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作文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7-01-07郭道荣

青少年日记·小学生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佐料新鲜感贾平凹

郭道荣

谁不希望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写出一篇篇精彩的文章?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事与愿违,布置同题作文,便会看到全班千篇一律的习作。为何总是如此,为何在学生们的印象里,提到“学雷锋”便想到扶老奶奶过马路,而极少想到帮图书馆整理图书等素材?如此种种,令人感觉到,学生作文教学任重而道远。不过,究其原因,实为缺乏“创新思维”。

可以说,不论是平时作业,还是升学考试,千篇一律的作文,不但给阅卷老师产生视觉疲劳,而且对于考生来说,想要获取高分也很难。或许有的教师会反过来问,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思维,从而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呢?

一、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

贾平凹曾说:好多事情你要往大里看,好多事情又要往小里看。把国际上的事情当你们村的事情来看,把国家的事情当你家的事情来看,要始终建立你对这个社会的新鲜感。

贾平凹的这句话,提到了观察及思考的角度问题。一件小事,有的人写起来轰轰烈烈,但有的同学却写得非常糟糕,全篇如白开水,没有一点可圈可点之处。那么,如何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呢?

一是细心观察生活,养成记录习惯。当今,由于网络发达,学生的兴趣点大多集中在网络游戏、动画片等方面。这样,他们接触到的东西差别不大。一提“奥特曼”,他们便说出同样的故事;提到“熊出没”,他们说出的故事,便离不开光头强、熊大和熊二等典型角色。这些现象,看似学生们的接触面很广,其实是碎片式的内容占据着他们的记忆空间。

非常值得警惕的是,青少年关注的东西都差不多,却是一些娱乐的内容。而对于培养青少年的观察能力及思考、分析能力是比较困难的。更何况,阅读或观看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学生们更不愿意动手执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了。

为此,笔者尝试在作文课里奖励袖珍本子。一方面起着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养成一两句话记录所见所闻所思的习惯。

二是凡事换个角度思考,切勿人云亦云。北方有句俗语:别人嚼过的馍不香。这句话用在作文教学里,大概的意思就是:作文要别具一格,才会有吸引力,切勿照搬别人的素材。

曾有一位语文老师布置全命题作文“妈妈的爱”。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全班竟然有九成学生都写到“深夜里,雷雨交加,妈妈背我去看医生。”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也是一直以来困扰着广大语文老师的一个难题。

目前来看,中小学生虽说参加了无数次各类活动,跟着父母浏览祖国河山,或出国游览域外风情,但他们难以将这些经历转化成作文。更多的学生,依赖范文,写一篇游记,也要到处查找范文,一直逃脱不了“人云亦云”的怪圈。他们其实应该懂得换个角度,但在潜意识里,不自觉或不愿意换个角度观察及思考问题。他们未能发现生活之美,未能用独特的眼光,发现身边未被别人挖掘的素材。

二、适当给作文加“佐料”。

同一题材,为什么有的文章能够吸引读者,令人回味无穷;而有的文章却令人产生嚼蜡之感呢?其实,写作文如同做菜,仅有菜还远远不够,还要适当地放些“佐料”,令文章更有味道,更有可读之处。

一般来说,给作文放些“佐料”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适当修饰。可想而知,没有修饰过的作文,淡而无味,恰如一盘菜少了佐料。

二是巧妙引用。有些阅卷老师常说:作文开头或结尾巧妙引用歌词、格言、歇后语、诗文佳句,常常能获得高分。

三是善用修辞。在写作过程中,为了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往往需要运用修辞。而善于运用修辞,会令文章的表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文贵在“新”,给人眼前一亮之感,而不是眼熟的感觉。要令自己的作文达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善于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生活,积累大量素材。这些思维便是写作中的创新思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练习之后,在写作过程中,还要大胆而心细,发挥自己平时的表达优势,才会写出与众不同的习作。

猜你喜欢

佐料新鲜感贾平凹
捉鱼摸鳖的人
贾平凹的手
免责声明
KINGSWOMAN
月迹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印在瓶底的“免责声明”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免责声明
新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