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原”字小考
2017-01-06陈正正
陈正正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白鹿原》“原”字小考
陈正正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有些报刊用字对“原”和“塬”有所误解,现考求字源,认为邍是表示“高而平”意义的本字,“原”字是假借用法,“塬”是后出本字。但是针对地名用字的相关原则,用“原”较为合适恰当。地名用字使用应该约定俗成,既要考虑汉字本身的理据,也要考虑汉字社会使用的普及程度。
原;塬;理据;约定俗成
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家喻户晓,但是作为地名“原”字曾经引起过争议。《华商报》2013年4月11日曾经报道过这样的新闻:一位姓郑的先生咨询地铁站口“龙首原”的“原”字是不是应该为“塬”字?西安地铁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最早在唐代时,此处就以“龙首原”称谓,这是历史留存下来的。而地铁站起名结合了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国际大都市的现代感,起名时考虑到这里公交车站名叫“龙首村”,而“塬”是十七世纪时对地形地貌的一种命名。为了与西安现代化都市含义相配,又体现历史古城的意义,经过公开征集市民意见及专家研讨后设定为“龙首原”。那么西安地铁站为何如此设定呢?“塬”与“原”本身又有什么意义和关系呢?现考究一下这几个字的来龙去脉,进而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规范使用该字。
从上述的说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邍才是表达“高而平”义项的本字,“原”字后来代替“邍”的用法。《说文·辵部》:“邍,高平曰邍,人所登。从辵、备、录,阙。”[1](p42)可见许慎对构件表示的理据并不确定。徐锴:“水所出为原,故即《尔雅》广平曰邍,今《周礼》有《邍师》,犹此邍字,《尔雅》则变为原也。人所登,故从辵。登而上,故从夊, 夊,止也。”小徐对“邍”字构形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会意字。汤可敬先生对“邍”字的构形进行了纠正,认为“邍”为形声字,从辵、从夂、从田,彖声[3](p262)。根据汉字造字的原理,原先形义统一的本字在进入使用过程中可能废弃不用。而使用可能因为笔画简单、书写变异的借字[5](p21)。所以后人约定俗成以“原”借用“邍”,逐渐地人们不知道本来已经造出了有形义统一的“邍”字了。
原借用作“高而平”的用法较早,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例证,如《诗·大雅·绵》:“周原膴膴,堇荼如饴。”郑玄笺:“广平曰原。”《尚书》中有“若火之燎于原”,《尔雅·释地》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即广大而平坦的地方为原,可见一广、二平是构成“原”的重要条件。白居易作“离离原上草”,李商隐也有“驱车登古原”。当代有毛泽东《沁园春·雪》词:“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注释为:“原指高原,即秦晋高原。”
而“原”本义是“水源”,如《左传·昭公九年》:“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后来为了明确本义,加了水字旁为“源”,这是后起本字。又引申为抽象的事物的根本、本原,如《荀子·非十二子》:“佚而不惰,劳而不僈,宗原应变,曲得其宜,如是然后圣人也。”又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起因,如《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论》:“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明李东阳《修建广平府庙学记》:“圣人之道原于人心之同。”又引申为时间上的原本、原初、起初,如《红楼梦》第八十五回:“他原该来的,只因无人看家,所以不来。”现代常用的原生态、原材料、原生动物即是此种用法。也有活用为动词推究、考究、研究,如《荀子·儒效》:“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辨白黑,岂不愚而知矣哉!”《汉书·刘向传》:“原其所以然者,谗邪并进也。”
二、塬的使用
“塬”字出现相当晚,甚至明代《字汇》、清代《康熙字典》都没有这个“塬”字。实际上这是高而平之“原”为了追求形义统一,而另外新造的后起本字,加“土”而成,多用作地名与地貌描述。如乾隆《(乾隆)西安府志》:“壬辰秋,关中旱培,跣足步祷南塬五女庙,往返七十里,甘霖立降。”《清史稿·地理志》:“东北:骆谷关,北口属盩厔,南口属洋,中贯厅境,有十八盘。有黄柏塬、厚轸子二汛。”这里的盩厔即是1964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通知、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当下的“周至县”。以上可见“塬”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陕西、甘肃等地域。《汉语大字典》解释“塬”字为“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的一种地貌,四周是流水冲成的沟,中间突起呈台状,边缘陡峭,顶上比较平坦。”又举例如陇东的董志塬、陕北的洛川塬、咸阳的二道塬等。这个解释合乎事实。《辞海》的解释是:“我国西北黄土地区经流水冲刷而形成的沟谷和岭冈。”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不符合西北地区的地貌实际。人们在造了“塬”字后,这个字并没有流行开来,而“原”字仍然被广泛使用,如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 “原”,仍然保留 “高而平”的古义。
无独有偶,古称为“韩原”的“韩城”也有被呼吁改为“韩塬”的声音。甚至有些不明就里的街名命名为“韩塬路”,名吃饭店挂“韩塬一绝”招牌,新闻单位设置“韩塬纪事”、“韩塬春秋”等栏目,把当地优秀人物称“韩塬骄子”等等,不一而足。其实这些也是不了解“原”字的用法以及“韩原”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导致的错误。“韩原”在《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记载有:“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左传·僖公十五年》: (前645),秦、晋‘战于韩原’。”故韩原是韩城的古称。著名的书法家、教育家于右任先生就曾为韩原题对联“关学源流,善为继述;韩原桃李,多受培栽。”于先生生长在关中,本人就是三原县人,三原本身也是由孟候原、丰原、白鹿原而得名。诸葛亮病死的五丈原也是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
三、结语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但是在记录当中,出现了复杂多变的关系。有本字本用,有本字借用,也有为了寻求形义统一而另造的后起本字。但是地名用字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字现象,李运富先生曾指出地名用字要考虑理据性、区别性、同一性、规范性、简易性、习惯性等原则。这几个原则要综合考虑,统筹兼顾[6](559)。可以得知,“原”更符合简易性、习惯性原则,而“邍”更符合理据性原则。地名用字应该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既要考虑汉字本身的理据性,更要考虑到历史文化中的约定习俗。地名用字设置应最大程度保留原貌,这也是传承历史文化的必然要求,可以展示我们的历史特色和独有的文化底蕴。以今律古,妄改地名既不规范,又不严肃,应当持更加审慎的态度。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4]高鸿渐. 中国字例[M].台北:三民书社,1976.
[5]李国英. 小篆形声字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6]李运富.试论地名标准化“语文标准”的原则问题[A].汉字汉语论稿[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邦显]
2016-05-27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重大科技工程“中华字库工程‘版刻楷体字书文字整理项目’”(0610-1041BJNF2328/11),本文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陈正正(1990- ),河南焦作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文字学和语言文字文献整理研究。
H121
A
1001-0238(2016)04-00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