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企出海规模日盛“梦与痛”并存

2017-01-06王世钰

中国对外贸易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国有企业

王世钰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实践,为中国企业国际化道路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016年11月23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45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3%,首次位列全球第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进入“黄金期”。而今年8月,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100大跨国公司榜单”显示,国有控股公司仍占据主导地位,在“100大”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达81家,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分别位列中国跨国公司榜单前三名。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企一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力军。不过随着民企的日益壮大,国企海外扩展步伐相比之下,略有放缓。

“大而不强”,国际化经营尚在摸索

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兼“一带一路”项目领导人施能自接受《中国对外贸易》杂志记者专访时表示,国有企业“走出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财力优势、能力优势和产业优势三方面。

“首先,‘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建设项目,投资周期长、投资金额大且投资回报慢,大部分民营企业无法拥有如此规模的投资资金,但国有企业通常财力雄厚,且融资能力强,融资渠道多,可以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一带一路的大型项目。其次,现阶段与民营企业相比,大型国有企业在企业规模、收入水平、技术水平、管理水平以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较强。率先走出国门的大多数也是国企,积累了一定经验。最后,‘一带一路项目中常见的能源设施建设、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等产业中,现阶段涉足的民企还较少,国企参与更多。”施能自表示。

根据德勤发布的《国企改革系列白皮书之借力“一带一路”,国企国际化迈进新时代》(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近20年来,以国企为主力,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公司数量迅速增加。然而,总体来说,目前国企够大而不够强,国际化经营还处于摸索学习阶段,跨国经营的经验和风险管控能力与国际一流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目前,43%的国企海外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到5%。同时,也有20%的国企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说明目前大部分中国国企的海外市场开发还处于早期阶段,增加海外收入还大有潜力可挖。

另外,在国企国际化的形式方面,中国国企中采用最多的国际化形式是海外并购项目,其次是海外承包工程建设以及设立海外分支机构来推广国内的业务和产品。另外,目前越来越多企业采取绿地投资的方式进行海外投资。据悉,较之纯工程承包建设项目,以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目标市场,可以使中国投资方保持垄断优势,并能够较大程度地把握风险。不过,绿地投资与并购相比,时间周期会比较长,对投资方的管理水平要求也更高。

国企国际化向“一带一路”倾斜

“一带一路”为国企“走出去”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白皮书》显示,近六成受访国企表示,近期的国际化策略会向“一带一路”倾斜,而在计划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国企中,大部分表示未来的总体海外投资规模会比前几年增加,预示着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领下,今后几年国企海外投资或将再掀起一波高潮。

施能自表示,“一带一路”战略将为国企“走出去”带来的新机遇主要包括投资和产能合作机遇、贸易机遇、金融合作机遇。

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产能合作方面,施能自表示,“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自然资源丰富,但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薄弱,对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巨大需求。比如蒙古,煤和铜铁磷矿等资源都非常丰富,但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到蒙古投资建工厂或矿山开发,基本涉及道路、水电、通讯等均需投资者自行解决,这提高了投资者的投资成本,妨碍了蒙古引进外资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近年来,中国国企在公路、高铁、口岸、港口、机场和输油、输气、输电等通道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国有企业可以借此机会与沿线国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在产业机遇方面,施能自认为,在共商共建的基础上,沿线国家和地区将设立更多自由贸易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各类产业园区,降低跨境贸易的各种壁垒和成本,跨境电子商务等新的商业业态将得到更大发展,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增强。农林牧渔业、环保产业等行业的也将出现更广阔的投资空间。煤炭、油气、金属矿产等传统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合作和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加工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将进一步铺开。由此可见,国有企业在跨国贸易和产业投资方面将大有可为。

“另外,在金融方面,国企也面临着机遇。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资金需求量巨大,金融行业的国企可以针对‘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需求和特点,创新跨境融资方式,获得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不论是外贸还是投资,都需要先进的金融服务体系作为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区域正在逐步建立灵活、有效的金融合作机制,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消除制度壁垒对市场的约束。国有金融机构可以因此加强与沿线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合作,与先进金融机构互相借鉴,推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施能自认为。

国企出海,提升市场反应敏捷度是关键

国企承载着执行国家战略的使命,施能自认为,国企国际化直接促进了中国对外经贸的发展。国企“走出去”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利用更丰富的资源及更广阔的市场。从长远看,还将对中国产业机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影响,同时也为对方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契机。

然而目前,国企“走出去”也存在着诸多制约。“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最大的劣势在于市场化不足,运营效率较低。民营企业通常运行机制灵活,对市场反映敏捷,决策速度快,且勇于创新。国企‘走出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到全球大市场中去竞争,用更加专业化的方式竞争,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提升各种内部能力,实现转型升级的过程。可以说,国企‘走出去的成功重在内部能力的提升。”施能自表示。

此外,德勤基础设施顾问服务组总监刘苗建议,国企在投资海外项目或开展国际化经营之前要做好全面的可行性研究和预测,关注长期的利润和资产回报率,坚持和总体战略的相关性,重视风险因素,做好尽职调查,敢于否定项目。

“‘一带一路项目所在的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机制千差万别,文化背景迥异、各种法律、税务和其他风险无处不在。企业所需做的不是回避风险、视而不见,也不是夸大风险、裹足不前,而是正确地动态地识别风险、主动管理风险,并规划好应对机制和措施。”刘苗表示。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国有企业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国有企业每5年至少审计1次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
1—7月国有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72170.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