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书出版快速增长的问题探析
2017-01-07李常庆
【摘要】十几年来,我国新书出版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新书出版快速增长有其客观的原因,但也造成图书质量下降、选题雷同、重复出版以及库存积压等问题。控制新书出版快速增长需要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改变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对新书选题进行严格的把关等。
【关键词】新书;出版;快速增长
【作者单位】李常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我国出版界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每年出版的新书(含重印书)增长过快的问题。在出版社的数量和编辑队伍没有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新书出版品种却年年迅猛增长。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新书出版的快速增长呢?新书出版的快速增长会对图书的出版质量产生怎样的影响?对此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就此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新书出版快速增长及原因分析
表1是2003—2015年我国新书出版(含重印书)的情况[1]。从2003—2015年,我国出版的新书品种数量每年都有巨大的增长,2015年新书出版的品种是2003年的两倍多。尽管国家对书号管制严格,但各个出版社的新书出版却不断大幅度增长。
是什么造成我国新书出版快速增长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当今是多媒体并存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阅读需求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图书产品大量印刷、大量销售的时代已经结束了。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出版社要多出新书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这成为新书出版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
其次,从出版社的经营角度来看,大量印刷、大量销售时代的结束意味着出版社的经营遇到巨大的挑战。为了降低单个图书产品销售减少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出版社不得不转换经营策略,通过增加图书品种来增加收益,以确保出版社经营的稳定。此外,增加新书出版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选题失败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再次,由于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图书代销退货制度,出版社较容易把风险转嫁给发行商和书店,这无形中降低了出版社防范新书出版带来的风险意识,出版社也就不太顾忌库存积压所造成的成本增长压力。
最后,我国出版社较为特殊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新书的大量出版。目前大多数出版社对编辑的绩效考核基本以利润为导向,甚至不少出版社把编辑出版新书的数量、校稿的字数以及完成所谓业务量的多少等与编辑的收入直接挂钩,没有把图书的出版质量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使编辑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新书的出版上,而不是放在图书质量的把关上。
然而,国内出版界对新书出版快速增长现象不但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反而沾沾自喜,把这种超常规的快速增长视为出版业繁荣的标志,对新书出版过快增长所带来的危害认识不足。那么,新书出版快速增长到底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二、新书出版快速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上所述,虽然新书出版快速增长有其客观的原因,但快速增长给图书质量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新书的大量出版不但没有带来出版市场的繁荣,反而我们看到图书市场上质量不高的图书越来越多,图书选题雷同,重复出版之风愈演愈烈。
图书质量的下降有各种原因,但新书出版快速增长是图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出版社和编辑过多地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新书出版上,必然会导致图书质量把关时间的减少。尽管很多出版社口口声声说以图书质量为立足之本,把质量看成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但在经济效益为导向的驱使下,很多环节忽视了对图书质量的把关。选题论证的缺失,跟风现象的盛行,跨学科、跨专业出版自己并不熟悉的专业领域的图书,三审制流于形式,采用编校合一等问题都会对图书质量产生影响。
图书质量不高、选题雷同和重复出版直接导致很多图书生产出来却销售不出去或销售不理想等,图书销售不出去不仅造成图书生产的投入处于亏损的状态,而且由于图书品种不断增多,导致图书库存积压问题日益严重,而库存图书的过度积压又会占用出版社的流动资金,产生库存成本。图书长期销售不出去,还会出现图书陈旧过时等问题,使图书产品进一步贬值,资产缩水。这些都严重影响出版社的再生产能力和赢利能力,对其生存、发展和壮大极其不利。
更为严重的是,图书质量的下降不仅会影响出版社的品牌声誉,还会削弱读者对出版业的整体信心,降低读者的购买意愿,在社会上造成不良的影响。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不符合出版市场的发展规律,助长了出版社和编辑只顾眼前经济利益的风气,还损害出版社多年来建立的良好声誉,对出版业的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日本出版界如何控制新书出版的快速增长
