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 “蓝色体育旅游带”的战略构想
2017-01-07王瑞静济南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王瑞静(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 “蓝色体育旅游带”的战略构想
王瑞静
(济南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打造 “蓝色体育旅游带”的发展战略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实现滨海旅游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方面具备打造 “蓝色体育旅游带”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设想和对策,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 “蓝色体育旅游带”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区域旅游;体育旅游;蓝色体育旅游带
引言
2011年1月,国务院以国函 [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设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蓝色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在我国尚属首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在行政区划范围上包含7个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近两年该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规模空前,各地蓝色体育旅游项目亮点纷呈,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等方面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然而,伴随我国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要寻求更大突破和更强发展,必须高瞻远瞩,打造国际一流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带”,推动蓝色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合作平台上,可根据各地的资源特色、文化特点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产业结构,正确定位,明确分工,深掘各地地域资源、特色文化中蓝色体育旅游“玩”的深度和广度,突出城市形象差异,强化区域优势互补,按照“点”“轴”“面”相结合的“板块经济”理论,以青岛为核心点,以“一小时通勤圈”的城际铁路为轴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打造成既凸显区域特色又协调统一的“蓝色体育旅游带”:青岛市作为龙头城市,应充分发挥其在“蓝色体育旅游带”中的带动作用,打造高端水上度假休闲区;烟台市打造以海岛旅游为中心的海岛旅游休闲区;威海市打造以海钓和船舶文化为中心的船舶旅游体验区;日照打造以水上运动为中心的康体娱乐区;潍坊打造以“风筝文化”为中心的民俗文化体验区;东营和滨州地域相连,拥有相似的黄河口文化和湿地海洋资源,可打造以“黄河口文化”为中心的黄河口文化体验区。
图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带”Fig.1 Blue sports tourism zone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1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蓝色体育旅游带”的条件优势
1.1 区域经济优势
区域经济特征显示了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涉及经济基础、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产业结构以及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开发的重要因素,不但决定居民的参与水平,更决定区域内蓝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力。根据7市2015年的统计年鉴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个城市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到山东省的一半以上,东营、威海、青岛、烟台、滨州、日照和潍坊的人均GDP分别达到163 938元、106 996元、102 519元、919 79元、61 189元、58 110元和55 824元,在全省17市中分别排在第1位、第2位、第3位、第4位、第7位、第8位和第10位。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占山东省的49.83%,旅游收入占全省的49.01%,入境游客人数占全省的69.31%。可以看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积蓄了发展蓝色体育旅游的经济力量(见表1)。
表1 2015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发展状况Tab.1 Statu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in 2015
1.2 区域地理优势
