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传播特点
2017-01-04罗一民
罗一民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逐渐增多,这就形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传播独特的特点。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网上舆论的传播特点进行探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舆论传播;特点
随着3G和4G网络覆盖越来越广、智能手机不断降价迅速,各类手机应用软件持续更新,利用移动终端上网的用户快速增长,目前使用手机联网的用户数量已远超使用台式机联网的用户数量。而移动终端上广受青睐的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应用既能让网民随时随处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动态,并能迅速将新闻信息通过手机编辑转发,于是便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移动互联网舆情。
移动互联网舆情指普通网民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微博微信等应用软件上发表见解,从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数以亿计的手机用户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巨大的舆论冲击力,更直接、更亲密的“强关系交流”很容易形成共鸣,产生强烈且稳定的舆论场。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特点
通过移动终端的信息传递相较传统的网络传播更加迅速,成本更低,信息交流也更加私密,极易在短时间内就形成热点讨论话题,并在短时间内造成社会舆情井喷式的迅速爆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舆论的形成和发展表现出如下特征:
(1)多功能、全平台:手机等移动上网终端集合了上网、通讯、拍照、摄像、定位导航等众多功能,从支持多种语言,到支持音视频、文字、图片,从支持4 G移动数据网络和无线局域网,到支持邮箱、微博和多人群聊,各类应用程序还有多种全新的功能拓展,极大丰富了移动终端的个性化和智能化,实现人际传播的全方位表达,在形式上极大丰富了网络舆论的内容。
(2)重私密、强关系:舆情主体间构成“强关系”网络,如由微信好友相约创建的微信好友群是明显的熟人信息交流,朋友圈和通过“面对面群聊”“雷达加朋友”等形式形成的联系则是典型的“半熟关系”,建立在双方同意基础上的微信“私人订制”则属于信任型的可控信息传播。这样连接的传播关系容易形成共同的观点和共识,具有转发率高、可信度高、到达率高等特点。这类建立在彼此相熟的同伴间的沟通模式可以极大降低信任成本,这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用户间拥有更强的黏性。而微信的“强关系人群”(如亲属、同学、师长、同事等)或有共同的生活区域,或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这就使得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具渗透性,传播更有深度。
(3)公众号、自媒体:微信等智能手机APP具有更强黏性、私密性、更丰富的沟通体验等新网络社交工具特点,而且还具备基于移动网络信息传播方式而日渐浮现的媒体属性。微信公众号(公众平台)具有“向订阅人群发送资讯”的功能,这种信息传播形式已经和传统媒体无本质差异,且更为便捷,针对性和互动性也更强。
(4)跨时空、泛在性:移动互联网最突出的特色是泛在化,包括时间泛在、空间泛在、主体泛在,即任一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自由上网,用户能够在移动中实现信息的同步和处理,不受设备和地理位置的局限。同时,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也加快了网民上网的速度,从而改进了网民的上网体验,使用户更青睐于随时随地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来满足自己对获取信息的需求。移动互联网时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更具明显的泛在性,即用户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实现任意信息的接收并联络任意其他用户。微信等手机APP应用依托于以智能手机为主的各类移动终端,每个人都能随身携带手机,随时随处发布新闻、传递信息,实现信息的同步共享,加快了信息交互和传播的速度。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还拥有“永不下线”的传播形态,使得移动互联网舆情传播效率极大提高,对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带来强烈冲击,更容易跨时空、大范围地产生、聚合、扩大舆情。
(5)病毒性传播。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永不下线,网络全球泛在,于是信息就象病毒一样广泛、迅速、无孔不入的传播。因为这样的信息的传递更多的是依靠社会关系,比如同学、同事、好友等,受众在更大程度上对接收的信息更容易相信。手机等移动终端转发信息的简单快捷,也让移动网络资讯的再传播具备了零延时J生。这使得热点事件舆情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各种新媒体快速发酵扩散,形成和病毒传播类似的信息传播新模式。
二、结语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舆论主导权从精英人士、官方、传统媒体进一步向草根人群、非官方、自媒体转变。更加开放和自由的移动互联网环境以及随时随地的网络接入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舆情监管部门很难实现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准确监管,负面信息和情绪的累积更易导致舆情危机,并转化发展为线下的群体事件。移动互联网时代,如何深刻地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实现新媒体的深度融合,怎样进一步把握移动互联网舆情发展规律,积极开创新的舆情处理方法和理念,建立科学高效、理性成熟的移动互联网舆情处理机制,将是各职能部门社会治理和舆情治理的一大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