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散思维的研究
2017-01-05孙洪维
孙洪维
摘 要:新课程改革要求高效课堂,教师要充分设计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多方面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使学生掌握课堂知识。本文主要论述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散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发散思维;自主学习;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C-0049-01
数学是一门抽象思维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既要打开思路积极探索,又要将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散思维,多方面拓展,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更强的求知欲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一、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中研究的意义
(一)发散思维是促进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理解的重要方法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教学方法转变还在初级阶段,课堂上仍是以教师反复讲、学生机械式学背为主,一些试点学校开始尝试新型教学方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自主学习探究,但往往收不到想要的效果。所以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散思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
(二)发散思维是检验学生对过程与方法掌握情况的有效途径
课堂45分钟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教师从学生的心理入手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发散式的角度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或自主学习,教师及时对类似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精神基石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积极探索发散思维,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尝试的过程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曾说过:“数学是一种别具匠心的艺术”,只有发散思维才会把枯燥无味的弧形曲线设计成唯美的赵州桥,会将单面双曲面勾勒出璀璨的广州电视塔。
二、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以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发散学生思维
数学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实际生活,教学中常用抛锚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的基础上,这类事件形象比喻成“抛锚”。教师创设情景后提出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而结论是通过教师所提供的线索,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获得,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还能发散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 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发散学生思维
数学课堂中主要强调对公式、定理、法则等知识的理解及运用,所以教师在给出定理之后,要激发学生对未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学完贝叶斯定理,教师及时提问:贝叶斯定理适合哪些抽样检验?与全概率公式具体应用区别在哪里?小组讨论之后给出答案,教师及时进行补充、总结、评价,实际上,在学生讨论讲述的过程中就是对思维的发散。
(三)以强调归纳猜想为主发散学生思维
案例 已知双曲线x2-y2=1及直线y=kx-1,求直线与双曲线有交点时k的取值范围 。
数学课堂中对于已知问题常常有多种方法解决,但能将已知问题推广到更多问题中,是发散数学思维一种常见形式,教师需及时点拨:等轴双曲线与直线的交点在双支或某一特殊点,可分组讨论或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
(1)什么情况下只有一个交点?()
(2)什么情况下有两个交点?()
(3)什么情况下两个交点在右支?()
(4)什么情况下两个交点在两支上?()
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学生主体性,学生互动讨论,整个过程一直处于动态思维教学中。
三、课堂中发散学生思维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教师点拨不宜离主题太远
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以教师为主,旨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对问题加以整合评价,进而达到对重点知识的充分理解,如果教师引导过难,会使学生思维出现“障碍”,无法回归课堂,所以要求教师课前充分备课,根据课堂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问点拨能事半功倍。
(二)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要有针对性
根据不同学生年龄阶段,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要求不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合提出创造性、逻辑性较强的问题发散思维,对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举一”学生能够“反二”“反一”即可,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其多思考多学习,将基础知识扎实掌握即可。
(三)教师发散学生思维要有激励性
教师的有效提问能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让学生带着各种问题来到课堂,发挥其类比、联想、创新等思维解决问题,并在自主探索学习过程逐一解决,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总之,发散思维能够增强学生的信心,无论基础较好还是基础较差的学生都能够通过发散思维主动去认知,而不是传统课堂教师讲授后学生似懂非懂的“知道了”,教师也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学生对问题的认知达到怎样的情感态度,把握课堂节奏,真正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率课堂。
参考文献:
[1]黄根发.中学数学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2009,(6).
[2]吴婷.用数学分析的思想方法进行中学数学研究 [J].现代阅读,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