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皇帝“伙食费”看古代贪腐

2017-01-05

党建文汇·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道光帝伙食费内务府

皇帝这份“工作”风险高、工作量大且不说,光是后勤部门报花账这事就很难对付。比如,自己的伙食开销到底是多少,没几个皇帝搞得清。不同的皇帝对于这笔糊涂账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一直被蒙在鼓里,有的想办法震慑“蛀虫”,有的则假装糊涂。

根据留存下来的食堂账本,明朝万历皇帝的伙食开支是每月480两白银,折合人民币15万元左右,费用惊人。到了清代,皇帝的伙食标准飙升得无法想象,小皇帝溥仪每年要消费肉类一万斤、家禽3000只,伙食费达20万两白银。

宫廷鸡蛋30两银子一枚。清朝早朝时间从凌晨5点开始,有一天,乾隆帝亲切地问候一个大臣:“你天天上班这么早,在家吃早点了吗?”大臣答:“吃了。”乾隆帝又好奇地问:“早点吃什么呀?”大臣答:“俺家不富裕,随便吃几个鸡蛋。”乾隆帝惊讶得倒吸一口气:“天哪,10两银子一枚鸡蛋,我都不敢多吃,你还哭穷!”大臣立即明白是有人搞鬼,但也不好乱说,只好敷衍道:“外面卖的鸡蛋都是残次品,特便宜,质量好的鸡蛋我们哪里吃得起。”乾隆帝这才释怀。到光绪帝时期,宫廷的鸡蛋进价已变成30两银子一枚,其实市场上一枚鸡蛋才卖三四个铜板。光绪帝偏偏好这一口,因此每年要吃掉上万两白银的鸡蛋。可怜的光绪帝,终生都以为吃鸡蛋属于高档消费。

无可奈何的“汤面管理处”。道光帝上任前,曾在前门外一家小吃店吃过一碗汤面。这家的汤面做得实在是好,以至于道光帝念念不忘。登基后,有一天道光帝发现他吃饭开支过大,就明确指示伙食不要太讲究,多搞家常的,比如汤面之类的。第二天,后勤事务管理部门内务府递上一份报告,建议设立汤面管理处,选派得力干部挂帅;修建汤面厨房一所,增加事业编制若干;请求拨付筹办费60000两白银,此后每年需要15000两白银保证运行。道光帝一看差点儿晕过去:“这也太夸张了吧,前门外就有一家汤面馆,不能让太监去买吗?”过了几天,内务府的人报告说,前门外的那家馆子早就关张了。可怜的道光帝只好认了:“算了算了,我不吃汤面了!”

桌子一拍震慑“蛀虫”。有一次,咸丰帝书房的门坏了,后勤部门的意见是换个新的,咸丰帝说修理一下就行了。门修好了,报销单据上写着白银5000两。咸丰帝大为震怒,桌子一拍:“你们当我是傻子!”立即下令组成专案组,要求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讯问了好几圈,结果出来了:具体办事的干部是新来的,业务不太熟,加上第一次给皇上办事,心情非常紧张,错把50两填成了5000两。

揣着明白装糊涂。慈禧太后当政那些年,是大清历史上腐败分子过得最“舒服”的时期。这是因为慈禧自己就十分贪财,而纳贿收礼少不了帮手,鼓励报花账就成了她购买忠心的妙招,事情更一发不可收拾了。有一天,后勤部门出去采购了100个皮箱,每个皮箱报销60两银子。军机大臣阎敬铭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知道这里面猫儿腻不小,便悄悄告诉慈禧:“现在市场上的皮箱,每个不会超过6两银子,内务府明显是报花账、骗领导,不认真查处不得了。”慈禧听后连连摇头说:“你别听人嚼舌根子,哪能这么便宜。”阎敬铭以为领导不了解行情,说我们家前天刚买了一个,还是名牌呢,也就几两银子,而且集中采购的价格更低!慈禧这下不高兴了:“那好吧,给你半个月时间,你帮我买100个便宜箱子,办不到你负责。”第二天,阎敬铭兴冲冲地带着钱上街,不料所有箱包店都不开门。好不容易敲开了一家店,老板压低嗓音说:“昨天宫里来人了,通知箱包店一律停业整顿半个月,如有违反,以后就不能开店了。”阎敬铭心想我就不信正不压邪!他奋笔疾书一封信,派人送给天津道台,请他赶紧代购100个皮箱送来。半个月过去了,天津那边消息全无,就连送信的也不见了踪影。几年后他才知道,当时有人硬塞给送信的1000两银子,让他滚得越远越好,不然小命不保。气得阎敬铭破口大骂:“洪洞县里没好人!”

内务府的干部天生都是坏蛋吗?不是!他们都是经过层层把关选拔进来的,可是在清代,内务府却是最臭名昭著的部门,是腐败分子暖洋洋的温室,贪腐案件易发多发。同样一个人,怎么会由天使变成了野兽呢?原因很简单,内务府一直缺乏刚性的制约制度,加上在皇帝身边工作,各部门巴结还来不及,谁敢监督?历史和现实反复启示我们,“坏人”是坏的制度惯出来的,“好人”是好的制度制约、引导出来的。与其寄希望于发现“好人”,不如多花功夫在建立健全制度上。

(摘自《人民周刊》习骅/文)

猜你喜欢

道光帝伙食费内务府
了却君王身边事:大清内务府
道光帝皇长子奕纬死因辨析
满铁对清代东北内务府官庄的调查
伙食费
清季户部筹拨内务府经费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奕山、奕经与道光帝的辈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