善职业教育师资的在职研修体系,促进职业教育师资的终身化发展。

三、对我国职业院校办学的启示

1.课程设置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市场需求密切相关

与日本类似,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养老、医疗、看护等相关职业需求也十分旺盛。考虑到人口高峰大致在2025年出现,以及面临的“未富先老”问题,职业教育的规模需要一定的控制。此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也付出巨大代价,生态环境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潜力很大。特别是,目前现在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大量经过培训的技术工人。

2.校企合作与政府参与

除学校职业教育和企业内培训外,日本的产学或产官学合作十分普遍。我国学校教育与企业脱节问题严重,课程设置老旧,跟不上形势。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以及在社会化的培训、管理与政策引导等方面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3.立法保障与师资培训

实现我国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应加快立法工作,实现职业教育的法制化,推动职业教育办学规范化。同时,应立法鼓励在岗教师以及新上岗教师的实用知识的更新与培训,以期实现首先教师再次是全面的终身教育;提高职业教育教师的待遇。

4.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国际化

借鉴多元化或多样化的概念,除学校、企业的职业教育/培训外,鼓励多方面筹集经费、多渠道社会办学。打破行政、户口等多方面的就业壁垒,鼓励多方向人才流动。同时在条件成熟地区,建立一些特色职业教育院校,如女子职业教育院校、环保工程学校等。另外,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准,条件成熟时从职业高中(中专)升格为大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学术研究,开展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宫靖,祝士明,柴文革.日本职业教育立法的演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39):19-22.

[2]林明煌.日本专门高校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况与特色教育资料集刊第四十三辑.各国技职教育,2009.

[3]刘双喜,陈君.日本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改革的新进展及其启示.唐山学院学报,2012,(01):104-106.

[4]刘文君.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教育与经济,2007,(02):64-68.

[5]穆小燕,王传捷.日本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点及启示.日本问题研究,2006,(02):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日本培训
日本元旦是新年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黄金时代》日本版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先前学习在职业培训中的认证及启示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