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君新翻杨柳枝

2017-01-07

北京观察 2016年2期
关键词:董老宋美龄

文 李 乔

为君新翻杨柳枝

文 李 乔

读史贵在读出新意,所谓“新翻杨柳枝”也。史有宏观、中观、微观,微历史即微观史,亦为隐而幽微之史。闲读微历史,可窥大时代。

孔子像

五谷不分不一定愚蠢

“五谷不分”,谓分不清稻、黍、稷、麦、菽五种农作物,意指不懂农事。文革中打击知识分子,常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罪之,并强令下乡改造。

孔子真的五谷不分吗?我看未必。樊迟请学稼时,孔子说“吾不如老农”。只是不如老农,没说“吾不知稼穑”。史书又说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那时的“鄙事”多与农村、农事有关。因而,推断孔子能分清五谷应不成问题。荷丈人有点想当然吧。即便孔子真是五谷不分,也实在不算什么。孔子是大教育家、大学问家,是教授六艺的老师,社会分工不同嘛。到了分工细密的工业社会,工人和知识分子五谷不分,就更不能说是愚蠢了。我未成年即进工厂做工,当了八年工人阶级,成天吃五谷杂粮,但却五谷不分,不是很正常吗?能说愚蠢吗?五谷不分的工人群众太多了。但我们懂机器操作啊!反过来说,农民虽能辨菽麦、分五谷,但不懂机器操作,更不懂科学技术,能说农民愚蠢吗?不能的。这是社会分工所致。再说,即使是农民,南方的农民不懂种麦,北方的农民不懂种稻,都是很正常的。批你五谷不分就是愚蠢,暗含的前提是你吃了饭就必须会辨五谷,知农事。照此逻辑,农民坐了车,难道就必须会造车吗?爱迪生、比尔·盖茨、乔布斯完全可能五谷不分,这有什么稀奇。

宋太祖的秘密誓约

宋太祖曾立下秘密誓约:“藏于太庙,誓不诛大臣、言官,违者不详。”(《松隐文集》卷二六《进前十事札子》)故北宋的政争少有诛杀,较为文明。即使发生在北宋后期的三次大规模贬窜士大夫运动中,一般也不开杀戒。宋人称“古者士大夫多被诛夷,小亦鞭笞。太祖皇帝以来,始礼待士大夫,终始有恩矣。”(《黄氏日抄》卷八十《引放词状榜》)赵宋一代在强调皇帝大权独揽的同时,又兼顾对臣僚体貌宽柔,这在中华古史上绝无仅有。(王曾瑜《古今一理·正确评价宋朝的历史地位》,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毛词谓宋祖“稍逊风骚”,似乎文治不足,然“誓不诛大臣、言官”,则可见其相当文明。秦始皇焚书坑儒,刘邦撒尿于儒冠,汉武帝宫刑司马迁,元代九儒十丐,明太祖廷杖,清代文字狱,士大夫的日子实在不好过。中国皇帝粗野的多,野蛮的多,爱用暴力。因马上得天下,也信马上治天下。宋太祖能立下不诛大臣、言官的秘密誓约,殊为不易,尤其是不诛杀专事提意见的言官,更为可贵也。

“中华文化造极于宋世”(陈寅恪语),不为无由也。

宋美龄(1897-2003年)

宋美龄答希特勒密使问

宋美龄因身处重要地位,对抗战所做贡献较大。1988年,为缓和海峡两岸关系,邓颖超致信宋美龄,有言:“回首当年,国难方殷,夫人致力全民抗战,促成国内团结,争取国际援助,弘扬抗日民气,救助难童伤兵,厥功至伟……夫人谋国之忠,诚如令姊孙夫人所言,我极为钦佩!”这不是客套话,是真诚的肯定。事功之外,宋美龄的抗战言论少为人知,兹举二例。