地理区位因素主要包括交通条件、自然气候、海岸线长度等指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三面环海,7个城市之间紧密相邻,沿渤海、黄海分布,平均海岸线长度44.2千米,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暖夏凉,空气清新且半湿润,是天然的海滨疗养场所。在地理位置上既可接收多方辐射,又有着广阔的发展腹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北部接辽东半岛和京津唐地区,南面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区相连,西边与能源基地山西及大西北相通,东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与日韩两国经济联系密切,具有开拓日韩国际市场的巨大区位优势。在旅游资源方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陆域面积为6.4万平方千米,占全省的43.6%[1],其海岸线蜿蜒曲折,海湾岬角交错,不但是沙滩、沙嘴和沙洲的发育之地,而且岛陆相连形成各种陆连岛。截至2015年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拥有4A级景区93处,占山东全省的46.73%;5A级景点5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见表2)。在交通方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通过高速公路网和城际高铁、胶济铁路互相联通,交通条件便利,为地市之间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表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4A级、5A级景区数量Tab.2 Quantity of 4A class and 5A class scenic spots of 7 cities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1.3 区域文化优势
区域文化是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文化类型,是某一区域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的文化形貌,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共享性、整合性、凝聚性等特征[2]。区域特色文化的产生离不开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的“沿海”地理特质决定了该区域文化基因的特色——涉海性。从源头上,以齐鲁文化为主流的儒家与道家思想影响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区域文化的形成,爱国文化与移民文化是支脉,海洋文化是特质,这些文化相互渗透,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经过长期的融和与积淀,最后达到了文化源流与支脉的水乳交融[3]。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这些文化特质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人民的社会习俗及生活方式得到一定保留,但更多的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发展起来的独有形式和内容,彰显了该地区的独特文化魅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的区域文化特征不仅会对蓝色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文化积淀,更为区域蓝色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独特的创新精神和引导作用。
1.4 区域蓝色体育旅游地域互补优势
独特的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形成特有竞争能力的基础所在。同时,体育旅游与旅游、休闲等有着天然的联系。为此,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应主要考察各地特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城市绿地面积和公园数量等(见表3)。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的地域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不同地区地形地貌之间、陆地海洋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使蓝色体育旅游项目呈现多样性特征,给游客以多种体验的选择。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在前期旅游发展过程之中,各自相继形成了稳定开展、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体育旅游项目。游客在这里可以体味杨家埠文化;可以获得划船打鱼、乘船垂钓等亲自动手收获幸福的快乐;可以在海浪中体验踏浪的快乐;可以在沙滩上潇洒运动,体验沙滩运动的激情;可以亲临海岛实现体验民俗渔情的夙愿;可以走入滩涂享受抓蟹摸虾、捡拾贝壳的乐趣;可以攀爬高山,尽享俯瞰大海的旖旎风光;可以进驻渔村,感受渔乡风情之余品尝新鲜海鲜之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的地域互补性和项目多元性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表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情况Tab.3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sports tourism of 7 cities 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蓝色体育旅游带”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蓝色体育旅游发展的联动性不强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在资源和文化等方面存在互补性,但是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和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安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均属滨海城市,拥有许多相同的海洋资源,在蓝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各自为政,产品设置同质化现象严重,再加上地理空间邻近的特点使得地区间竞争激烈,力量分散,很难形成旅游合力和整体优势。