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征组歌》的创作历程

2017-01-05

党建文汇·上 2016年9期
关键词:组歌格律长征

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曾参加过长征的肖华将军创作了12首格律严谨、节奏铿锵的长征诗篇。作曲家晨耕、生茂、唐轲、遇秋等人,选择其中10首谱成了组歌,把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巧妙结合,并将各地区的民间曲调与红军传统歌曲的曲调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汇成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大型史诗——《长征组歌》。50年过去了,《长征组歌》依然金声玉振,穿云裂石,滋养灵魂,化育新人。

1964年4月,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肖华患肝炎到杭州疗养。养病期间,肖华经常回忆起艰苦卓绝的长征生活和去世的战友。在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纪念这场伟大胜利呢?肖华擅长古体诗词,他充分运用了古典诗词的凝练含蓄的格律美和概括统一的形式美,创作出遵循一定格律,但又不囿于格律的新体例——“三七句、四八开”格式。共创作14首,每首诗由12行68字组成,韵脚统一。肖华摘取毛泽东《七律·长征》中的第一句,将组诗取名为《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并发表于《解放军报》。

1964年11月,肖华将诗稿交给时任战友文工团团长晨耕,提出要搞一台便于推广传唱的音乐晚会。1965年春节刚过,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政委廖汉生到文工团亲自作动员并组成了晨耕总负责,晨耕、生茂、唐轲、遇秋担任作曲,唐江担任指挥的主创班子。此间,徐向前、聂荣臻、杨成武、杨得志、杨勇、廖汉生等多次为创作人员深入讲解长征的意义和故事。廖汉生在回忆录中写道:“我多次给演员们讲述红二方面军长征的经历。长征无疑是极其光荣的、伟大的,但是这种光荣和伟大的长征则是被迫的,是在敌军重兵围剿下不得已不退出根据地,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这样,创作人员就将第一曲《告别》的原音乐基调的“出征的昂扬振奋”改为“战略转移的不想离开、不忍离开又不得不离开”。

初稿谱好后,创作组向肖华作了汇报。肖华邀请大家和自己住上一段日子。作曲家们一住十天,每天先听肖华讲述创作想法,既讲胜利又讲挫折,既讲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又讲长征途中遭遇的巨大困难和险恶环境。在深情讲述中,大家更加体会到了毛主席领导的英明,体会到了党中央北上抗日路线的正确。经过反复锤炼,花大心血,沉潜创作,最终完成了《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各有特色,旋律巧妙,经典不衰。如《四渡赤水出奇兵》,先是由马玉涛领唱,合唱用弱音映衬。领唱穿透力强,悲壮的声音唱出了红军在艰苦卓绝中的豪情,合唱则如山谷中的回响,体现出凝重严峻的气氛。紧接着军民鱼水一家人这一段,用欢快亲切的民歌音调写成,动感喜悦。接下来笔锋突转,马国光以男中音乐观而幽默的数唱,又打板又表演的活泼形式,用叙事性的数唱手法,自信而风趣地唱出了四渡赤水的过程,唱出了敌我在战争中所处的姿态,把一场革命历史上有气魄的战争巧妙全部地表现出来。

1965年,《长征组歌》在中央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之际,在北京民族宫礼堂隆重公演并引起巨大轰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长征组歌》给予了高度评价。1966年年初,周恩来亲点《长征组歌》剧组随他出访罗马尼亚和阿尔巴尼亚。每到一个城市演出,都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一位罗马尼亚音乐家在演出结束后感慨地说:“我无法想象这样的乐曲是怎么写出来的,真是太美了。”周恩来对《长征组歌》充满了感情,经常情不自禁地吟唱。1975年身患癌症的他,向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是想听听《长征组歌》。每次病痛难忍时,邓颖超就会为他播放这些歌曲,周总理眼里总是闪出湿漉漉的波光,神情中流露出静谧无言的喜悦和舒心惬意的遐想。《长征组歌》是当之无愧的壮丽革命史诗,也是一首宏伟的英雄赞歌。(宋哲/文)

猜你喜欢

组歌格律长征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新时代版《长征组歌》师生同台演绎
智珠二则
智珠
《长征组歌》背后的故事
悬剑
张经建《当代格律诗词创作》
诗词“申遗”,进退两难的选择
二则(1)
“有”与“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