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挂云帆济沧海:示范区(项目)创建助推公共图书馆发展∗

2017-01-04金武刚王丛珊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示范区总分

金武刚 李 明 王丛珊

直挂云帆济沧海:示范区(项目)创建助推公共图书馆发展∗

金武刚 李 明 王丛珊

93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由公共图书馆主导的21个示范项目的创建工作,极大促进了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一是推动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填补空白、提档升级;二是推动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活动化、联动化发展;三是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智能化、一体化发展;四是推动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五是推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普及化、纵深化发展;六是推动公共图书馆社会合作多样化、品质化发展;七是推动公共图书馆治理方式科学化、民主化发展。图1。表1。参考文献46。

图书馆事业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 公共图书馆

发轫于“十二五”时期初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全面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示范区创建由文化部、财政部于2011年年初联手启动,计划用6年时间,按2年一个创建周期,分3批创建90个左右示范区,建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先行先试、率先示范,以此带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了有效指引各地示范区创建,根据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分别设立了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与此同时,文化部、财政部计划同步部署180个左右示范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某一方面、某一构成要素上培育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力求重点突破,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实践示范和制度建设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示范区创建必不可少的内容,约占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三分之一[1]。相对而言,公共图书馆也是体系化、标准化、专业化建设较为完备的行业,因此也往往成为示范项目创建工作的首选[2]。

5年多来,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有条不紊,按计划全面推进。2011年确定了第一批31个示范区和47个示范项目的创建城市,于2013年验收通过;2013年确定了第二批32个示范区和57个示范项目的创建城市,于2016年验收通过;2015年确定了第三批30个示范区和54个示范项目的创建城市,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现在全国共有93个示范区和158个示范项目。其中,直接以公共图书馆为对象,或者由公共图书馆起主导作用的示范项目有21个,约占总数的13%(参见文后附表1)。

示范区以及由公共图书馆主导的示范项目遍布全国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县(见图1),直接促进了当地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全面、快速、创新发展,也为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先行试点、破解难题、提供示范。

图1 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创建城市分布示意图

1 推动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填补空白、提档升级

公共文化设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保障,是开展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等城乡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空间和重要平台。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应以完善的设施覆盖体系为基础。

示范区创建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示范区一般以地级市为创建单位,在创建标准中,明确要求市、县两级均建有达标的公共图书馆。其中,东部地区,须全部达到部颁二级以上标准;中部地区,须全部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西部地区,80%图书馆达到部颁三级以上标准。部颁标准,即文化部在全国开展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的标准,内容涉及馆舍建筑面积、财政拨款、新增馆藏量、现代技术装备等图书馆基本条件,以及免费开放、书刊外借、读者满意度等图书馆服务效益指标。

创建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创建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市、县图书馆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的改善。如秦皇岛市、长治市、遵义市、宝鸡市、银川市、喀什市等第一批示范区创建城市,存在市、县图书馆未设置或未达标现象,在创建工作周期内以较短时间完成了图书馆新建、改建或扩建任务。

此外,各地借助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纷纷提高图书馆技术装备水平,实现服务升级。厦门市利用第一批示范区创建机遇,全市90%的公共图书馆实现无线射频智能化管理,市图书馆运行了智能化图书自动分拣系统,市图书馆和少儿图书馆开发“掌上厦图”和“移动厦门少图”移动数字阅读系统,增强了公共文献资源社会共享和远程服务能力[3]。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的西安市,利用第三批示范项目创建机遇,初步建成公共图书馆集群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市、县图书馆之间的互联互通,不久的将来,将在全市搭建起市、区(县)、街道(乡镇)、村(社区)四级图书馆管理平台,实现通借通还、联网共享[4]。

2 推动公共图书馆阅读服务活动化、联动化发展

以阅读活动激活阅读服务,以区域联动撬动阵地服务,是公共图书馆提升服务效益的重要途径。示范区创建标准明确要求,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每年下基层服务次数不低于50次,经常化、体系化地开展阅读推广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设置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

