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为中心:少儿古诗读物编选理念的拓展
2017-01-07王婷婷
【摘要】 “学为中心”是对少儿读物“寓教于乐”理念的拓展。“学为中心”的实质是强调遵循少儿身心发展规律,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教育资源。我们要重视古典诗歌对少儿健康成长的滋养作用,编选儿童古典诗歌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孩子持续学习的兴趣、健康的情感和乐学的良好习惯。我们坚持“学为中心”,就要从儿童的知识经验出发,重视少儿读物的可读性、经典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促进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
【关键词】少儿;古诗读物;理念
【作者单位】王婷婷,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古典诗歌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明珠。坚持“学为中心”的理念编选少儿古诗读物,对于提高少年儿童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实效性,促使他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为中心”理念是对“寓教于乐”理念的拓展
什么样的书籍更适合孩子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标准,但“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在各国是相通的。德国青少年出版社联合会主席玛尔吉特·穆勒对人民日报记者表示,“在德国,‘寓教于乐是少儿读物的精髓”[1]。“寓教于乐”理念在编选、创作少儿读物中的应用,其核心价值在于强调“乐学”,即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寓教于乐”的价值在于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作用。尽管“寓教于乐”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体现了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和把握,但把“寓教于乐”当作是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而不是强调“寓教于乐”本身就是学习过程的快乐体验的观点显得视野过窄。此外,“寓教于乐”的创作理念在启发青少年的思维,培养青少年的质疑精神,使青少年充分享受读书学习的乐趣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拓展。
出版机构在编选少儿古典诗歌读物时,坚持以“学为中心”的理念为指导,是对“寓教于乐”的拓展。无论是杜威提出的“儿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的观点[2] ,还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举措,核心价值都是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为中心”。 出版机构为少年儿童编选古诗词读物本质上是教育行为,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坚持学为中心。“学为中心”理念的价值在于强调少年儿童学习古诗词的主动性、积极性、实效性和创造性,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高性价比的课程资源。“学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在编选少年儿童读物的具体行为中,就是尊重孩子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尊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情况和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出版机构在选文、注释、解读和拓展发散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主线,提高他们古诗词读本的针对性,保持孩子们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实效性,为孩子们的全面健康发展服务。有家长认为,学习的内容难不难对孩子无所谓,因为孩子不懂得什么是难,甚至认为4岁至5岁的儿童就可以学《黄帝内经》和《易经》。尽管个别儿童可能超越同龄孩子的认知能力能阅读古代经典,但就普遍性而言,根据大多数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出版机构需要提供契合儿童自身知识经验的、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资源。
二、“学为中心”理念的落实
出版机构坚持“学为中心”理念的指导,首先要重视古典诗词对少儿健康成长的滋养作用。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使人净化”;南朝时期钟嵘认为,“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3],这些实质上都是强调诗词对人文化素养的滋养作用。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孩子积累必要的文化元素,提升孩子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古往今来,各行各业之中出类拔萃者大多都有古诗词的深厚功底,他们既为孩子们树立了励志成才的典范,也为孩子们学习积累传统文化提供了借鉴。毛泽东“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名句,不仅表现了革命家的胸怀和意志,而且通过诗词体现出传统文化底蕴的积淀。数学家华罗庚的一副绝妙对联“三强韩赵魏,九章勾股弦”,不仅表现华罗庚在对联中嵌入物理学家钱三强和数学家赵九章名字的技巧和智慧,而且表现了他文史知识的丰厚积淀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天安门诗抄》中的“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用精练犀利的语言表达了对“四人帮”倒行逆施的控诉和反抗,显示出语言艺术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强烈感染力。网上有一篇受热议的民国时期小学生作文 ,即广东番禺三区南田小学学生卢焯坡的《春郊游记》中这样写道:“牧童三五,坐牛背上,吹笛唱歌。再前行,青山绿水,白鸟红花,杨柳垂绿,桃梅堆锦。仰望白云如絮,俯视碧草如毡。”作文中健康阳光的心态,高雅的情趣,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诗一样简练美好的语言,对仗工整又恰似行云流水、舒卷自如般的景物描写,体现了丰厚传统文化积淀对人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另外,出版机构编选儿童古典诗词要从儿童的知识经验出发,重视可读性、经典性、启发性和教育性,使孩子享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健康、积极和主动发展。
可读性是指文本内容所具有的阅读和欣赏价值。出版机构在选编古诗词时,要使古诗词的语言表达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通俗易懂,生动鲜明,以便于孩子们认知;还要使内容契合孩子的知识经验,表达感情真切感人,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融合。
古典诗歌有若干分类,按照朝代划分,如唐诗、宋词;按照作者划分,如李白的诗、杜甫的诗;按照形式划分,如七律诗、七绝诗、五律诗和五绝诗;按照内容划分,可分为写景诗、抒情诗和哲理诗三个类型,其中抒情诗又可分为别离诗、感怀诗、咏史诗和边塞诗等。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征,为了便于他们接受,诗歌部分以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为佳。根据儿童的知识经验和可接受的程度,古典诗歌的内容主要选择写景状物和抒发相对简单情感的作品。宋代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传诵千古的佳作,但其体现宏大高远境界、凛然风骨和浩然正气,不易被孩子理解,故不应选。唐代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但“独钓寒江雪”体现的清高孤傲个性和忧闷心态距离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太远,也不应选。
