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要从分析学习起点做起

2017-01-06王佳蕾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起点台阶算式

王佳蕾

在学校校本研训活动中,一位教师执教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一课。课后,教研组老师围坐在一起研讨,大家对这位教师例题的教学方式产生了一些争议。

教材呈现了“分草莓”的主题图,第一次是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正好摆了3盘。第二次是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了3盘,还剩1个。教材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表内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然后,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让学生理解余数以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中,教师对主题图进行了处理。没有出示“把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而是直接出示问题“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结果,没有发现学生能够列出“7÷2=3(盘)……1(个)”这样的算式。我仔细观察了学生的作业,发现学生并非都是空白,也有不少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图1)。显然,这些学生对最后的结果都是知道的。而生2和生3的算式我认为是在已知结果“摆3盘多1个”的基础上列得的算式。

课后的研讨中,大家有不同的观点。有的教师认同这样的教学过程,认为这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学生需要经历这样的思维“挣扎”;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6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这样的学习材料,给学生的学习搭了一个“台阶”,通过知识的迁移来降低学习的难度。两种观点似乎都有道理,一时也争论不下。

研讨结束后,笔者依然在思考这个话题。教研组老师在争论的时候,仅仅关注了教材,却把“学生”给忘记了。我们都知道,学生学习数学的认知起点不仅限于逻辑关系上的知识基础,而且还包含现实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即学生的现实起点。因此,在教学设计之前根据需要进行一些前测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我们可以把“有7个草莓,每2个摆一盘,可以摆几盘?”作为前测题,去统计有多少学生会用“7÷2=3(盘)……1(个)”这样的算式解答。如果学生在学习“有余数除法”一课之前已经有不少学生列出了上面的除法算式,我们就可以从“7个草莓,每2个分一盘”开始教学。这样的引入符合学生的现实起点,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而如果调查的结果,没有学生会用“7÷2=3(盘)……1(个)”这样的算式解答,教师就有必要在课堂学习中为学生搭一个“台阶”,让学生小步前进,避免在学习过程中手足无措。

能否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决定了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否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教学设计得过于简单,就失去了挑战性,学生“不跳就能摘到果子”,课堂教学是低效的;设计得过难,学生“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课堂教学同样是低效的。而难易程度的把握需要准确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搭台阶”,帮助学生一级级往上走,在学生有能力的时候“撤台阶”,让学生直面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有了对学生的思考,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贴近学生,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路径。

[责任编辑:陈国庆]

猜你喜欢

起点台阶算式
六月·起点
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
疯狂迷宫大作战
想一想,填一填,分一分,摆一摆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