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改革 全方位发力
2017-01-07
·本刊记者李静
创新改革 全方位发力
实现四川发展新突破,根本出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改革方案制定和改革部署落实的任务很重,要下更大力气把各项改革工作抓实抓细抓具体。
——王东明
“十二五”收官之年,四川再次站在了改革的前沿。
2015年12月15日上午,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关于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2015—2020年)》等7个专项改革方案。
时间向前推一个月,11月17日,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决定》。而此前的9月7日,四川被列入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在西部十二个省市区中是唯一的省级行政区域。这是对四川改革成果的高度肯定,也为四川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本次全国试验区的选择,重点为“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的区域,其中包括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已参与国家重大改革示范、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等6条“硬杠杠”。而四川能在西部十二省市区中脱颖而出,也证明了四川全面创新改革的能量。
2014年2月10日,省委十届四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这是四川联系全省实际出台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凝聚了四川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四川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开启。自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已经先后有44个专项改革方案审议通过,平均每个月有超过两个改革方案出台。
对身处内陆的四川而言,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2014年,四川率先出台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的方案,明确成都市部分区域将从四个方面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推进投资、金融、贸易便利化等领域的改革试点。
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提出规划建设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四川“闻风而动”,相关部门积极着手对接国家规划,强基础、搭平台、改机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此外,教育、卫生、医疗等民生领域一直是群众关注的焦点。翻开我省的改革“账单”,民生总是最耀眼的亮点。
2015年8月,省政府制定并出台《四川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主要工作安排》,提出要全面落实“基层首诊”,大力推进基层契约式服务,实现县(市、区)签约服务全覆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补助标准提高至40元。4个月过去了,四川亮出了医改成绩单:参保率超97% ,基本建立全民医保。
改革与开放并举,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全方位发力。“十二五”期间,尤其是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以来,农业农村、国资国企、简政放权等各个领域多向出击,四川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掀起新一轮改革的热潮,成为全面创新改革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责编:彭纳)
一张清晰的路线图
1 系成统效总和结经我验省改革
适时开展“回头看”,提炼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
弥补短板、查漏补缺,统筹谋划好2016年各项改革任务。
2 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体制机制
大力推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紧紧围绕推动我省转型升级、扩大开放、脱贫攻坚、民生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再谋划推出一批改革方案和举措。
在增强发展动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内外联动、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出实招破难题建机制。
3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大力推进全面创新改革,重点抓好军民深度融合改革、科研院所分类改革、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改革、创新成果收益分配改革和科技金融改革。
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加快构建目标责任、投入增长、财政扶贫资金管理、资产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督查考核等制度机制。
统筹好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改革的关系,两端同向发力,大力推动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型产业、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快发展。
继续深化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生态文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
4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创新实践
坚持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更多改革新鲜经验。
健全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支持基层大胆探索实践,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5 以“三严三实”的精神推进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落实
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各项改革任务的工作进度和期量要求,推动改革方案和措施落地见效。
各级领导干部要勇于担当担责,推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要注重在改革实践中考察识别干部,形成鼓励支持改革的鲜明用人导向。
制图/杨永
(摘自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