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内蒙古草原智慧就业云平台建设综述
2017-01-05谢遵国
谢遵国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某些问题,从“互联网+”的独特视角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提出发展策略,同时,结合信息化和大数据发展理论,将内蒙古草原智慧就业云平台建设现状作为范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草原智慧就业云平台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2C-0004-03
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信息和手段全方位结合。政府应通过采用现代技术装备转变服务方式和方法,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2012年以来,内蒙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中心以人社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为指导,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实际情况,坚持走信息化发展之路,依托先进的通信技术,便利的网络通道,不断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内蒙古草原智慧就业云平台体系,实现了现场服务和网络服务、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服务状态与数据统计、服务内容与服务需求的“四联四通”。
一、 平台建设总体现状
(一)传统运作机制和守旧观念尚需改进
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工作模式,是对传统运作机制的摒弃。但是现行的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特别是在信息资源的建立过程中系统责任部门各自为政,导致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资源浪费。这些问题成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障碍。
(二)信息化水平与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与能力普遍偏低。英国就业服务中心的信息化程度远远高于我国,各类就业信息实现全国联网,任何一个公共服务场所都可查到本地和其他地区的求职、雇佣信息,并能实现网络匹配,每天新增1.8 万条岗位信息,日访问量近21万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没有畅通的公众网络信息发布渠道,公共就业服务还停留在“市场”这个固定场所,网络市场还不能发挥有效作用。可见我国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短缺
信息平台系统由专业的信息工程公司开发,长期依赖他们完成系统维护,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维护。问题在于信息工程公司的技术人员对人社部门的业务运行规律和特点了解不透彻,仅靠相关部门提交的业务需求编写程序,而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往往不了解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根据工作经验和业务流程提出设想和应实现的功能。
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大服务对象对现代化、信息化、科学化的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作为欠发达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但起点高,所以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要实现创新,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用云服务理念驱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创新,提高服务的科技含量,这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我国的信息化产业将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只有积极顺应新形势,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能,才能实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业务功能、服务对象全覆盖。因此,开展公共就业信息化建设更需要从思维、体制和理念上变革、丰富、发展公共服务方式和方法。
三、 内蒙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途径
内蒙古草原智慧就业云平台的建立经历了调研——立项——开发——使用——调整——融合等过程。其中,开发、使用、调整这三个过程一直在循环往复。这才形成了现在较为完善的“一厅”+“三网”+“一图”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
(一)“一厅”集六位于一体
2013年9月内蒙古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大厅正式投入使用。以“云服务、微应用、大数据”理念为指导的 “六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内蒙古大学生就业创业暨人才交流服务大厅。服务大厅的六大功能板块,分别是“两个超市”“两个平台”“两个终端”。“两个超市”是指内蒙古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现场求职超市和网上求职超市;“两个平台”是指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和远程面试服务平台;“两个终端”是指“人才E站”求职自助终端和智能手机求职客户端。通过这六大功能板块的关联与互动,创建了“六位一体”的公共服务平台。
1. 现场求职超市。
现场求职超市由引导台、二十六个信息化智能展位和一个高清大屏幕组成。信息化智能展位是一个集合多种功能的招聘平台,主要用于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与求职者的洽谈、对接和简历投递。展位配备有液晶电视机、计算机、桌面触摸屏、身份证读取器。用人单位可以通过展位上的液晶电视机公布招聘信息或者播放与企业文化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服务大厅的正中央配备了一块十五平方米的高清动态电子屏幕。可以分区域滚动播放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及相关政策。屏幕左下方显示的是接受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的叫号提示信息,右下方显示的是通过身份证归属地统计的已接受社会化人才管理服务的人数。
2. 网上求职超市。
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服务网是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建的综合性就业服务网站。网上求职超市是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的重要分支平台。在服务大厅设置了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网上求职超市,配备了九台一体机和九台身份证读取器,参会人员使用身份证实名登录就可以浏览网站,每人每天最多使用二十分钟。求职者可以向本场招聘单位投递简历,投递方法和智能化展位相同,用人单位可以现场看到简历,求职者可以收到简历投递成功的提示短信。
3.“人才E站”求职自助终端。
“人才E站”平台共有六台,设有八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招聘求职、通知公告、政策法规、办事指南、社保信息、职业技能、人事人才、劳动关系。政策法规和办事指南模块基本涵盖了内蒙古人社厅系统的业务。社保信息模块可以通过扫描身份证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保信息进行查询。职业技能、人事人才和劳动关系这几个模块,可进行各类考试、鉴定成绩、档案情况等查询。
