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京港京澳交流与合作

2017-01-07施荣怀

北京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战略

文 施荣怀

促进京港京澳交流与合作

文 施荣怀

北京市可充分利用港京会及京澳会这两个平台,围绕首都大力发展“高精尖”经济和产业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京港澳三地在各个领域的投资贸易合作,深化各个范畴的交流和合作,配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

近年来,北京与香港、澳门在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密切,在金融、现代服务业、创新科技、文化创意、跨境电商及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合作,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国家不断出台的一系列发展战略及其配套的政策措施,为京港澳三地深化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香港北京交流协进会(下称港京会)、京澳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会(下称京澳会)于2015年分别成立,由此,以港澳委员为主体,致力于京港、京澳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两个协会正式开始运行了。为进一步发挥港京会和京澳会在三地交流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促进京港澳在创新创业新型市场的深入合作

随着内地经济发展提速、创新创业的兴起,港京会和京澳会计划协助越来越多的香港科技人才、智慧资本进入内地寻求发展,加强京港澳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深入合作,为三地的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推动科技教育企业培训形成“双创生态”

据了解,内地多家高校已经开始探索科技与教育合力形成的“双创生态”,如:清华大学的学生创业支持平台,积聚了大量清华校友、企业家、清华产业体系的高管资源。他们有的走进教室讲课,有的成为学生的创业导师,不仅提高了创业教育的实操性,而且自然融入了清华育人的理念和价值观。

我希望借助港京会和京澳会的良好平台,组织优秀的港企、澳企以及港澳的高校,与北京方面进行交流和互动,将三地的企业、资源、创业教育等融合为一体,探索校内“第一课堂”与校企“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双创生态”,从空间、专业机构、资金等角度促进三地科技与教育创新形成合力。

我相信对我国高校教育与科技谋划合力而言,这种三地创新市场校企模式不仅有效补足资源短板,更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让教书育人与鼓舞科技创新紧密结合。

施荣怀委员作大会发言

鼓励京港澳青年联合创业

中关村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是我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可以借助港京会和京澳会的平台,加强京港澳青年创业者的沟通,使港澳青年人了解内地创业形式,增加创业创新激情,并利用中关村的科技示范优势,和港澳地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实现联合创业。

协助首都破解“大城市病”

破解交通拥堵、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是北京未来工作的重点。以建设多中心支撑、功能互补的城市群来破解核心城市“大城市病”,是目前一些世界级超大城市突破发展瓶颈的方法。香港作为国际金融、物流、贸易中心,人口密度高、城市高速运转,希望其先进而精密的城市化管理模式可以为北京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配合京津冀高科技企业“走出去”

一批北京企业已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率先布局,传递出创新驱动的市场活力。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科技创新链”正在形成,但要进一步释放市场动力,必须加快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让创新驱动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引擎”。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京港澳合作将有更大的空间和腹地,北京城区、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发展区等不同的功能定位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可以引导港澳投资人在北京的郊区进行投资,抢抓更多的发展商机。

未来,港京会和京澳会将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帮助高科技企业“走出去”,鼓励港澳投资人投资京津冀企业,并协助这些企业赴港投资与上市。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促进京港澳企业联合开展海外投资并购与开拓国际市场。

国家即将踏入“十三五”发展时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可以使港澳借力踏上新的发展征程。我期待,北京市可充分利用港京会及京澳会这两个平台,围绕首都大力发展“高精尖”经济和产业的方向,进一步加强京港澳三地在各个领域的投资贸易合作,深化各个范畴的交流和合作,配合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和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恒通资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责任编辑 崔晨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战略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输入受限下多无人机三维协同路径跟踪控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