以沙滩资源的开发为例,青岛、威海、烟台和日照四地均拥有较长的沙滩海岸线,四地在沙滩项目的开发中,各地大多开发了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沙地摩托车等常规项目,市场大众化特征明显,缺乏特色化产品。而在海上项目的开发中,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均把海钓、游轮和游艇的开发作为当地旅游开发的重头戏,这种缺乏沟通的同质化项目设置,其后果是游客感受不到各市的独特魅力,蓝色体育旅游难以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在水上比赛项目的承办上,青岛、威海和日照三地竞相举办各种帆船、帆板大型国际涉海体育赛事,使水上比赛项目区域内竞争严重,无法彰显各地蓝色体育旅游资源优势。
2.2 蓝色体育旅游体验主题性不浓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地市均具备独特的资源和文化,之所以未形成一体化发展机制,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结合本地特色资源形成主题明确的特色体验项目。各地在对蓝色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开发时,未把深具特色的地域资源、文化特色作为项目开发的重中之重,资源差异化突出不明显,产品质量内涵挖掘不够,体验主题不但缺乏创新和独特之处,甚至不符合地域文化特色。以日照为例,日照“水上运动之都”的城市品牌吸引着许多游客慕名而来,但由于海边景区水上项目的挖掘、推介甚至服务都很不到位,许多游客却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日照万平口风景区几乎是来日照旅游游客的必去之地,但万平口海水浴场推出的水上项目只有水上自行车、摩托艇、快艇和空中飞伞这几项,这些零散的、个体经营流动性很强,项目价位随意性大,而且游客在青岛、威海和烟台海水浴场也能参与这些项目。所以游客来日照旅游,在亲自参与水上运动方面既无法获得人性化、多样化、差异化、细微化的服务,更谈不上激动、惊讶、感叹等情感方面的体验,这样的产品很难使游客深度体验到整个城市水上独特的城市文化氛围,反而使游客感叹日照的“水上运动之都”有名无实。
2.3 蓝色体育旅游品牌意识不深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滨体育旅游品牌数量少,品牌意识差。其原因主要包括:首先,许多体育旅游企业经营者在思想上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认为品牌遥不可及,不是小企业该考虑的事情,发展品牌的信心不足。其次,部分企业经营者虽然具有一定的品牌意识,产品的管理、创新、规模和服务水平已达到了品牌产品水平,但由于品牌经营知识缺乏、经验不足和宣传不到位,没有在市场上打响产品品牌。再次,相关职能部门在蓝色体育旅游开发和发展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品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滨体育旅游作为整体形象品牌推介出去,致使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最后,缺乏高层次的蓝色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品牌专业化经营和管理不到位。在体育旅游的发展和管理经营中,旅游企业和相关行政部门专业管理人员紧缺,高层次专业营销人才匮乏,直接影响了品牌产品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市场化、专业化经营。
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蓝色体育旅游带”的战略构想
滨海体育旅游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其重复性、体验性[4]。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带”在资源和文化方面具有地方特色,所以蓝色体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应考虑消费者的个性化情感需求、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等方面,以保护生态、科学利用为前提,围绕当地地脉、文脉和人脉,构建深具地方特色的以某一类项目为中心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体系,精心设计主题明确的旅游体验产品,使蓝色体育旅游产品和服务能引起消费者的遐想和共鸣。
3.1 青岛高端水上度假休闲区
滨海旅游业依托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景观资源,成为青岛市海洋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5]。近年来,青岛发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貌和独特的“山海”自然资源,推出了重视游客体验性和参与性的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海洋节等节庆品牌,充分体现出青岛扎根并发扬蓝色海洋文化的人文特色。而“帆船之都”这一城市文化品牌的打造,每年吸引着各国游客来体验“面朝大海,扬帆远航”的乐趣。
2008年奥帆赛的成功举办,使青岛蓝色体育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使青岛在蓝色体育旅游组织、接待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所以在项目设计上,要向高端、品牌方向发展,做足海上旅游的功课,加大帆船赛事、帆板、高尔夫等高端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营销力度,打造以奥运文化、帆船赛事和游艇等系列旅游为中心的高端水上度假休闲区。
3.2 烟台海岛旅游休闲区