示范区(项目)创建,为各地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创造了条件,涌现出不少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项目和活动。上海松江区“万部图书进农村”项目,为老年人定制阅读收听专用频道[5];信阳市平桥区为留守儿童上门免费送证,开展“零距离”亲子视频对话服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定期为留守儿童送图书、送培训、送演出[6];攀枝花市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致力于乡村图书室建设与服务[7];林芝在便民警务站设立了“图书漂流服务点”,在寺庙建起了“寺庙书屋”[8];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幸福家园·特阅服务”项目,为残疾人、青少年、老年人、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群体提供特色优质的公共图书阅览服务[9];等等。

示范区(项目)创建,也让阅读服务不断拓展、延伸,形成全区域联动局面。张家港市是苏州市辖县级市,2012年创立了《张家港市“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将阅读服务划分成阅读设施、阅读资源、阅读组织、阅读活动、阅读环境、阅读成效及保障条件等七大方面,并建立了“政府推动、全民主动、城乡互动、各方联动”的活动机制[10],将图书馆主导的阵地阅读服务蜕变为全城联动的全民阅读活动。2014年,苏州市在张家港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书香苏州”建设指标体系》,涵盖了阅读服务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涉及到阅读活动的发起、组织、推广、参与、考核、反馈的全过程[11]。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创新了阅读服务,实现了图书馆阅读活动的全民化、全城化、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服务智能化、一体化发展

将现代数字网络技术运用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各方面、乃至全过程,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示范区创建也一直强调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当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提高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水平。

秦汉时期的彩陶,由于厚葬之风盛行,陶器作为一种明器种类显得极其丰富。日常中生活中使用的各类题材都被制成陶制明器随葬,无论是锅碗瓢盆亦或房屋家居都是其中一部分。至西汉早期,釉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陶器翻开了新的篇章。单色釉与复色釉相继出现,早期单色釉主要以褐色和褐黄色为主,后期单色釉则多了翠绿和深绿色。而复色釉的作工比单色釉更为复杂,但是其装饰效果也特具艺术气息。彩釉的撞色与融合效果亦或在底釉上再施以描彩都是当时极为盛行的装饰方法。在同时期釉陶的基础上,往往不局限于平面,有时候在陶器上会采用立体浮雕和彩釉的结合,如在釉陶的肩、腹处捏塑动物或者云纹、植物纹和几何纹样等。

技术发展引领创新潮流。在各地示范区(项目)创建实践中,涌现出大量利用数字技术创新图书馆服务的典型案例。一是24小时自助图书馆等智能设备广泛应用。如北京朝阳区、福州市等地,添置了大量24小时自助图书馆ATM机,用于城市阅读服务;上海嘉定区、包头市等在图书馆一楼开辟独立区域,添置智能设备用于24小时开放服务;另外,还出现了一批像张家港市“图书馆驿站”、温州市“城市书房”等拥有实体空间、馆藏丰富、遍布城镇居民集中区域的新型24小时自助图书馆。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新媒介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开发图书馆手机APP、提供掌上阅读服务,利用微信推送图书馆服务信息,在示范区创建城市中,已经屡见不鲜。常州市[12]、绍兴市[13]利用有线数字电视媒体建立电视图书馆,提供数字阅读服务。三是与区域性公共数字文化综合平台融为一体,提供数字图书馆服务。嘉兴市将图书馆举办的文化活动、培训辅导搬上“文化有约”平台,让市民自主预约抢票[14]。上海嘉定区图书馆将专业数据库资源搬上“文化嘉定云”,成为“云中书房”,融入市民数字文化生活[15]。四是利用“互联网+”,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苏州图书馆创造的“网上预约、社区投递”服务项目,令人耳目一新——读者通过电脑或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访问图书馆的网上借阅平台,提出借阅请求;图书馆找到图书后,通过物流系统配送到读者指定的社区分馆或者社区服务点,同时短信通知读者;读者凭证刷卡取书,也可以随时通过网络查询借阅状态,还书时可到就近的社区分馆或者服务点自助还书。这种新颖的O2O(Online To Offline)服务方式,打破了图书馆服务时空限制,借助互联网将读者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加快了图书馆馆藏流通率,提高了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利用率[16]。