其一,邓颖超所言“促成国内团结”,首先指宋美龄在西安事变中的表现。事变发生后,宋飞抵西安,蒋让宋美龄、宋子文与张杨、周恩来谈判,宋美龄明确表示赞成停止内战,并说:“我等皆为黄帝裔胄,断不应自相残杀,凡内政问题,都应在政治上求解决,不应动用武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宋美龄的态度和表现起了重要作用。

其二,抗战中,希特勒派密使劝蒋介石与日本媾和,蒋让宋美龄见密使,密使说,希望恢复到七七事变前的状况——实质是让中国成为日本的附庸国。宋美龄听后说,我不爱用外交辞令,要实话直说,请你回禀元首时不要修饰、美化我的话,然后铿然答曰:“敝国领袖蒋中正,我本人,敝国的全体政府官员,全体将军、军官、士兵,以及全国国民,万众一心,誓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一定要把侵略者全部赶出中国国土。现在、将来,都绝不和侵略者——日本强盗讲和。”密使问,你们靠什么打赢这场战争?宋美龄答道:“我们靠自己,靠全国上下精诚团结,同仇敌忾!”密使又问,你们不考虑共产党这个心腹之患吗?这时宋美龄睁大眼睛答道:“我们中国有一句奉行了几千年的成语——‘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说的是,两弟兄在家院里斗殴得很厉害,可是外面来了强盗,弟兄立刻停止斗殴,同心协力,去抵御强盗。今天,日本侵略者乃一江洋大盗,要亡吾人之国家,灭吾人之种族,我中华之全体国民,包括本党与中共,除了弘扬弟兄手足之情,同心同德,共御日寇之外,别无选择!”(张紫葛《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转引自《百年潮》2014年第9期)其基本精神就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到底。

宋美龄协助蒋介石打内战,被列为战犯之一。1948年12月25日新华社发布43名国民党战犯名单,宋列为第23号战犯。但她爱国抗战的表现,还是应该肯定。她终生反对台独,也值得肯定。对宋的评价要实事求是,抹黑、美化都不对。

太炎先生反袁逸事

鲁迅名文《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提到章太炎的反袁气节,因是杂文,未写细节。邓云乡《太炎先生五题》一文写了一条章太炎反袁气节的掌故。袁世凯派他的二皇子袁克文,亲自带了锦缎被褥,送到龙泉寺。太炎先生在房中听到外面有人声,而且在窗户缝中窥视,便撩起帘子一看,原来是袁抱存(克文字)送被褥。太炎先生想出妙法,跑到屋里,点燃一支香烟,把被褥一个一个地烧了许多洞,扔在院中对袁克文说:“拿走”。这位“太子”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去了。这条掌故实际是史料,可作为史学研究参考,若写章太炎传,或拍电影,更是不可多得的细节材料。

章太炎(1869-1936年)

董必武(1886-1975年)

董老披露的一件史实

中共一大因密探窥伺,乃由沪上迁至嘉兴。然代表并未尽至嘉兴。为安全计,决定代表分二途:撤离会议与撤往嘉兴。前者,未能参与大会之最后决议、选举及闭幕。毛泽东即为前者,亦即嘉兴红船之上,实无毛氏之身影也。此一重要史实,天下向无所闻,后由董必武之女董良著文披露之。见于中共党史学会所办《百年潮》杂志2012年第5期董良《听父亲董必武谈党的一大》一文。此为董良亲聆董老所言,乃最可靠之史料。文中写道:毛曾让董老主持写党史。“文革”中某日,良至董老办公室聊天。谈及一大,良写道:“父亲除了叙述有人闯进会场,称来找球,眼睛却四下扫着在座所有的人,这个人走后,当时与会人员决定迅速转换会场。他还说:会议一边安排组织如何继续开会,另一边安排人员撤离,有的人撤离会场,有的人撤离会议。撤离会议首先考虑到的是年轻人。父亲说:‘是我提议让主席走的,不继续参加会议了。’听到这儿,我非常震惊,不禁脱口惊呼:‘啊!?’父亲淡淡地笑着说:‘保存实力嘛。他年轻,不能让反动派一网打尽啊!’”让毛撤离会议,除毛年轻为保存实力计,还当因毛其时之地位尚非极重要。否则绝不可离会。张国焘、李达,皆未离会,且被选入中央局,可知此二人地位相当重要。毛中途离会,一大后期之作用自然无可称述。此为不争之事实也。然亦并不影响毛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的历史地位,更不影响其后来伟大作用之评定。惟可慨叹者:建党90年矣,此事方得披露。良又道:“父亲对当年的这个建议并不后悔。”若敌人捕获湖上代表,毛泽东们仍可领导革命,谅董老之不悔,盖缘于此念也。良又道,父亲“并没有把这件事看得重要,如果他认为重要,一定不会对我说”。无疑董老对。