同样处于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读者需求多元化的情况下,我们邻国日本的新书出版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出版大国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强国。近20年来,受泡沫经济破灭以及网络媒体发展等的影响,日本出版界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出版物(主要指图书和杂志)的销售额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从1996年的26564亿日元下滑到2013年的16823亿日元,下降幅度为37%左右[2]。为了促进出版业的发展,也为了更好地开发细分图书市场,日本新书出版一度出现过快增长的情况。如在泡沫经济破灭的1995年,新书出版从4万多种快速上升到6万多种,到2002年上升到7万多种,此后新书出版一直维持在7万多种的水平,见表2[3]。
日本出版界为何在新书出版到达一定数量后,就转向控制新书出版的增长呢?这与日本出版界对出版质量的认知和行业特点有很大的关系。日本出版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出版社和编辑视图书质量为出版社生存之根本,在图书质量把关及经营管理模式上采取各种措施以确保图书的品质。编辑的收入与新书出版的数量没有直接挂钩,对编辑业务的考察及评价不是基于数量的多少,而是看重编辑出高质量图书的能力与图书的品质。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图书的质量普遍得到日本消费者的肯定,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了一定的品牌声誉。新书的过快增长,使日本出版界意识到这种状况会影响图书的质量,其转而开始控制新书品种的增长,以确保图书的出版质量和出版社在消费者心中的品牌形象。
很长一段时间,日本出版物的退货率基本保持在40%左右,如此高的退货率一直是日本出版界面临的棘手问题,如何降低退货率对每一家出版社来讲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日本采用定价售书制,新书销售一段时间后,卖不出去的一般都会退还出版社。大量退货会产生运输费、管理费、折旧费以及库存等成本,给出版社的经营造成极大的压力。为此,日本出版界对新书选题的开发非常慎重和理性,对不太理想或出版价值不大的选题一般不会轻易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减少成本支出。日本出版界对图书质量的重视,以及抑制新书过快增长的做法都值得我国同行学习和借鉴。
四、如何控制我国新书出版快速增长
控制新书出版快速增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中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我国出版界如果不转变观念,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将很难有效控制新书出版的快速增长。因为出版社的企业文化不仅会影响图书出版的导向,而且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驱使下,出版社往往对新书选题和图书质量的把关比较放松。那么,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书出版快速增长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良好的出版企业文化,减少粗制滥造图书的出版
出版社的企业文化是出版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是一个出版企业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知识形态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生产力的源泉。每一个出版企业都拥有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坚守出版企业自身的文化传统,制订明确的出版经营方针是出版企业生存下去的根本。因此,具备良好企业文化的出版社会以文化传播为己任,肩负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坚守社会的道德底线,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进入这些出版社工作,并认可企业文化的员工也会逐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以继承企业文化传统为荣耀,从而对图书出版工作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良好的企业文化将对新书的出版及质量管控发挥重要的作用。
2.改变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
国内很多出版社采用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这样的考核体系只停留在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考核层面,仅仅根据制定的销售利润等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年终考核,并按考核结果分配奖金和制订新一年的利润目标。这种绩效考核体系比较看重短期的经济效益,难以量化的图书质量以及社会效益就很难在考核体系中反映出来,使出版社的文化传承功能受到削弱,粗制滥造或突破道德底线的图书越来越多。不仅如此,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还导致编辑在新书选题策划上只顾眼前利益,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多出新书、快出新书上,往往忽视了对图书质量的把关。这种考核体系也对年轻编辑产生巨大的影响,从一开始就把他们引向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的发展方向,这对出版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极其不利。因此,只有建立以质量管理为中心的出版质量管理体系和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生产粗制滥造的图书,多出高质量的图书。
