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综述
2017-01-07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尹 航(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研究综述
□尹 航(武汉商学院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56)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中存在着场馆闲置、经营亏损、过分依赖政府投入、前期设计与后期运营脱节、运营管理体制缺陷、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笔者认为对场馆的赛后利用要在沿用传统成功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利用模式。
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综述
1、研究概况统计
随着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结束,大型体育比赛场馆的赛后利用又将引发关注。笔者以“体育场馆赛后利用”为主题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了文献检索,结果如下:
表1 发表年度检索结果
在2001年至2016年的16年时间里,总共仅仅检索到259篇文献,其中,2006年之前的研究很少。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临近,2007年以后研究数量才显著增加,2007年至2010年之间形成第一次研究热潮。2011年至2015年之间又形成了第二次研究热潮,2016年以后研究数量又明显回落。从研究数量上多少能够反映研究的难度,大型体育场馆的赛后开发利用对世界各国都不是易事,如雅典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就因陷入“白象效应”而成为令世人反思的反面教材。
2、国内研究综述
2007年韩新君在《高校竞技性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与赛后利用构想——以北京工业大学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为例》一文中提出6点场馆赛后利用构想,特别指出要建成以奥运会羽毛球比赛馆为龙头的体育社区,形成与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东西呼应的格局,使学校体育步入产业化运营轨道。
2009年扈伟在《奥运后我国体育场馆利用的研究》一文中分析了北京奥运场馆的优劣势,并给出了8条对策。建议在积极申办国际大型赛事的同时要开发其他非体育项目,将其发展成为对功能的城市建设娱乐活动中心;建议对场馆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打造专业化管理团队对场馆进行专业化运营;提出要利用场馆优势发展奥运旅游。
2010年徐长红在《大型赛事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中指出我国大型场馆赛后利用的主要问题在于管理水平、大众体育消费意识两个方面。同时也给出了对策:通过开办体育俱乐部、学习班、体育爱好者协会等方式向社区居民开放;对场馆进行改造以开发场馆的商业、旅游功能。
2010年王进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思考》一文中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策,并特别支出要从三个方面培养经营管理人才,包括以高校为依托培养;通过中、短期培训方式培养;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
2011年陈元欣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中指出我国部分场馆赛后常年闲置、冗员过多、亏损严重;赛后以本体经营为主,且经营与城市生活脱节。认为制约场馆赛后运营的因素在于选址郊区化、设计建设和赛后运营脱节、管理体制落后、运营政策不完善、场馆过大以及缺乏专业性人才的管理。
2011年蔡淑萍《北京奥运场馆后续利用诌义》一文中专门就国外大型体育场馆经营模式在中国推行的困境进行了描述。文中指出国外大型体育场馆需要依靠大型比赛来维持,依靠无形资产的开发。
2011年胡胜昔《广州亚运会场馆无形资产的赛后开发利用》一文建议要充分开发利用以亚运场馆冠名权、广告发布权以及豪华包厢为主的无形资产。
2014年王晓微在《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中指明了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优劣势,认为奥运场馆的发展是需要比较丰富的产业结构作为支撑的,特别需要较发达的第三产业的支撑。
2016年黄怡轩在《从旅游角度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后继利用——以南京青奥会场馆为例》一文中对场馆赛后利用给出了6点建议。特别提出要打造青奥会文化专线游,将青奥会场馆中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场馆组合起来,形成一条特色的青奥会文化专线。
3、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本人虽未直接获得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原文,但在多篇国内文献中间接获得了相关信息。
2007年姚俊在《北京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研究》一文中将香港红磡体育馆成功的原因被归结于以下五个方面:(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2)积极的市场推广策略;(3)可靠方便的售票系统;(4)灵活的运营模式;(5)定期维修及器材添置。红磡体育馆的例子说明了除了赛后利用阶段重视管理与经营等软实力的建设之外,在体育场馆前期的设计、建设施工阶段就要先期考虑赛后利用问题,进行用途多样化的设计,增强场馆的硬实力,才能便于增加日常使用率。