苗体君《对毛泽东与中共“一大”几个历史问题的考略》一文记:陌生男子闯进一大会场后,马林说,散会,会议改期改地点后再开。“其他代表都不约而同地到《新青年》编辑部,议论会议下步该如何召开时,而只有毛泽东非常警觉地单独回到代表住处博文女校,看看那里有没有被侦探监视”,见到因病休息的周佛海,问:“这里没有发生问题吗?”周佛海才知道出了事。(《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第558页)此材料似可作为毛未参加南湖会议之旁证。依常理,毛若属继续开会者,也应至《新青年》编辑部参与会商,然却单独至博文女校。其行止正与董老所言毛已离会相合。

一个精短而伟大的提案

1938年,抗日将士正浴血奋战,国民党内却出现了一股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主张对日和平妥协的逆流。为反对这股逆流,南洋华侨领袖、时任国民参政员的陈嘉庚先生,从新加坡向正在重庆召开的国民参政会发去了一个“电报提案”,全文是:“议长秘书公鉴:东电悉,庚因事未能赴会,甚歉。兹有提案三宗,乞代征求参政员足数同意,并提请公决:一、日寇未退出我国土之前,凡公务员对任何人谈和平条件,概以汉奸国贼论;二、大中学校在抗战期间禁放暑假;三、长衣马褂限期废除,以振我民族雄武精神。陈嘉庚叩首。”这短短的100余字,实际包含了三个提案,即:不能谈和;学校抗战期间不能放假;废除长衣马褂。这是三个极精短的提案,而尤以第一个提案最著名。电报发至参政会后,秘书处将第一个提案缩简为“日寇未退出前,不得谈和平”,共11字;后又修改为“日寇未退出我国土前,不得言和”,共13字。

汪精卫时任参政会议长,开会时须朗读诸提案内容,当他高声念出这个提案时,面色顷刻苍白,神色尴尬不安。邹韬奋在所著《抗战以来》一书中评价此提案说,参政会“开幕之后,霹雳一声,陈嘉庚从新加坡来了一个‘电报提案’——‘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这寥寥11个字,却是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分毫,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一个提案”。提案很快获得参政会通过,一时人心大振,笼罩在重庆的那股对敌妥协的气氛顿时消失大半。

有人说,政协的提案,不应写得太短,也无法写得太短。我深不以为然。提案怎么就不能写短呢?写短了就不能说明问题吗?就不能起到作用吗?陈嘉庚写的三个短提案不就是镜鉴吗?特别是那个“几万字的提案所不及分毫”的11字伟大提案,更是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写提案,当长则长,当短则短。提倡写短提案。

作者系北京日报原编委、理论部主任,北京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 刘墨非

猜你喜欢

董老宋美龄
八旬老人为防治疟疾研究蚊子七十载
宋美龄戒烟
宋美龄的“美丽吃货经”
《董必武家书》
爱上宋美龄,没有罪
垂垂老矣 念念联之
爱上宋美龄,没有罪
董必武的几个廉政故事
在董必武身边的日子里
谈董老两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