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医模式:顺应人性的云医疗

2017-01-07王众

IT经理世界 2016年23期
关键词:邵逸夫医生医疗

王众

如果从社区医院可以直接转诊“三甲”的专家,你会不会常跑跑家门口的社区医院?

社区医院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病情,直接转给三甲医院专家。这是最近以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为中心的云医疗在分级诊疗实践上的出色经验。

分级诊疗对于患者来说,就是就近就医,节省了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于医生来说,三甲医院的医生主要诊治大病难病,有更多的时间反思病例和休息;对于社会来说,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分流、有利于改善医患关系。

这么多优点的事儿推动起来却步履维艰,其困难很明显——基层医院的医疗能力不过硬,患者信不过。

当然,“各级医院之间的报销差级不大”也被屡屡作为推行难点,但在不少医院,黄牛票已经把这个差距远远拉开。报销是省钱措施,其另一面是消费,这也成为一些先锋人士呼吁做文章的地方——既然政策无法一呼百应,不如用市场调控,拉大消费级差,让大家在抢专家号之前好好掂量掂量钱包。联系到房价市场,这个思路到底要“治”谁呢?

好在带着平民化和市场化双重基因的“互联网+”及时搅局。

要互联网思维,不要房地产思维

目前常见的互联网+医疗模式可以分为“互联网+医生”和“互联网+医院”。前者通过互联网把志同道合的医生有效聚集在一起,从线上免费咨询到线下诊断,在摸索中推广。后者是通过互联网,把医院流程进行优化,把医院的服务进行延伸和拓展。

那么,这两种在近年来轰轰烈烈尝试的模式有没有解决医疗的核心问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政办副主任林辉给出了直接而残酷的答案:“没有,老百姓看病还是非常的无序,这两种模式更加剧了医疗的无序。”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患者在互联网上认识了协和医院的医生,觉得对方比当地的医生更有水平,特地赶去协和医院找对方看病。但事实上,他可能在当地就能把病看好。

作为国内医改的标杆,邵逸夫医院搭建了“邵医(纳里)健康云平台”(以下简称“邵医云平台”),采取的是“互联网+医院联盟+医生”的云平台模式:利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以自由联盟、共享共赢的方式整合各级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对接第三方药品配送、金融支付和医疗保险等资源,形成以邵逸夫医院为中心的生态圈。

目前,“邵医云平台”上浙江省内注册医生已达到5100多名,覆盖浙江省内10个地级市69个区市县的168家医疗机构;全国接入的医院1200多家,平台注册医生已经超过10万名,活跃的医生有4万名。据林辉介绍,邵医云平台实现了十大业务功能、三个基本功能,其中三个基本功能是远程咨询、预约挂号和线上支付。

预约挂号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利器。林辉说:“我们现在能做到将更多三级大医院的号放在基层医生的手上,这是给基层医生强大的支持。”这其实是最简单的用需求导流用户,以前,票贩子手里有专家号,哪怕贵上10倍仍然供不应求;现在大医院的号在基层医生手里,既合规又不用多花钱,患者自然愿意去找基层医生。当然,这是用行政手段推动分级诊疗。

但分级诊疗最大的痛点,在于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得不到患者的信赖。如何既不耽误治病,又不让基层医生成为披着合法外衣的“黄牛”?邵医的解决方案是“双向双明”转诊和远程移动会诊。

双向双明转诊,用林辉的话说,就是上下级医院之间能清晰、明确地知道对方的需求和能力,患者能找到合适的科室、专家,专家能找到合适的患者,实现精准服务。全流程都在邵医云平台上进行,当基层医生确定转诊时,通过平台向三甲医院提出申请;万一基层医生对症状实在不熟悉,不确定患者应该由哪个科的医生诊断,还能同时给3~5个上级医院医生发起远程会诊。

上级医生收到申请后,就会收到平台自动搜集传送来的患者检查和病历数据,以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如果需要,就进行门诊或住院安排,并以短信形式推送给患者,如果不需要,则退回申请,并说明原因以及相关治疗建议。

可以看到,这一切都可以通过电脑端或手机端完成,而不需要医生、患者到处跑。邵逸夫医院院长蔡秀军曾介绍:“以前会诊要做到电视机面前,很不方便。现在通过App在机场等飞机的时候就能会诊三五例社区医院传上来的病例。”

邵医云平台有四个服务端:患者端、医生端、医院端和第三方机构端。所以患者可以不通过基层医生,直接在线申请邵逸夫医院或邵医云平台生态圈内的专家、医生进行会诊,医生收到申请后,还可以利用讨论组形式进行各科室的联合讨论。

看起来是不是很眼熟,好像和互联网+医生模式下的民间医疗App提供的服务差不多?确实没有本质区别,这可以视作引入市场模式的榜样。与前文提到的市场模式不同,这里引入的是市场化服务,而非市场化消费机制。后者更像是现在难以控制的房价模式,最终成为民生的负担,即便戴上了互联网的帽子。

让云成为医院之间的多用转换接口

无论是三个基本功能,还是整个生态圈,都离不开一个技术基础,那就是云。不知有多少人在意过,在随处连Wifi的今天,一些北京的基层医院尚且没有供医生使用的Wifi,那么地方的基层医院没有将病历资料数据化一点儿也不奇怪。而这些医院,正是云医疗的重点。

从近期看,它们是受益者,因为分级诊疗能为它们导流来患者,远程会诊、上下联动、互联网教育学院这些措施都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生的业务水平。往远期看,这些医院将成为医疗大数据的源头,也是未来AI诊断、智慧医疗的源头。

事实上,无论是尚未信息化的基层医院,还是已经信息化的三甲医院,想成为一家人都不容易。阿里云发布了基于互联网技术分级诊疗的解决方案。林辉介绍,邵医云平台的方案分三个阶段。一是使用级,当一家医院完全没有信息化的时候,医生通过手机端人工上传数据。二是互联级,医院信息化了,但是水平有限,一部分数据能够自动上传。三是融合级,即全数据的融合,大家都把数据放在云端,这对于医院的信息化程度要求很高。林辉透露,目前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使用级和互联级。

无论哪个级别,都离不开云。由于以前每个医院里都有自己独立的HIS(医院信息系统)和PAC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当它们形成医联体的时候就必须有一个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云端就好像多用转换接口,由于云已经建立了一个事实上的数据标准,所以在存数海量数据的同时也在各医院系统之间起到了联通的作用。

云医疗可以带来的想象当然不止分级诊疗,医生多点执业、商业医疗和公立医院的联动、以药养医的彻底变革,都是可以延展的方向。但地方先驱只是摸路,要真正重塑医疗还得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和调度。

猜你喜欢

邵逸夫医生医疗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邵逸夫 长寿三大法宝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换医生
邵逸夫:多情人不老
什么是医疗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