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欲说岂还休

2017-01-06文并图

中国质量监管 2016年6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政府

■文并图/阿 留

欲说岂还休

■文并图/阿 留

当前,政府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年,政府在需求管理上的办法,比供给管理的办法多,也相对成熟。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有招没招、招多招少、招的成熟与否,说实在的,都不吃紧,关键是把一个问题整好就齐活儿了——解决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的问题。生产什么品种的东西,生产的东西什么质量,要让企业根据需求即市场的指挥棒转,提高生产即供给侧的效率和质量,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为我们观察、理解质量和质量监督工作,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高质量的产品与高销售率和高利润率是不能划等号的。如果完全相等,那事情倒也简单了。企业只要玩命把产品的质量做到最好,市场通过交换兑现其价值即可,产品质量做得越好,卖价越高,生产者赚得越多。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还真有点这意思,高质量等同高认可率,约等于高购买率和高消费率。

可是现如今,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并不是产品的质量越高,市场需求就越大。一个质量做得很好的自行车,市场需求可能不如做得不怎么样的汽车。普通马桶盖质量再好,当人们青睐智能马桶盖的时候,你能奈何?离开了计划经济和短缺经济后,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产品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企业生产的东西不是人们需要的,这样的东西质量越好,消耗的人力、物力等资源往往就越多,在不能实现交换的情况下,造成的浪费其实就越大。也就是说,在产品的供给与需求出现错位特别是结构性错位的情况下,无法实现交换的产品,质量越好,情况就越糟。

与此同时,如今的市场活动比计划经济时代复杂得多,所谓客户需求的细分和产品的定位、包括产品的价格策略,都说明把产品的质量做到最好,并不一定能让企业实现最大规模的交换、获得最大的利益。企业从客户需求和产品定位等市场信息中,确定相匹配的产品质量,形成自己的价格策略,才可能实现交换和赢利。由于这样的活动是众多企业在市场中的博弈,充满机会和风险,具有很大不确定性。这就是为什么搞市场经济,一般会认同政府应当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的理由。产品做成什么样的质量,是企业自主经营的重要内容,赢利是最重要的,并不一定是质量做到怎么样。政府习惯性地希望企业把产品的质量做到好或者最好,无论对错,都是对企业自主经营权的干预或剥夺,政府拿主意,赔了算谁的?

我们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所谓供给的质量是指供给与需要的匹配水平,并不是指单纯的生产和服务水平。有质量的供给是尽量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这既包括产品、服务供给的品种,也包括产品、服务供给的水平。由此可见,有需求、能够实现交换的产品,把质量做好、做到人们乐于购买才有意义。没有需求、难以实现交换的产品,把质量做得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产品生产出来是为了满足人们需求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满足了人们需求,要看产品是否能够实现交换。质量做成什么样,要服从、服务于市场的交换。换句话说,能够帮助产品实现交换的质量,就是好质量,才是好质量。除此之外,抽象、绝对的好质量、高质量是没有意义的,有时甚至是有害的。

在市场形势纷繁驳杂、瞬息万变的情况下,由于政府并不总能戡破每种产品、服务的质量做到什么程度更有利于实现交换,有利于企业赢利,因此,按照“能够帮助产品实现交换的质量就是好质量”的原则,政府如果不按实际销售额或泛泛地去说,实际上是很难界定什么是好质量的。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又何必为赋新词强说愁呢。

说不清的就不说吧,但要把说得清的整利索。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部门特别是质量监督部门应该如何发挥作用?一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于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既然能够帮助产品实现交换的质量就是好质量,那好与不好就市场见,由市场去评价。市场说得清的事儿,就让市场说了算。另一方面,政府特别是质量监督部门要勇于承担责任,切实把质量工作的底线看好,把质量安全的市场秩序维护好,把质量安全监管的担子实实在在地扛在肩上。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政府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