4.智能手机求职自助终端。
服务大厅覆盖免费的无线WIFI网络,求职者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扫描内蒙古就业创业服务智能手机求职客户端的二维码,安装个人求职客户端。求职者实名登录手机客户端后需完善个人简历,选择应聘职位后投递简历。扫描二维码关注内蒙古人才的官方微信,随时随地获得招聘会信息,使求职双方体验 “云在网络、微在手机、服务在身边”。
5.远程面试服务平台。
远程面试服务平台安装了远程视频系统,求职者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心仪企业的HR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免去奔波的辛苦,省去等待的时间。
6.社会化人才服务平台。
服务大厅设置人才服务窗口,分别是政策咨询、流动党员窗口;创业培训、就业见习窗口;档案管理、转正定级窗口;户口管理、就业签章窗口;网络招聘窗口和现场招聘窗口。办理业务前需要通过门口的叫排号机刷二代身份证叫号,可以通过它选择需要的服务项目,大屏幕上的身份证归属地统计数字会同步变更。
(二)“三网”各具特点,强化针对性服务
“三网”即内蒙古人才网、内蒙古劳务网和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服务网。内蒙古人才网是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择业就业的服务平台,现已成为内蒙古最大的招聘求职网站。网站现拥有全区最大的人才储备库并建立了独立的现场招聘会数据库,逐步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大学生数据库、内蒙古自治区质监局企业数据库和内蒙古公安厅居民身份证数据库进行数据共享。内蒙古劳务网是内蒙古职业介绍信息服务平台,2014年12月上线运行后成为面向基层、覆盖全区、服务百姓的职介网站集群;内蒙古大学生就业服务网集信息发布、就业服务、实名制统计和政策咨询等功能于一体。
(三) “一图”网罗公共服务圈
“地图搜索找工作”是内蒙古大学生就业创业暨人才交流服务大厅创新服务的又一大亮点。“机构地图”显示的是自治区所有政府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所在位置和联系方式,这也是配合内蒙古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打造“十五分钟公共服务圈”的重要举措之一。“单位地图”显示的是本场招聘会的参展单位的招聘信息、地理位置和联系方式,方便求职人员就近择业、就业。这些功能设置以多平台、多渠道保证求职者享受到无微不至的求职服务。
四、 内蒙古草原智慧就业云平台建设取得的成就
(一)全区布局
随着人力资源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在内蒙古各地纷纷建立并落地生根,内蒙古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的规模扩展、功能延续和群体覆盖,平台体系将形成涵盖了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苏木乡镇(街道)和嘎查村(社区)的5级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模式,不仅使服务对象“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到无微不至的人力资源公共服务,而且能够掌握实时的就业统计信息,实现了实名实时动态管理以及与服务对象的互动和联动。
(二)已实现的目标
内蒙古草原智慧就业云服务品牌已形成。一是内蒙古开发了数据实时互通的全区招聘会“云平台”系统,为各级各类现场招聘活动提供信息化服务。二是运用“互联网+”推进网上服务。研发了全区现场招聘会云平台APP应用企业版、个人版。三是运用“互联网+”对接多边平台服务。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集成和优化作用,运用现场招聘会将政策咨询平台、就业服务云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招工求职微平台、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创业实训培训平台、技术引领平台、融资平台等11个平台有机对接,形成复合功能多边平台,为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提供创业就业服务。
五、 内蒙古草原智慧就业云平台的推广应用
(一)统一标准,建设规范应用平台
全区各人力资源市场应有统一、规范的业务流程,以适应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处理、传递和共享,业务通过科学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统一、规范。在网络建设上,要建立统一的应用平台,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在数据库建设上,要利于检索追加、利于更新创新;在软件开发上,着力应用开发,统一的软件能够顺利实现信息共享,同时可使各市场的业务得到统一规范。信息化建设直接面向公众服务,尤其要规范业务流程,简化工作环节,让服务对象享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利和实惠。
(二)注重培训,培养复合型业务人才
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要求全员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和信息应用技术。因此,要把人才队伍的建设作为推动信息化进程中的重中之重。利用在职培训,培养一批既熟悉业务又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培训一批复合型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人才。
(三)强化管理,建立综合协调机构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应该有一个层次高、权威性和专业性强的专门机构进行综合协调管理,使终端、网络、数据库既能产生规模效益,又能发挥对经济的整体推动作用。坚持法制的原则,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下转9页)
(上接5页)(四)创新结构,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受信息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化管理不再是办公自动化工具,而是管理理念的体现。随着人力资源市场发展,信息收集、市场的分析、预测和职业指导三类岗位将日益重要,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工作制度化、专业化,组成人员包括信息技术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各方面经济专家顾问,他们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指标和人力资源市场主要指标,对公共服务进行分析和预测,向社会发布报告,影响政府的就业政策,形成以网络数据中心为核心的区域整体,各级管理者主要通过信息网络对区域进行监测,随时掌握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发展的动态。
参考文献:
[1]张立立.我国公共服务外包政府监管问责机制构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郝磊.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济南市民热线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1.
[3]赵江东.我国政府公共服务外包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
[4]江晓曦.探析登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
[5]李洁.我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模式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