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偏见的程度降到最低

2017-01-06王跃

师道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同情心范畴道德品质

王跃

去调查一下,问学生最不喜欢哪一种类型的老师,答案往往不是不会教书的老师,也不是长相不潇洒的老师,而是带有偏见的老师。问题是,偏见似乎是不可避免的。有些偏见是有意识的,比如接受了学生家长的恩惠、或者某个学生是领导的孩子,老师不免要对这个学生更多的“关注”或施以小灶。这个只要不是很明显、很公开,也不至于引起学生的反感。但如果“以权谋私”,比如给这位学生当个“干部”,或者在遵守班规校纪方面执行“双重标准”等,这些情况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了。这种偏见是很不应该的,表明教师的职业道德出了问题。

有一种偏见是无意识的,老师做了自己都还不知道,比如:

表扬过于集中。每一位老师都喜欢学习拔尖的学生,这些学生得到表扬的机会很多,而把这些表扬的行为放到一个较长的过程来观察,发现得到表扬的仅仅是少数学生,或者说20%的学生得到了80%的表扬,大多数的“工薪阶层”都没有得到表扬的机会,所以从公平的角度来看,这是很不公平的。

把成绩和品德划等号。只要打开我们的学生品德登记表,就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学生的品德分和成绩分呈显著的正相关。是不是真的成绩好的学生品德就好一些呢?我看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学习行为和道德品质是两码事,具有不同的内涵。有些学生的学习行为确实不怎么好,比如怕吃苦、好讲话、好做小动作等,这些行为并不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而有些行为和观念,如冷漠、说谎、持强凌弱,或者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等才属于道德品质范畴,我们并没有发现学习后进的学生就更加冷漠一些,也没有发现成绩好的学生就更富有同情心一些,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把成绩的高低和道德品质的好坏划等号。

克服偏见,我们既要提高师德水平,也要多思考自身的行为。偏见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降低偏见的程度。

猜你喜欢

同情心范畴道德品质
品质培养势在必行
机器人让人们更具同情心
小精怪阿良的同情心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好奇”的代价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范畴观与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等级结构
50岁女性最有同情心
乐于助人
陶艺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