4 推动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即以标准化促均等化,标准化是手段,均等化是目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保障标准,主要指体现各级政府责任和义务的标准;二是业务和技术标准,主要指有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业务管理、服务规范、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标准;三是评价标准,主要指针对各级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项目、活动等的评价标准。

示范区(项目)创建,要求公共图书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健全公共图书馆运行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主要是第二、三类标准,规范公共图书馆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在各地示范区(项目)创建实践中,也出台了一批图书馆业务、技术及绩效评价方面的标准。重庆南岸区通过政府主导、社会主导、社企合办、居民自助等模式,分步建成了100个社区图书馆。为了规范管理、保证质量,制定并实施了《南岸区社区图书馆标准化建设管理办法》《南岸区社区图书馆标准化服务规范》《南岸区社区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办法》等20个制度标准[17]。宁波市制定出台了《乡镇(街道)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规范》(DB3302/T 1074-2016),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用来规范乡镇(街道)图书馆的地方性标准。该标准规范从资源保障、运营管理、服务提供、绩效评价等方面,对乡镇(街道)图书馆提出统一的建设规范和绩效评估尺度。特别是该标准规定“馆藏图书50%以上应是近5年内出版的”,颇具新意[18]。嘉兴市制定出台了《嘉兴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标准》,明确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的基本原则,界定了中心馆、总馆、分馆等各自功能,固化了设施建设指标、资源配置指标、服务效能指标和运行管理制度、人员经费保障制度,从而促进了总分馆建设的标准化,成为图书馆服务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效能、规范内部管理的有力保障[19]。

5 推动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普及化、纵深化发展

总分馆制是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城乡均衡、普遍均等的重要组织方式,自2006年列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后得到普遍重视。2011年启动的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推入全面普及的发展阶段[20]。在第一批示范区创建标准中,“市、县图书馆建立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总分馆制,实现通借通还”“市、县图书馆建立总分馆制等多种模式的服务体系”,就分别列为东部、中部地区创建城市的必创内容;在第三批示范区创建标准中,“市、县图书馆以总分馆等多种形式形成服务体系,实现通借通还”,也被列入西部地区创建城市的基本要求。

示范区(项目)创建中,各地涌现出一批方式各异、功能相似的多种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例如,以市少儿图书馆为中心馆,以中小学特别是偏远涉农区市县中小学图书馆为分馆构建“少儿阅读资源全域共享”的大连市少儿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21];以“总馆——直属分馆、区域分馆——街镇分馆——延伸服务点、村居图书室+文献资源共享联盟”为核心的浦东图书馆多元化总分馆服务体系[22];根据地形条件、交通实际,打破行政区划、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服务范围的三明市“分块式”总分馆模式[23];以直管型、托管型、联办型和加盟型等多种类型分馆并存的厦门市社会合作型总分馆建设模式[24];以市图书馆为中心、重在解决西部地区县级图书馆能力偏弱问题的宝鸡市“馆点线制”服务体系[25];与企业、学校紧密合作的克拉玛依市图书馆联建共享一体化服务体系模式[26];以“一体化建设、双重化管理、多元化服务”为特色的重庆大渡口区文图总分馆制[27];等等。

示范区(项目)创建,也激活了一批总分馆制建设老典型,向纵深化、精细化发展。创立于2005年的图书馆总分馆“苏州模式”,是由苏州图书馆与基层政府合作的职业创新,一定程度上绕开了体制障碍,彰显了方便市民、经济高效的优越性,但缺乏制度保障,因而进入了发展瓶颈。示范区创建带来机遇,由政府设计并颁布符合苏州实际的科学布局、方便快捷、经济高效的总分馆制度,从而实现职业行为的“苏州模式”转变为政府主导、制度保障、符合规律的“新苏州模式”[28,29]。与“苏州模式”齐名的“嘉兴模式”,利用第一批示范项目创建机遇,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级投入、集中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创新”的“中心馆-总分馆”“图书馆联盟”“社会资源整合”三重服务体系[30];利用第二批示范区创建机遇,成功打造图书馆乡镇分馆升级版,由过去阅读保障型设施转型为环境舒适、功能丰富、服务优质的现代公共交流空间[31];统筹农家书屋融合发展,依托图书馆资源与技术优势,建立农家书屋书目数据库,实现和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库前台统一检索查询、通借通还,采用移动客户端APP实现农家书屋日常管理[32];研究制定、并由政府出台了国内第一个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的专门标准《嘉兴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标准》。