烟台岛屿资源丰富,拥有230个海岛,是山东省海岛最多的城市,其中无居民海岛中可开发的旅游娱乐用岛33个。海岛旅游因其远离城市喧嚣,给人以回归自然、脱离城市、宁静神怡的感觉而成为当下的旅游热点。近年来,烟台市加大了对海岛旅游的开发力度。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按照国际标准打造长岛国际休闲度假岛,目前长岛正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未来游客在长岛不但能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体验“吃在渔家、住在渔家、乐在渔家”的“渔家乐”海岛民俗游活动,在望夫礁体验抓螃蟹的乐趣,还能在国家海洋公园体验帆船、海钓等水上运动项目。而养马岛赛马场、西游记宫等骑马、古式马拉车、射箭、射击这些独特的海岛人文资源的开发,也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展现出烟台海岛文化的独特魅力。
烟台在打造海岛旅游休闲区时,应抓住当前海岛旅游流行的大好时机,注重对海岛的生态保护式开发,结合各个海岛的资源特色,按照“一岛一品,各具特色”的原则,对各岛进行科学规划后再适度开发。如,对于离陆地较近的无人居住海岛,可开发以快艇、帆船、气垫船、皮划艇等便捷式交通工具为载体的海岛猎奇、海岛拾贝、冲浪帆板等蓝色体育旅游项目;而对于离陆地较远的无人居住海岛,则可开发以游艇、船舶、轮船、小型飞机等大型交通工具为载体的海岛探险等项目。
3.3 海船舶旅游体验区
威海围绕“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城市形象定位,凭借其“山在城中,城在海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这一良好城市优质条件打造“绿色人居”之城。威海市旅游自然资源与其他7市较为相似,但有着独特的船舶制造和渔具批发资源。威海是我国轮船的重要制造基地,2011年被授予“国家船舶出口基地”,全市共有造修船及配套企业130多家,船舶工业也成为威海市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威海还是我国最大的渔具制造业基地和渔具出口基地,威海渔具的产业优势已经蜚声海内外。
在山东省15个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中,威海拥有刘公岛、北海、小石岛、西霞口、荣成天鹅湖、荣成桑沟湾6处。所以,威海在打造船舶旅游体验区时,应抓住船舶、渔具制造企业多,海钓人气足的地域优势,以及“海、山、岛、泉、城”的资源优势,开发以船舶建造文化、海上垂钓系列为中心的高端休闲旅游项目,使游客能乘坐威海制造的船舶在“蓝色港湾”里悠然体验各种海钓的快乐。
3.4 潍坊民俗文化体验区
潍坊以独特的“风筝文化”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近年来,潍坊充分宣传其杨家埠年画、潍坊风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资源,并开展系列马术比赛、F3赛车比赛、马拉松比赛、卡丁车大赛等体育赛事提高城市知名度,建设国际“风筝之都”。
潍坊在设计以“风筝文化”为中心的民俗文化体验区时,应将风筝文化与滨海文化进行动静结合,加大国际风筝冲浪运动与体育赛事的举办力度,使游客在欣赏年画、剪纸、风筝文化、体验杨家埠“住农家屋,随农家俗,吃农家饭”民俗民风之余,更能在逍遥自在的“欢乐海”里探寻风筝滑翔、空中飞伞的惊险刺激,追求“海上芭蕾”——“风筝冲浪”带来的速度与激情。
3.5 日照水上康体娱乐区
日照“中国水上运动之都”城市品牌的打造,使日照的“水运效应”日益凸显,各种帆船、帆板、赛艇、皮划艇、急流回旋、摩托艇、滑水、龙舟项目的比赛不断。而日照“亚洲第一、世界领先”的国际水上运动训练基地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看比赛,并体验海上运动的快乐和刺激。
日照在水上运动方面应做足文章,突出“水上体育旅游”资源的参与性,“以赛事为核心,以专业运动和高端休闲运动为双翼”,在现有帆船、帆板、摩托艇等项目的基础上,推出冲浪、滑水、拖曳伞、赛艇以及沙滩排球、足球等多种娱乐性、运动性、参与性强的涉海体育旅游项目,组建水上体育旅游线路,打造以水上运动为主的水上康体娱乐区,使人们在尽享水上运动快乐的同时体味该市的水上旅游文化。
3.6 东营、滨州黄河口文化体验区
东营拥有当代中国唯一的黄河口经典文化。目前,东营市依托黄河口湿地这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大”的河口自然资源优势,发展黄河口文化旅游,把曾经“庄稼不长、树木难生”的盐碱滩涂建成了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游客在这里不但能欣赏到海河交汇的旷世奇景、沧海桑田的神话演绎,还可尽情享受当今世界上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温泉带来的独特湿地旅游文化魅力。滨州无棣拥有黄河三角洲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一世界罕见、国内独有的贝壳滩脊海岸,不仅是世界三大贝壳堤岛之一,更是我国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近年来,滨州市政府加大对贝壳堤岛的开发力度,仅一期项目投资就使综合服务区、休闲娱乐区及生态观光区三大功能区建设初具雏形。
东营和滨州地域相连,拥有相似的黄河口文化和湿地海洋资源,且各自的旅游市场不够强大,可以考虑抱团发展,借助“黄蓝”战略的特殊历史时机,突出黄河三角洲湿地旅游新、奇、旷、野的原生态风格,以黄河口文化为中心,寻找差异卖点,打造黄河口文化体验区。东营要充分挖掘黄河湿地资源,深度打造湿地戏水观鸟、贝海拾趣、滩涂捉蟹、体验盐场晒盐、湿地温泉等项目,使游客在尽观“沧海桑田”、倾听“百鸟争鸣”之余再体验“湿地温泉”这一天人合一的意境。滨州则要以体育体验、体育休闲为主,加大贝壳堤岛的开发力度,使游客在感受黄河变迁、海岸线变化、贝壳堤岛形成这些独特文化的同时,体验到沿海拾贝、垂钓鱼蟹、游船入海、海岛探险、骑马猎兔等体育旅游项目带来的滩涂旅游乐趣。
4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打造国际“蓝色体育旅游带”的路径选择
4.1 健全区域旅游协作机制,实现“蓝色体育旅游带”的一体化发展