3.新书选题策划必须引进风险投资意识
新书出版增长过快与缺少风险投资意识有很大关系。大部分图书的出版都是一种商业投资行为,既然是商业投资就一定潜藏着失败的风险。为了减少或避免风险,科学的选题风险评估必不可少。图书选题报告必须利用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选题的商业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采取相应措施去减少、化解、规避风险。具体来讲,作者的风险评估、图书内容的风险评估(含社会效益评估)、出版市场的风险评估(含读者的风险评估)、同类书的风险评估、图书形式(含装帧设计等)的风险评估、成本的风险评估、销售路径的风险评估等,都必须采用既科学又便于操作的方法来评估。只要具备风险投资意识和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新书出版的失败,提高图书出版的质量。
4.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进而提升新书选题策划的质量
编辑在新书选题策划上具备风险投资意识还不够,还必须重视图书选题的把关和风险评估两个重要的环节。前者是编辑对选题的把关和风险评估,后者是出版社选题委员会和出版社决策部门对选题的把关和风险评估。编辑能否做好图书选题的把关工作,能否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就要看编辑是否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笔者认为,编辑的素质体现在编辑是否发自内心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出版,热爱图书文化。就像兰登书屋原执行总编乔森·爱泼斯坦所说,“图书出版业生来就属于家庭作坊式行业,分散、随意、个人色彩浓厚。在这个行业干得最出色的往往是一小帮志趣相投的人,他们各尽所长,却又艳羡彼此的自主权,对于作者、读者需要什么,读者的兴趣点在哪里,他们都非常敏感。如果他们把赚钱当作首要目标,就可以去做文学代理人。如今出版市场竞争激烈,对作品大卖的作者趋之若鹜,许多文学代理人赚得盆满钵满。但据笔者所知,大多数出版商和编辑和我一样,依然认同自己的角色,那就是献身于一种回报是作品本身而不是作品带来的资本价值的手工艺”[4〕。
编辑仅对出版工作拥有热情还不够,还必须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工作中,编辑必须虚心学习,积累经验,增长见识,扩大视野,不断培养自身的社会洞察力,以渊博的知识背景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来进行新书的选题策划工作,把好图书质量关,并做好其风险评估工作。
为缩小选题策划失败的概率,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编辑必须牢记不能盲目进行违背自身实力和知识结构的新书选题策划工作。至于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能力等,都需要编辑在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中慢慢提高。编辑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素质和能力,才能把控好新书选题策划的内容,把控好图书的出版质量。
5.出版社决策部门和选题委员会要做好新书选题策划的把关人
新书出版大幅度增长,图书质量下降与出版社决策部门和选题委员会把关不严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国内很多出版社没有风险投资意识,也没有引进风险投资机制,对编辑风险投资意识的教育非常不到位,这就容易造成图书选题的雷同和图书质量的下降。为了确保图书质量,出版社决策部门和选题委员会应该积极发挥把关人的作用。
出版社必须在积极引进风险投资意识和风险投资机制的同时,高度重视新书的选题策划工作,建立、健全选题审查机制,赋予选题委员会对选题是否采用的决定权。出版社选题委员会应该由各编辑部主任、资深编辑、营销部负责人、出版社领导等组成,定期对各编辑部提出的选题策划方案进行审核。审核的重点包括图书的内容、作者的水平与能力、同类书的出版情况、销售渠道成本以及出版的形式等。当某些选题策划在选题会上无法做出决定时,出版社最高决策部门应该再专门组织委员会进行讨论、审核,并做出最终的判断。
笔者曾参加过日本出版社组织的选题委员会,还参与审核编辑提交的选题报告书。让笔者感触颇深的是,每一位委员对选题的审核都非常认真、仔细,从出版该书的价值、销售特点、图书框架、作者情况、市场分析(含具体的读者群体与机构)、同类书出版情况(采用各自优势与劣势的比较方法与策划的图书进行比较),到开本、印张、生产成本的计算、初次印刷册数、销售价格(与同类书的比较)以及广告宣传费等进行逐一审核,并不时提出疑问,要求策划编辑详细回答。在选题委员会上,有的选题获得通过,有的选题未能通过,这让每一位编辑都感到非常紧张。此次经历让笔者感受到日本出版社对新书选题的审核是非常严肃也是非常慎重的,这不仅可以避免资源的浪费、防止粗制滥造的图书流入市场,也避免给出版社的品牌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综上所述,新书出版快速增长既有其客观的原因,也有出版社和编辑盲目追求短期利益的原因。新书出版快速增长是中国出版界的一个表面现象,其实质反映了一部分出版社经营策略存在问题,也反映了当今大环境下部分编辑职业道德底线和社会责任的缺失。新书出版快速增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我们不可小觑新书出版过快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图书质量的影响。中国出版业只有重视图书的质量,多出高质量的图书,才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也才能获得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2015.
[2]出版科学研究所,紙の出版市場規模[EB/OL].http://www7b.biglobe.ne.jp/~yama88/info_2.html.2016-09-03.
[3]電通総研編.情報メディア白書2015[M].東京:ダイヤモンド社,2015.
[4][美]爱泼斯坦.图书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