6 推动公共图书馆社会合作多样化、品质化发展

公共图书馆除了获得政府支持之外,也愿意与一切力量合作。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发布的行业共识——《图书馆服务宣言》,就明确表示图书馆“与一切关心图书馆事业的组织和个人真诚合作”,欢迎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图书馆建设。“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也一直指引着公共图书馆社会化发展方向。

示范区(项目)创建也很重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在第二批示范区创建中期督查时,被列入重点督查项目,在实地验收时,作为重要指标计入总分。在第三批示范区创建标准中,“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水平”直接列入重点内容予以贯彻落实。

示范区(项目)创建过程中,公共图书馆社会合作方式多样、亮点频呈。一是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融合发展,共同解决农村基层公共阅读问题,在示范区创建城市中比比皆是。二是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如襄阳市7个县(市)区图书馆与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建立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33],南京市江宁区公共图书馆系统与辖区内15所高校图书馆建立联合体[34],实现馆藏图书资源共享及通借通还服务。三是跨界合作,实现双赢。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与民营专业机构合作,为社区提供专业化的亲子阅读服务[35];洛阳市栾川县图书馆先后在6家酒店、4家银行营业大厅和县消防大队、武警中队、聋哑学校等特殊单位中设立图书专柜并负责每月更新,每册书刊平均借阅次数都在5次以上[36],提高了服务效益。

在诸多社会合作中,目前效果突出、影响深远的,当数以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立的新型公共阅读空间,如无锡江阴的“三味书咖”[37]、温州的“城市书房”[38]、扬州的“24小时城市书房”[39]、佛山的“智能图书馆”[40]、铜陵的“城市阅读点”[41]等。这种社会合作现象目前在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成规模地涌现,令人关注。这些公共阅读空间通常建在城市最繁荣、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环境优美、资源丰富、品质高端,是功能基本完善的小型图书馆;一般由当地公共图书馆提供图书资源以及业务培训指导,由社会力量提供设施场地以及日常服务维护,并纳入城市总分馆服务体系,保证了可持续发展。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认为,这些公共阅读空间建设“适应了小康社会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优雅阅读环境的愿望,以优越的环境、现代化的服务、方便的利用条件显著提升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效益,引领了我国城市公共阅读空间的发展方向”①2016年10月29日,在2016中国图书馆年会卫星会议“图书馆服务体系新模式”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李国新教授做了题为《打通公共阅读“最后一公里”的新突破》的主旨报告,这是其对城市书房等新型公共阅读空间的评价(参见:http://www.wzlib.cn/zxdt/201610/t20161030_205500.htm)。。

7 推动公共图书馆治理方式科学化、民主化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文化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2015年1月,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同样把事业单位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列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推动公共图书馆组建理事会,实施法人治理结构,目的在于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管理,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实现图书馆管理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示范区(项目)创建及时响应中央政策,在第二批示范区创建中期督查时,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法人治理结构被列入重点督查项目。在第三批示范区创建标准中,“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推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组建理事会”直接列入重点内容予以考量。

在示范区(项目)创建过程中,由于制度完善、人才济济,不少图书馆被当地列入首批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如北京东城区第一和第二图书馆、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嘉定区图书馆、浙江温州市图书馆、广东深圳福田区图书馆、江西新余市图书馆、海南保亭县图书馆、山西朔州市图书馆、内蒙古包头市图书馆等。其中,温州市图书馆、深圳福田区图书馆和朔州市图书馆,还被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十大试点单位[42]。