在我国旅游经济已进入区域竞争的时代背景下,区域旅游的联动开发已在中华大地如火如荼的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要把“蓝色旅游”做大做强,实现“大旅游”的发展目标,就必须打破行政壁垒,树立整体观念,突破狭隘的地方主义,进行多边合作,实现整体吸引力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首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级政府能保证每年举行一至两次党政联席会议,或根据发展需要临时召开全体或部分成员会议,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联席会议制度》不断完善并真正贯彻执行。联席会议要真正意义上矫正追求地方最大利益的行为,协商解决蓝色体育旅游带发展中的问题,做到增进相互间在行动上的合作,改善地区之间利益关系,推动区域合作和发展进入实质性阶段,共享区域旅游发展的当前和长远收益。其次,各地应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资金、人才、技术、项目方面的互补。青岛市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排头兵,在蓝色体育旅游发展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应充分发挥青岛龙头城市核心扩散效应,实现资金、人才和技术方面的广泛流动,推进其他地区蓝色体育旅游的有序发展。最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政府要积极推进各地涉海旅游企业间的磋商,加快组建蓝色体育旅游协会,召开协作会议,签署合作契约,从长远出发,着眼全局,共享市场和资源,联合宣传推广,使“蓝色体育旅游带”的旅游产品得到差异化开发和互补交融。
4.2 加强蓝色体育旅游品牌体系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整体竞争力
旅游产品综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既包含了景观、设施等硬件,又包含了贯穿旅游活动始终的服务软件,这两个条件决定着旅游产品的品质,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结果[6]。品牌的建设、发展壮大和长盛不衰,需要相应的合理规划和专业管理。首先,为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优化市场顺序,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为蓝色体育旅游品牌的培育和成长创造良好条件,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可通过党政联席会议对蓝色体育旅游进行标准化建设,从产品景区建设、旅游景区信息咨询、道路和设施标志、应急和救助、游客权益保护,以及旅行社、宾馆服务、蓝色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甚至服务价格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统一的标准制定。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开展标准化建设不是抹杀特色,而是在相应指标达标的基础上发展特色,提高整体服务水准。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应在引进蓝色体育旅游营销管理、旅游规划和产品开发人才的基础上,对蓝色体育旅游项目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其技能、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其品牌经营意识。再次,旅游管理部门要在严格遵循旅游业各项服务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并实施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强化区域内蓝色体育旅游项目的质量意识,使经营者树立起旅游品牌的经营理念。在品牌保护的动态进程中注重提升品牌价值,科学运营品牌战略,强化对蓝色体育旅游品牌的创新经营和管理,打造各地不同类型的、高端市场和大众市场协调发展的知名蓝色体育旅游产品。
4.3 从“生态、科技”的角度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带”可持续发展
蓝色体育旅游符合我国当今倡导的“绿色、低碳”旅游发展方向,海滨体育旅游作为蓝色旅游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蓝色旅游经济区建设的成败[7]。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生态、科技”的角度出发。首先,要保护好海洋环境。生态平衡的维护和海洋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内有许多相似资源,在蓝色体育旅游开发之前要根据各地地域特色和文化特征通过协调机制对蓝色体育旅游项目进行区域内合理统筹分工,形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不同特色资源地域互补的滨海体育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实现区域内滨海生态体育旅游产品的差异化发展,避免不同地区资源相似地的同质开发和恶性竞争。其次,在蓝色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要重视对生态系统整体性的保育,在尽可能保持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自生、协调的基础上,将旅游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减至最小化。特别是对生态脆弱的湿地、海岛、滩涂,在开发之前,政府要严格限制开发强度,积极将生态旅游保护思想融入到海滨体育旅游开发实践中,并做好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地区的生态管理,保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业走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再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办公室要建立对滨海旅游的资源、环境及开发状况的科学评价机制,禁止建设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项目。同时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提高当地居民、旅游者和企业的海洋生态保护意识,引导正确的消费和经营理念,减少海水污染和生境破坏,保护生态环境。最后,要走科技兴海之路。蓝色体育旅游多是涉海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要加强对海洋高技术、新设备、专业人才的引进和推广,把“科技兴旅游”方针贯彻落实到实处,使游客在安全、愉悦的环境下尽享蓝色体育旅游的快乐。
