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四点,妙摹仙乐
2017-01-05李弗不
李弗不
无论是什么人读《琵琶行》,都会不约而同地交口盛赞其音乐描写的美妙、绝妙。那么,白居易是怎么描写音乐的呢?是如何描摹得如此美妙绝伦的呢?
大量用比 化虚为实
我们知道,音乐声是比较抽象的、虚化的,如何才能将这抽象的、虚化的音乐声变得形象、具体可感起来呢?最有效、最简便的办法,莫过于使用比喻了。恰当的比喻,往往可使抽象的、虚化的事物一下子形象、具体起来。
《琵琶行》的用比,委实高妙,诗中不仅用了明喻,还有借喻,八个比喻不仅十分恰当,而且令人叫绝。譬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亲切细柔;“四弦一声如裂帛”,使用明喻,写出了乐声的凄厉和戛然而止的响脆。而使用借喻的更多。使用借喻,只出现喻体,不出现本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写出了乐声的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写出了乐声的婉转优美;“幽咽泉流冰下难”,写出了乐声的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和“铁骑突出刀枪鸣”,则写出了乐声的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用来作比的,也都是一些声音,即拿其他常闻的声音来比喻乐声、来写乐声,这样不仅可以使乐声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变得亲切可感,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听者的想象,使人徜徉其中。这种手法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声写声”法。在平时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借鉴、模仿,以便写出好句子。
巧用叠词 拟声叮当
《琵琶行》写乐声的第二个手法就是巧用叠词和联绵词。譬如: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这些都是叠词;间关(叠韵联绵词)、幽咽(双声联绵词)……这些都是联绵词。这些词语的巧妙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乐声的悦耳动听感,使人听着听着,情不自禁地就会受到极大触动和感染,乐不自持,兴奋不已。
正面描摹 侧面烘托
《琵琶行》描写乐声的第三个手法就是正、侧面结合,正面描绘,侧面烘托。譬如,正面描摹的有: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正面描绘,生动、直接,乐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余音绕梁,沁人心脾。
侧面烘托的有: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
侧面烘托,写出了听众的反应,用听众的反应,来突出琵琶曲感人的绝妙艺术效果。正面描绘,侧面烘托,效果确实棒。
饱蘸感情 情乐交融
有人说,世间万物如散钱,唯情一线牵;有情,疏者亲,无情,亲者疏。此理亦适用于《琵琶行》。你想啊,一个女子,为何能把琵琶曲弹奏得如此感人呢?这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就是明证。琵琶女是带着感情来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这样,琵琶声还能不感人么?在作者听来,那简直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
我们知道,白居易本身就是个音乐家,音乐一入他耳,好坏一听便知。琵琶女的演奏,本已十分娴熟、高妙,再加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身世,一下就触动了白居易,使其不能自已了,“江州司马青衫湿”就是见证。因此,饱蘸感情去描摹音乐,又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