2014年叶小瑜在《5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中分析了亚特兰大、悉尼、雅典、北京和伦敦5届奥运会场馆赛后开发情况,总结了以下成功经验:第一,重视场馆的科学设计和赛后规划。比如悉尼沙滩排球场赛后通过更换地面,成为婚礼和音乐会举办地;第二,建立专业开发管理机构。专业开发机构不但具有票务、市场推广和促销方面的成功经验,还可以为场馆带来丰富的活动资源,大大降低场馆运营成本。如巴塞罗那政府成立的帕摩西奥公司专门负责巴塞罗那奥运场馆赛后开发。该公司采取租用、限期买断使用权等多种形式,积极盘活了巴塞罗那奥运场馆资源;第三,积极引进职业体育赛事。如悉尼主场馆重新调整后,主要服务于澳式橄榄球赛,于2003年举办了橄榄球世界杯决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第四,注重发展多业态综合运营。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不仅发展奥运场馆的体育产业,还积极引入了文化、旅游、会展、娱乐、休闲等多种产业形态,使奥运会场馆由原本单一的体育功能区拓展为集体育、艺术、娱乐、时尚消费、创意生活为一体的时尚生活体验区。如悉尼奥林匹克公园赛后调整经营思路,将公园重新定位为“会展和娱乐中心”,并积极通过承办大型体育赛事、开发体验式旅游项目,开设大型节庆娱乐活动,开展运动健身培训,建造品牌酒店和开发会展产业等手段,使悉尼奥林匹克公园成为集运动、休闲、娱乐、商务和居住功能为一体的创意园区。
4、小结
从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大型比赛场馆赛后利用对各国都非易事,但都有成功的案例。我国体育场馆的赛后利用中存在着场馆闲置、经营亏损、过分依赖政府投入、前期设计与后期运营脱节、运营管理体制缺陷、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带有明显中国特色,与体制有关、与观念有关。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比如北京奥运会的大多数场馆在设计建设初期就已经考虑到各自的赛后利用问题;另外在积极引进各项职业体育赛事的同时还拓展到文艺演出、大型会展等非体育类项目的引入。国外经济发达地区在场馆赛后利用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如由专业运营公司管理、注重与多产业融合发展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场馆的赛后利用要在沿用传统成功利用模式的基础上创新出新的利用模式,如与文化、会展、旅游培训等产业相结合打造新型多功能体验创意园区。下一步,笔者将结合地域特点,对特定区域内大型体育场馆赛后利用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提出创新性利用模式的具体内容。
[1]扈伟.奥运后我国体育场馆利用的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
[2]徐长红,吕赟.大型赛事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J].运动,2010,(5).
[3]王进,陈华,欧阳静仁.2010年广州亚运会场馆赛后利用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17(5).
[4]侯宁,秦利娜,张璇.中国农业大学奥运场馆运营分析[J].经济研究,2010,9(11).
[5]陈元欣,王健.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5).
[6]蔡淑萍.北京奥运场馆后续利用诌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1, (1).
[7]胡胜昔.广州亚运会场馆无形资产的赛后开发利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3).
[8]王寒西.高校承办体育赛事新建场馆再利用问题构想——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馆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29(6).
[9]王晓微,于静,邱招义.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对北京建设世界体育中心城市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
[10]黄怡轩.从旅游角度探讨大型体育赛事场馆的后继利用——以南京青奥会场馆为例[J].社会体育学,2016,6(25).
[11]叶小瑜,谢建华.近5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大型体育场馆的开发利用[J].体育科研,2014,35(3).
[12]陈垚,赵梦.北京奥运场馆赛后利用[J].山西建筑,2009,35 (27).
[13]郭五一,束景丹,刘莹.北京高校奥运场馆赛后开发运营管理模式探析[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0,24(2).
G818
1006-8902-(2016)-12-ZQ
篇文献里,55.98%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
总库,其次来源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从学科分布上来看,80.69%分布在体育科学类,其次分布在建筑科学与工程类。可见国内对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研究成果不多,研究领域绝大部分位于体育科学领域。且是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而逐渐升温,随着奥运会的结束而逐渐降温。但随着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办又出现了一次研究高潮。说明虽然关于体育场馆赛后利用的文献数量不多,但总能因为大型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的出现而引发学术界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