4.4 建设强有力的营销体系,扩大市场知名度
随着我国各地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带”的营销尤为重要。首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管理办公室要整合“蓝色体育旅游带”的宣传效应,在官方网站“蓝色中国网”、各地市旅游政务网、各地旅游服务中心、车站机场等“窗口”媒体或地段为带内各城市蓝色体育旅游的宣传创造条件。其次,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管理办公室要着力增强舆论引导主动性,建立蓝色体育旅游传播大平台,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对资源文化互补和特色优势明显的“蓝色体育旅游带”进行市场宣传的同时,还要推介蓝色体育旅游的激情、快乐、休闲和享受生活的理念,使广大群众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产品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进而积极参与其中。最后,要通过组织大型旅游交易会、会展、节庆等活动,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体育旅游进行立体式促销,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蓝色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对外开放水平,将蓝色体育旅游品牌全面推向国内外市场。
5 结 语
“强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败于海洋”[8]。蓝色经济已成为众多沿海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因此,在保
持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区决策自主权相对完整的基础上,消除区域壁垒,实现区域合作,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蓝色体育旅游资源、文化特色和互补特征,将区域内各个城市蓝色体育旅游资源有机地连接起来,打造点、线、面、体结合,立体化、多层次、复合型的“蓝色体育旅游带”,不仅实现蓝色体育旅游的优势叠加效应,更要增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的整体吸引力与辐射力。
[1]郭先登.关于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水平思考[J].山东经济,2011,162(1):120-126.
[2]聂秀娟,贾 磊,张星杰.区域文化视野下休闲体育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5):27-29.
[3]刘建波.胶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4]云学容.四川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7):86-87.
[5]尹正德.青岛市蓝色经济发展现状分析[J].海洋经济,2013,3(6):52-56.
[6]王湖滨,胡卫伟.舟山市海洋旅游品牌战略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9):74-77.
[7]王瑞静.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海滨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2):18-21.
[8]付翠莲.关于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11):3-7.
Strategic Conception on Building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into An International“Blue Sports Tourism Belt”
WANG Ruijing
(Sports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Jinan,Jinan 250022,China)
Building the“Blue Sports Tourism Belt”in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is very necessary in realizing the new round of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coastal tourism.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y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rits and demerits,and provides the thoughts on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reateing the“Blue Sports Tourism Belt”in th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
Shandong Peninsula Blue Economic Zone;regional tourism;blue sport tourism belt
F127.52
A
2095-1647(2016)04-0036-09
2016-06-28
王瑞静,女,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滨海体育旅游,E-mail:spe_wangrj@ujn.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