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字词,感受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2017-01-07王宏兰
王宏兰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所谓“诗要炼字,字者眼也”。诗中凝练的字眼,将诗的意境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可谓是一字传神,境界大出。为此,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一定要重视提炼字词,反复推敲诗人运用字词的深意,帮助学生提升语言的感受力和鉴赏力,从古诗词炼字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化静为动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炼字”属于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一部分,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首先要改善传授知识技巧式的静态的教学过程,运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法,将诗词鉴赏课变成一个动态的想象、参与和感知的过程,激发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把握和体会诗词中凝练的字词的美。
例如,在古诗词的鉴赏练习中,有一首宋代诗人杨万里的《最爱东山晴后雪》,诗中“软红光里涌银山”一句用词精妙,其仅用“软”和“涌”二字就将一幅瑰丽的东山雪后放晴图描绘了出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讲授时,我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诗词鉴赏不再只由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琢磨诗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去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画面,去感知这两字所呈现出的表达效果。我指导学生对“软红光里涌银山”这句诗展开联想与想象,并用自己的话将脑海中的景象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学生经过讨论以及我的点拨,得出以下结论:“软”是触觉,诗人用来形容红光,是利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将夕阳的红光所带来的温柔温暖的感觉形象地表达了出来;“涌”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山间白雪皑皑,万物都被覆盖,东山有如银涛涌出的壮丽景象。
在鉴赏诗词的炼字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运用灵活的教法启发学生,激发学生对诗词所鉴赏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赏析,感知精彩字词的妙处。学生对诗句所描绘景象的印象更深刻,对诗句的理解也会更上一层楼。
二、字斟句酌
人们常说,遣词造句时要对其中的词语多多“推敲”,那么“推敲”这个词源于哪里呢?相传,一位僧人在作诗时对使用“僧敲月下门”还是“僧推月下门”陷入了沉思,以至于偶遇大将军韩愈时都没有行礼。韩愈询问原因后,并没有责怪僧人,而是和他一起斟酌起来,这就是“推敲”的由来。由此可见,古人对诗句中的字词的使用是多么的重视,所以在鉴赏古诗词时,诗词中精妙的字眼也是值得我们反复推敲,细细品味其中深意的。
例如,在学习周邦彦的《苏幕遮》时,其中有一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用来形容池塘中的荷叶随风摆动,就是这看似简单的一句却为人所称道,王国维还曾经评价道:“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但是不少学生在学习这句时,只是一扫而过,且仅限于了解这句话的意思,很少有人能体会到词中语言表达的特殊效果。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这句词,提醒学生这句词中最传神的字就是“一一”和“举”,请学生想象荷叶随风摆动的画面,仔细分析体会“一一”和“举”的妙处。思考词人的用意,词中“一一”形容的是荷叶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排列景象,风吹来,荷叶一个挨着一个摆动起来;“举”是一个动词,描绘了荷叶的枝干将荷叶向上顶的状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荷叶枝干的挺拔和修长。
仔细斟酌,反复推敲诗词,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使诗词散发出独特魅力,还提升了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力。
三、分析比较
古诗词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谐,切合情境,几乎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诗人用词的妙处,在指导学生对古诗词炼字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采用替换法。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蜀相》中有一句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其中,“自”和“空”两字映衬出了祠堂的荒凉,寄寓了诗人感物思人的情怀。诗中“自”和“空”结合诗句分别解释为自然生长和空对,于是我提问:“能否将‘自和‘空替换成‘皆和‘尽?”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表示不能,我再追问学生原因,引导学生结合全诗,从诗人的情感出发思考,经过小组讨论,学生表示“自”和“空”展现的是石阶上芳草萋萋,却是自为春色;黄鹂不停鸣叫,整个林间却只有它的歌声,衬托出了诗人无心观赏聆听的落寞心情,如果换成“皆”和“尽”,展现出的是一幅生意盎然的画面,这样的景色无法衬托出诗人的心境,因此不能替换。
通过分析比较,学生对诗词语言的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也促使学生在以后的语言运用中有更准确的把握。
总之,古诗词“炼字”是诗词鉴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炼字”的方法和技巧,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感悟古诗词中字词的妙处,体会诗人的巧妙用意和高超的表达技巧,从而提升学生对诗词的鉴赏力和领悟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伍佑中学(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