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连三大提琴曲《采茶谣》的民族色彩
2017-01-05李双
李 双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论王连三大提琴曲《采茶谣》的民族色彩
李 双
(福州大学 至诚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王连三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创作大提琴曲《采茶谣》。作品是我国第一首大提琴协奏作品。本文拟通过音乐本体、文学和美学三个角度分析作品《采茶谣》所蕴含的民族色彩,希望对广大学者探索西洋乐器民族化提供一定的帮助。
大提琴曲《采茶谣》;民族色彩;文学与美学
大提琴的音色浑厚而丰满,宽广的音域,在提琴族的乐器中属于下中音乐器,被称为“音乐贵妇”。大提琴大约在20世纪初传入中国,萧友梅在20世纪初创作了大提琴独奏曲《秋思》,在20世纪20年代初创作了《新霓裳羽衣舞》等广大学者做出了许多的努力。以下本文将从音乐本体、文学和美学三个角度分析作品《采茶谣》所蕴含的民族色彩。
一、作曲家及作品诞生背景
1.作曲家简介
王连三(1926~1986年),出生于福建省清流县,在14岁时就独自离家到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就读,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很重,王连山就依靠着“清贫奖学金”半工半读,开始了他的音乐学习之路。1941年考入福建省国立音专攻理论和作曲,后来在德籍大提琴教授曼哲克的指导下提早2年修完课程,成为大提琴主修班的优秀毕业生之一。
2.作品创作背景
这首大提琴曲 《采茶谣》作品创作于1952年,当时王连三先生受邀参加北京国际青年联欢节,同行参加演出的还有许多音乐家,他们都表演了本民族的音乐作品,当时没有合适的大提琴曲目,他只得演奏《匈牙利舞曲》。这件事促使王连三先生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他一心想着大提琴能不能也拥有属于我国本土的音乐作品,使演奏具有中国民族特色,从而使大提琴真正地融入中国,并且让我国优秀的大提琴作品流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1952年,王连三受到福建武夷山报道的启示,于是他决定心归家乡,而家乡的变化与发展使他欣喜万分,游上心头的愉悦感和自豪感给了他创作的冲动,于是创作下了这首具有福建地方文化特色的大提琴作品。此曲显示了著名茶乡福建武夷山的浓郁生活气息,演绎了清新优美的音乐感受,体现出了我国特色民族文化,成为我国大提琴艺术在民族化道路上的第一次成功尝试。
二、从音乐本体探作品《采茶谣》民族化色彩
1.“渐变式”的曲式结构
欧洲音乐强调对比性,西方人习惯以对比式的曲式结构如A-B-A的形式表现乐曲,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则强调渐变统一性,它偏注重于采用在统一的基础上呈现出不同的原则,经常运用渐变的方式体现出对比,讲究自然而柔和的过渡变化。《采茶谣》便体现出了这种特点,使得这首曲子显得连贯而流畅。全曲由引子、尾声和一短一长的两个间奏组成,连接部分贯穿于整部作品,全曲由散到慢速到中速,再逐渐加速到快速,最后回到散的状态,其结构体现出渐变式的原则,使得作品在渐变中发展并统一。其曲式分析结构图如下表所示:
分段引子AB间奏1C间奏2C尾声小结数1-45-2627-7273-7475-138139-168169-192193-216曲式结构散慢中快散
2.融入“客家山歌”旋律曲调
《采茶谣》的创作素材源于福建武夷山的客家山歌“茶山竹板歌”,在保持有原来当地民歌曲调演唱叙事性的基础上,以七言五句为一段,通过丰富的表现手法将各个演奏部分所要表达的画面和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唱腔属于基本曲调反复结构,以羽徵调式居多,旋律强调羽和商这两个音(分别为la和高音re),将其以长时值的放在突出的节拍位置;或将其作为乐句的落音放在结尾。作品《采茶谣》主要“加花”“展衍”和“扩展与紧缩”的创作手法扩展旋律曲调。
3.丰富的创作手法表现“客家风”
(1)“加花”手法的运用
“加花”是以原有的音乐材料的主旋律为骨干音,运用不同的音对其中的骨干音进行装饰,从而使乐曲更为丰富的曲调发展手法。《采茶谣》广泛运用到了“加花”的创作手法。在曲子的第13、15、16、17、19、23、78、86、94、102小节都有出现短倚音的奏法,丰富了作品内容,表现出一种活泼灵巧的感觉,描绘了一段自然清新又柔美的民歌旋律,在一番惬意的情绪下,用短倚音演绎出茶山人民质朴醇美的劳动特性,以及对茶山生活的追忆与怀念。
(2)“展衍”手法的运用
“展衍”这种技法可以使旋律得到丰富的变化和发展,展现了历代劳动人民的音乐创造才华,使得民歌在民间音乐特有的传承中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统一。在第26小节中, 运用十一连音仿佛王连三先生飞扬的思绪,随着乐曲的演绎飞回到自己的故乡,在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追忆过往。第68-71小节广泛使用具有动力性的三连音不规则节奏,是在主题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奏出一段欢快的旋律,五光十色的泛音实音,交相辉映,使人们仿佛看到茶山上正在劳动的青年男女们欢快的身影。第207-212小节则是采用颤音和回音的技法,音强由弱逐渐增强,逐渐激起听众的感情,在最后一个音结束后又接上连续而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表现饱满的精神,演奏出奔放激昂的情绪,也描绘了茶山人民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热烈场面。
(3)“扩展与紧缩”手法的运用
扩展与紧缩手法是扩大或缩小主导乐思的音程与音值,从而使音乐情绪显得更加热烈活泼的主题发展手法。其中,紧凑的节奏和音程的扩大被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不断增长,情绪渐强的气势,随着作曲家对音程做出的扩大、对节奏做出拉宽,以此掀起人们内心更大的波浪。大提琴作品《采茶谣》就是在变化中达到高潮,在C段和两个间奏中对主旋律进行弦扩展后紧缩,塑造了福建武夷茶山人民辛勤劳动的刻画,描绘出一幅热情洋溢充满欢声笑语的劳动画面。