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在法人治理结构试点中探索出不少创新做法,值得关注和借鉴。深圳福田区图书馆组建的理事会,是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议事、决策和监督机构,负责确定全区公共图书馆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逐渐形成了“理事会+总分馆”的治理和运营模式[43,44]。温州市图书馆在理事会组建中,设有1名特别理事,由市文化局的普通干事担任,作为出资方(政府)代表,特别理事除了拥有普通理事的一般性权利以外,在特殊情况下,还可根据章程赋予的权限行使一票否决权。这种制度设计确保了图书馆在提高运行效率的同时,始终处于党和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从而确保了图书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公益性目标的实现[45]。浦东图书馆法人治理在制度设计上敢于创新,理事会被定位为决策机构,同时引入“负面清单”制度,限制相关利益方权力的使用[46]。

肇始于“十二五”时期的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为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图书馆人紧紧抓住机会,创造出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图书馆服务典范,全面推动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是阶段性的,但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长期的。公共图书馆作为提供公共阅读服务的主力,服务专业性强但领域相对狭小,很少有机会单独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因此,图书馆人仍然需要共同努力,紧紧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继续推进图书馆事业建设迈向新高度。

附表1 由公共图书馆主导的示范项目一览

1 金武刚.示范区创建与公共图书馆进展[J].图书馆,2014(1).

2 王珊珊.示范项目创建与公共图书馆发展[J].图书馆,2014(1).

3 文化惠民厦门三维布阵公共文化服务体系[EB/OL].[2016-10-10].http://xm.wenming. cn/csmp/201311/t20131112_1574035.htm.

4 公共图书馆信息化服务建设的西安之路[EB/OL].[2016-10-10].http://shx.wenming. cn/yaowen/201608/t20160824_3615785.shtml.

5 “万千百”2013年度工作计划安排[EB/OL].[2016-10-10].http://sjwg.songjiang.gov.cn/web/ArtDetail.aspx?id=6853.

6 胡娟娟.抓住示范项目创建机遇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关爱留守儿童:信阳市平桥区农村公共图书馆一体化建设”项目进展情况[J].大观,2015(6).

7 四川攀枝花市:大地书香新农村家园工程[EB/OL].[2016-10-10].http://www.ndcnc. gov.cn/shifanqu/xiangmu/201303/t20130326_ 605765.htm.

8 西藏林芝:构建具有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服务体系[EB/OL].[2016-10-10].http://www.mzb.com.cn/html/Home/report/421237-1.htm.

9 阿玉孜曼.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为弱势群体阅读服务的实践和探索——以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图书馆为例[J].西域图书馆论坛,2015(3).

10 杨芳,李国新.《张家港市“书香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试行)》解析[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3-14.

11 《“书香苏州”建设指标体系》发布[EB/OL].[2016-10-10].http://www.suzhou.gov.cn/zt/2014reader/2014reader_toutiaolist/201405/t20140513_384779.shtml.

12 丁辰,等.怎样建设电视图书馆?常州图书馆向全国介绍经验[N].常州日报.2014-10-23(A2).

13 夏飞凤.“电视图书馆绍兴模式”探析[J].图书馆杂志,2016(5).

14 金琴龙.“文化有约”: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平台[N].中国文化报,2015-12-23(07).

15 崔涟漪,狄明珠.我们的幸福指数提高了[N].中国文化报,2016-09-13(03).

16 幸娅.苏州图书馆网上借阅社区投递服务探析[J].新世纪图书馆,2015(11):25-27.

17 王祝康,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重庆市南岸区社区图书馆标准化服务创建纪实[J].图书馆界,2016(4).

18 林旻,王盈.乡镇(街道)图书馆怎么建?宁波发布全国首个规范[EB/OL].[2016-10-10].http://news.cnnb.com.cn/system/2016/09/21/008551717.shtml.