读书要读经典,因为经典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少年儿童通过学习经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出版机构编选古典诗歌要精选经过时间考验的、代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出版机构要在历代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中,优选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古典诗歌的经典作品中有很多佳篇名作,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的《小池》;有以佳句名世者,如王之涣的《凉州词》“春风不度玉门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朱熹的《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有以炼字名世者,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贺知章《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 的“裁”字。在编选过程中,编者有意识地选择有特点的经典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还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诗歌鉴赏水平。
出版机构在为儿童编选古典诗歌时,要注重启发性。阅读古典诗歌是读者进行文化积淀的一个过程,也是读者艺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每个人读诗,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少年儿童也是如此。为了充分挖掘利用古典诗歌的课程资源,启发少年儿童思维,编者在普遍使用原文、注释和译文等栏目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相关词语、读诗偶得、问题与思考等栏目,以便有效地提高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相关词语”栏目可结合诗歌中的人事、景物以及语言等要素,提供相关的词语,目的是丰富孩子们的词汇和联想力。如根据王之涣《登鹳雀楼》的景物诗意,编者可以提供的相关词语有“高瞻远瞩、登高望远、远见卓识”等;再如,根据王维《相思》的人事、诗意,可提供的相关词语有“情深义重、有情有义、相亲相爱、情真意切”等。“读诗偶得”栏目可提供对诗词的独特理解和历代有关诗歌的逸闻趣事,目的是开阔少年儿童的视野,培养他们对诗歌的兴趣。例如,在选编卢纶《塞下曲》时,编者可以由诗中的人物拓展到司马迁的《李将军列传》“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4]。再如,对王安石《泊船瓜州》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编者可以由“绿”字的推敲,引申出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的典故,引导孩子们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问题与思考”栏目可根据古诗词的形式和内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对不同版本进行介绍比较,对不同解读的得失异同进行分析,对诗词本身的慎思明辨等等,目的是启发少年儿童的思维,培养孩子们质疑求新的精神,激发孩子们持续的求知欲。例如,“曲项向天歌”,鹅的叫声为什么在诗歌里变成了歌唱?再如,“游人不顾春将老”中,春天会老吗?“风雪夜归人”中,是客人到来还是主人回家?“春江水暖鸭先知”中,难道鹅不知道“春江水暖”吗[3]?类似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这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使孩子们终身受益。
出版机构在选编古诗词时必须重视教育性。文以载道,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这个“道”,是指正确的思想观点、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健康的情感。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向后人展示了丰富的文化意蕴。结合少年儿童的知识经验,编者要从价值取向、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生活方式、学习态度和人性亲情等方面提供正能量的作品,帮助孩子们提升修养,滋养人文情怀。“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体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饱含深沉的爱国情感;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中满怀对慈母深沉厚重的感恩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告知孩子们要珍惜友情,善于交朋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告诉孩子们要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 “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奇思妙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中大自然的雄浑苍凉,能丰富孩子们的审美情趣; “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在景色描写中暗含人生哲理,提升思维;“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程颢)于轻松的调侃中为孩子们提供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的正确导向。
三、编选少年儿童古诗词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教育无小节,编选少年儿童古诗词读物还应该注意几个细节问题。
编者要注意诗词的译文。古诗词的翻译应该遵循信、达、雅的原则。所谓信,是指译文要符合原文,准确无误,不随意增减内容。达指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雅则指译文要语言优美,有文采。古诗词包含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蕴,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这使得翻译古诗词成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苦涩之旅,信、达、雅也只能成为翻译的理想追求。“白日依山尽”的景物描写容易解读,然而蕴含在景物之中的雄浑苍茫境界,读者只能意会;“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自然环境可以解读,然而荒凉之中人的孤独凄苦却只能由读者自己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大好风光可以解读,但是读者对红杏出墙蕴含的丰富思想也只能自己感悟和挖掘。因此,为了方便孩子们理解,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编者应该以直译为主,忠实原文,使孩子们读懂原文;辅之以意译,以求通达优雅,帮助孩子们理解、体会和感悟。
编者还要注意对有争议问题的处理。编者要坚持“学为中心”,对有争议问题的处理,一方面要客观地介绍各种不同意见,供孩子们参考,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为孩子们提供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散。“床前明月光”的床,古版本为“牀”,共有五种解释,分别是井栏、井台、窗、床和胡床(马扎一类的轻便坐具)。编者可以介绍床的不同含义,提出编者的解释。因为“举头望明月”,说明诗人是在外面,没有躺在床上;“疑是地上霜”,说明天气清冷,所以不能坐在胡床上纳凉。关于“风雪夜归人”是客人到来还是主人回家,“日暮苍山远”,说明是客人长途跋涉,“天寒白屋贫”,是客人对山庄的感受,所以“风雪夜归人”自然是主人回家。至于有些见仁见智的问题,编者可以客观地介绍给孩子们,为他们提供探究的空间,这也不失为尊重孩子们自主选择的处理办法。
编者还要注意作者的籍贯问题。籍贯,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把祖居与个人出生的地方混为一谈,显然不准确。相形之下,公安部规定籍贯为祖父的居住地更合理。参照公安部公通字[1995]91号文件,公民的籍贯应为本人出生时祖父的居住地(户口所在地);祖父去世的公民,填写祖父去世时的户口所在地;祖父未落常住户口的公民,填写祖父应落常住户口的地方;公民登记籍贯后,祖父又迁移户口的,该公民的籍贯不再随之更改。编者在考察古诗词作者的籍贯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方面有不同文本的不同记载,另一方面也常常出现祖居和个人出生地不一致的情况。关于不同文本的不同记载,编者要以选择信史和权威文本的记载为佳;关于祖居和个人出生地的差异,编者要以选祖居地为佳。对因历史发展造成的区域划分变化,编者除查阅古代相关典籍外,还应该参考现代地方史志有关历史文化名人的记载。
参考文献
[1]黄培昭,冯雪珺,陈尚文.“寓教于乐”,少儿读物的精髓[N]. 人民日报,2016-05-10.
[2] [美]约翰·杜威.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袁枚. 随园诗话:上册(卷三之九)[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4]司马迁. 史记·李将军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