三、情景交融的民族文学色彩
文学理论上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作品《采茶谣》中倾注了许多的感情,在其中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在创作中将对家乡茶山之景的描写、活泼愉快气氛的渲染以及作者想表达的情感都加入到作品中,整体的作者抒发情感,让听众在欣赏中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内涵。
引子部分:作品描绘了一幅晨光普照大地,清新翠绿鸟鸣声起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优雅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热爱与向往之情。作品A段以中速平稳的旋律,饱含王连三先生对茶山采茶往事的追忆,以及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深厚感情。曲子B段为第27-72小节,主要从远处描绘茶山人民采茶的情景,大片青翠欲滴的茶梯田上,采茶姑娘们正在茶道间游走,她们穿着花衣服,在绿色的茶田间穿行,展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渲染了一种悠闲自在,清新自然的生活情境,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生活的怀念。作品中间奏1为第73-74小节,使听众的脑海里浮现出采茶姑娘们休息打闹的场景,和谐自然,却又不失活泼,好像能够隐隐约约看见美丽的采茶姑娘在茶田间扑蝶玩耍,互相编扎秀发,营造了一种格外和谐的自然生活,充满作者的回忆,表达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第75-138小节为作品C段,这是本首曲子的高潮部分,它的速度快而显得活泼,给人们无限的联想空间,描绘茶山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采茶生活,表达了茶山人民热爱生活、集体劳动的欢乐气氛,勾勒出人们在前山采茶,欢畅谈笑,朝气蓬勃的画卷,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自己家乡那种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就如唐代杜甫《绝句》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那样,“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歌描绘的是一幅和谐自然的图景,渲染了舒适愉悦、宁静和谐的氛围,此诗与茶山人民的生活情境一样,都给笔者一种愉悦闲适的心境,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间奏2给听众呈现出一种闹腾的场面,采茶的人们打打闹闹,互相取乐,也不免有为闲聊时因意见不同而争吵的人们,还有旁侧看热闹的人,虽争辩但也不伤和气,表现出茶山人民质朴醇美的天性。
四、虚实相生的民族美学色彩
虚实境界不仅体现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也成为艺术作品本身内涵的表达,这就是艺术作品中的“虚实相生”。《老子.十四章》对宇宙本体“道”的描述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虚境是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而实境是在虚境下加工而来,这是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
在作品《采茶谣》中,引子以及A、B段部分:“实”是通过大提琴与钢琴的协奏,静静地将此画卷展开,描绘的是一幅安谧和谐的景象,“虚”则引发了笔者的想象思考,虽然是在描绘茶山景象,但更进一步是为了体现作者对茶山生活的追忆与向往。间奏1:“实”为描写茶山上正在劳动的青年男女们欢快俏皮的身影,“虚”处却是从侧面表现出社会的和谐安定。C段:作为本曲的高潮部分,大提琴多采用跳音和“加花”进行演绎,“实”处王先生将他幼时喜爱的家乡清流山歌的音调贯穿了整首乐曲,“虚”则由此表现出活泼欢快的采茶生活。间奏2与后C段的“实”在于描绘傍晚茶田间工作的年轻男女,“虚”则表现虽已接近尾声,但却是精神饱满的,人人辛勤劳作充满热情,给听者一种充满正能量的感觉。尾声部分:先是渐慢下来,然后进行许多小节的颤音与回音演奏,在“实”处描绘的是一天劳作收获满满的欢歌,“虚”处则赞美了家乡茶山人民的那种淳朴的品质。表现了作者对茶山人民的赞美之情,这首具有福建鲜明地方色彩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大提琴作品。
[1]李维.王连三大提琴曲《采茶谣》的风格故事[J].中央音乐学院,2015.
[2]林若喻.《钢琴音乐民族化之典范——中国钢琴作品<筝箫吟>》[J].黄河之声,2013,(09).
[3]赵嘉楠.中国大提琴乐曲创作与演奏的中西方对话[J].中国音乐,2013,(02).
[4]杜亚雄,秦德祥.中国乐理[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
[5]陈玥.大提琴独奏曲《江河水》的演奏技法分析[J].大舞台,2015.
[6]网址:http://baike.so.com/doc/403557-427361.html
[7]网址:http://baike.so.com/doc/1437878-1519886.html
[8]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责任编辑:舟舵]
2016-07-14
福建省教育厅课题项目《大提琴音乐民族化特征解读——以王连三、郭祖荣作品为例》(JAS150796)阶段性成果。
李双(1984-),女,福建泉州人,讲师。研究方向:钢琴、大提琴艺术及其教育。
J292
A
1671-5330(2016)06-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