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一例多境”教学,成就精彩政治课堂

2017-01-06蔡雪霞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探究性创设情境

蔡雪霞

近年来,随着新一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例多境”教学方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成为中学政治教学的引领方式。“一例多境”是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利用“一例”创设多个教学情境, 设置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思考题形成探究链, 引导学习者通过探究获得新知, 进而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学科素质的课堂教学方法。如何优化“一例多境”教学方式,让精心创设的“一例多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成就精彩的高中政治课堂呢?下面笔者就以《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的教学为例,谈一谈“一例多境”教学应具有的“四性”。

一、“一例多境”教学应具有简约性——形式简单,内涵丰富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简约,不是简单,而是形式简单,内涵丰富。具体表现就是在“一例多境”教学中,无论是在情境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在情境材料的呈现上都要删繁就简,使课堂更为简洁、深刻。

1.巧设“一例”与“多境”,贵在“精”。

“一例多境”中的“一例”可以介绍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话题。但是这一例不是随意创设、信手拈来的,它必须经得起层层推敲和挖掘,能围绕教学目标从不同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包容进去,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一例多境”中的“情境”则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生成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活动的重要平台。

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以《焦点访谈》栏目之《危险的稀土池》中的“稀土事件”为主线,精心创设三个与教学内容高度相关的情境。由于整堂课以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学生在情境的层层深入中,逐步了解了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在情境探究中逐步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2.巧现材料与问题,力求“简”。

要选好“一例”,创设好“情境”,还要考虑以何种方式呈现情境材料、如何设计问题。同样的情境素材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效果迥然不同。

3.巧用媒体与素材,把握“度”。

在多媒体普遍走进课堂的今天,情境内容常常借助多媒体来呈现。如果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对内容不加选择,学生整节课只顾看课件,就没有了自主思维和参与互动的时间,教学目标也难以达成。教师应根据情境创设的需要,精心选取课件素材,在使用时间和使用量上都要注意把握“度”。

二、“一例多境”教学应富有探究性——探究教学,课堂内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所谓课上得有趣,就是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来学习和思考。”教师应发挥“一例多境”教学方式的优势,不断增强教学的探究性,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为此,教师应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设计具有探究性的问题,这是启迪思维的“金钥匙”。

要使教学富有探究性,关键是情境问题的设计应具有探究性。教师应设计有梯度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本节课教学中,笔者围绕情境设计了五个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探究一:在“稀土事件”中,平南县政府的权力扮演了“天使”的角色还是“魔鬼”的角色?为什么?

探究二:为什么平南县政府会出现滥用权力的现象?由此,你认为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三:谁在这一事件中发挥了监督作用?你还能说出其他的监督形式吗?

探究四:通过该事件,你能从中体会到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吗?

探究五:“稀土事件”昭示着政府应该如何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作为一名公民,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与政府的关系?

以上五个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探究链。每个问题一抛出,就好似“一石”激起了课堂的“千层浪”,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大胆思考,在热烈讨论、踊跃发言之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得出相关结论。可见,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重要法宝。

2.引导学生课外探究,这是课堂探究的拓展和延伸。

课堂是探究教学的主阵地,而课外探究则是课堂探究的拓展和延伸。之所以要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原因有二:第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些探究活动课堂上完成不了;第二,一些资料要求学生从互联网或通过其他途径去搜集,一些感受要求学生课外亲自去体验。

本节课教学中的第五个探究活动就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关于当地政府在公开办事方面的具体做法来谈体会。同学们情绪高涨,每个小组都派代表展示课前调查的成果,有的小组展示的是集美区政府的做法,有的小组展示的是厦门市政府的做法。课堂上掌声、欢呼声汇成一片,是对同学们精彩发言的鼓励,也是对同学们劳动成果的肯定。实践证明,课外探究可以弥补课堂探究的不足,学生在获得亲身参与探究乐趣的同时,也学会了交流分享信息、创意和成果。

三、“一例多境”教学应体现完整性——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一例多境”教学的特点是:一例为主,贯穿始终,层层剖析,前后呼应。许多老师能围绕一个主题、一条线索设计“情境串”,但在具体教学中,往往忽视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原本可以精彩的政治课堂没有精彩起来。笔者认为,只要从以下两处细节着眼,细心琢磨,就能使“一例多境”教学首尾呼应,浑然天成。

1.巧妙设计课堂导入与课堂小结。

恰到好处的导入好比小说中的“引子”,能深深吸引读者,让人产生想看的欲望。教师应在情境导入前设计新颖、有趣的开场白,营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精心锤炼过渡性语言。

有了精彩的课堂导入和课堂小结,课堂教学应该是比较完整了。但是,如果教师不善于使用过渡性语言,教学环节之间、知识点之间就会出现脱节。教育家魏庚人先生指出:“由于教师言语的基本功决定了他的教学工作的成败,所以在教学方法中,言语占极其重要的地位。”课堂教学过渡语是教学语言中的一种,适时使用能使课堂教学流利顺畅。

四、“一例多境”教学应彰显人文性——以生为本,价值引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一例多境”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更应该加强人文性教学,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

1.贯彻生本理念,让“一例多境”教学绽放人性光芒。

(1)让课堂“动”起来,构建“人文课堂”。

首先,教师在教学时要充满激情,用激情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种,实现师生互动。笔者教学时十分投入,当讲到权力像天使一样被用来造福百姓时,禁不住高歌一曲《孔繁森》。学生被老师深情的演唱深深感染,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其次,教师要精心创设合适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现生生互动。实践证明,合作探究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文性张扬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互相学习,互相沟通,共同解决问题。

(2)让课堂“活”起来,落实“生本”理念。

教师不仅要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中捕捉智慧的火花,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笔者设计了一个探究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归纳出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然而,学生并没有按照教师的预设行事,而是把书本中关于“意义”的语句“读”了出来。如何检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这一知识点呢?笔者灵机一动,要求学生指出材料是如何体现“意义”的。这样一来,教学活动就由原来的要求归纳知识变成了要求演绎知识,学生的思维无形中得到了锻炼,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2.关注价值引领,让“一例多境”教学点燃道德智慧的火花。

爱因斯坦说:“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挖掘情境材料中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引导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笔者要求学生围绕情境材料说一说“稀土事件”,昭示着政府应该如何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作为一名公民,应该怎样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学生畅所欲言后,笔者高歌一曲《江山》。歌曲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我国政府与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增强了关注政府的社会责任感。听课老师纷纷评价这堂课是激情感、育心灵、立德行的好课。

猜你喜欢

探究性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浅谈探究性阅读教学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