19 关于印发《嘉兴市公共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服务体系标准》的通知(嘉文[2015]43号)[EB/OL].[2016-10-10].http://www. jiaxing.gov.cn/swhj/zcwj_6120/gfxwj_6121/201506/t20150604_497844.html.

20 金武刚,李国新.中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起源、现状与未来趋势[J].图书馆杂志,2014(5).

21 曲岩红.大连市少儿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4(2).

22 王立元,张晓楠.浦东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不断完善[N].中国文化报,2015-08-05(04).

23 刘莉婷.“文化福利”成就百姓幸福感[N].三明日报,2014-10-16(A01).

24 福建省厦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概况[EB/OL].[2016-10-10].http://www. ndcnc.gov.cn/shifanqu/mingdan/201303/t201 30326_605809.htm.

25 熊伟,等.西部地区公共图书馆“馆点线制”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以宝鸡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为例[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4).

26 李军.“联建共享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与推广[J].图书馆建设,2012(10).

27 大渡口区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让群众在家门口得实惠[EB/OL].[2016-10-10].http://www.cqwhw.gov.cn/Html/1/whzx/qxgz/ddkqe/2013-07-04/11843.html.

28 邱冠华.苏州总分馆制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成效[J].图书馆,2014(2).

29 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

30 章明丽,等.嘉兴市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管理体制、协同机制、城乡统筹机制研究[R]//打破“篱笆墙”的图书馆.嘉兴市图书馆,2013:2-54.

31 打造图书馆乡镇分馆升级版[M]//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7-43.

32 统筹农家书屋发展的嘉兴探索[M]//嘉兴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嘉兴市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案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31-36.

33 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开启我市公共图书服务新模式[EB/OL].[2016-10-10].http://wlx.xf.cn/publish/cbnews/201603/17/cb10400 _1.shtml.

34 郭香.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下区域图书馆联盟建设研究——以江宁图书馆与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实践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2).

35 苗美娟.政府购买图书馆公共服务的实践探析[J].图书馆论坛,2016(7).

36 洛阳市栾川县图书馆实施流动书屋工程纪实[EB/OL].[2016-10-10].http://www. hawh.cn/zfxxgk/2014-11/20/content_207103. htm.

37 宫昌俊.图书馆+:开启全民阅读PPP新模式[J].图书馆杂志,2015(11).

38 胡海荣.城市图书馆服务体系新模式——温州“城市书房”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杂志,2016(5).

39 张珊珊.夜扬州阅读不打烊[N].人民日报,2016-08-01(08).

40 黄百川.构建市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新路径——佛山市智能图书馆建设的实践与展望[J].图书馆杂志,2014(10).

41 林春生,方文婷.铜陵率先建设全民阅读示范点[N].安徽日报,2015-11-18(06).

42 文化部公布国家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单位[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1).

43 肖容梅.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理事会制度创新——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理事会制度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5(2).

44 王学思.领先的不仅仅是“速度”[N].中国文化报,2015-08-12(07).

45 胡海荣.温州市图书馆理事会运行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5(2).

46 江水.上海浦东图书馆首届理事会成立[N].新华书目报,2015-04-03(A10).

(金武刚 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李 明 王丛珊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信息管理系2016级硕士研究生)

Leveraging Resources to Develop:the Creation of Demonstration Areas(Programs)Enabling the Improv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Jin Wugang Li Ming Wang Congshan

The creation of 93 Demonstration Areas of 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ystem and 21 Demonstration Programs which are led by public libraries gives a big boost to the all-round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librarianship.Firstly,it helps to fill the blank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public library infrastructures. Secondly,the reading service of public libraries gets a mobile and linked development during this period.Besides,the Demonstration Areas(Programs)drive the intelligent and integrat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services as well as the standardization in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What's more,the central and branch system of public libraries turns out popularization and deepening and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public library and society becomes more closely.Last but not least,it makes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libraries more scientific and democratic.1 fig.1 tab.46 refs.

Librarianship in China;Nation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System Demonstration Areas(Programs);Public Libraries

2016-11-09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农村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研究”(批准号:14BTQ015)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示范区总分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