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经典

2017-01-05

党建文汇·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上善若水大道理官吏

上善若水——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认为最高境界的善行跟水一样。水倾其所能滋养万物生长,而不为自己争任何利益,它甘愿放弃高贵显赫的位置,而屈居众人不愿待的卑下之处,所以它的品格与道十分接近。老子接着说:为人也要像水那样,身处为善的地方,心地善良得像深渊一般清明宽广,给予别人友善和仁义,说话诚实讲信用,为政要以德而治,做事要像水一样有至善的功能,无论方圆、曲直、清污,全部能包容,行动起来都能顺势适时,顺其自然。做到了这些,也就具备了水的品格,也就合乎大道了。

信赏必罚 赏罚得当——古人非常看重赏罚,认为赏罚是治国理政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舍此不能正确用人,整顿吏治;舍此也不能引导社会风气,管理百姓。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赏罚多有论述,其中有些可谓高屋建瓴。例如,唐太宗说:“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西汉魏相说:“赏罚所以劝善禁恶,政之本也。”晋代傅玄说:“治国有二柄,一曰赏,二曰罚。赏者,政之大德也;罚者,政之大威也。”上述话语,话不同而义同,都是强调赏罚重要性,称之为国家大事、为政之本、治国权柄等。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赏罚,治理国家就失去了抓手,推行政令就难以畅通,执政者发号施令就不会有人听。

非学无以广其才——诸葛亮告诫儿子说:“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其才。”要想增加才能,除了学习没有别的途径。不仅诸葛亮这么认为,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他们重视教育,把督促激励学习、创造学习条件和自己带头学习看作是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古人认为,读书学习不仅长知识,增才能,还能益品德。《礼记》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不知道”的“道”,在这里是个名词,是指天地人生的“大道理”,相当于现在说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学习肯定不会懂得这样的大道理。

治国先治吏——我国自先秦时起,就十分重视对官吏的严格要求,以致在各种法律中,都有管理官吏的专条,如《置吏律》《效律》等。到了汉代,管官的办法又比秦代进了一步。从晋朝开始,把管理官吏的行政法规正式列为国家法律的一部分,称为“违制律”。到了唐代,管理官吏的办法更是完备、严厉得多。《唐律》中的职制律有59条之多。唐以后的历代王朝,管官的办法大都实行唐代的制度并加以补充完善。中国封建制度延续两千多年,与管理官吏严格的制度息息有关。

猜你喜欢

上善若水大道理官吏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之三)
争吵时,收起你的大道理
聪明的官吏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
一钱斩吏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古代官吏如何严以修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