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2017-01-04徐江林张宪哲李永豪王永栋王振

河北医药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夹闭术开颅栓塞

徐江林 张宪哲 李永豪 王永栋 王振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对比研究

徐江林 张宪哲 李永豪 王永栋 王振

目的 分析探讨在脑动脉瘤患者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和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就诊的98例脑动脉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使用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49例。常规组采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干预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观察通过不同的治疗后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生的发生情况等。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0.05)。结论在脑动脉瘤患者治疗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要远远的优于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并且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并发生率比较低,所以,在临床治疗脑动脉瘤患者中,应积极的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1]是发病率不高的一种脑部血管疾病,其是由于脑动脉的血管壁在收到比较大的压力后膨出形成的[2]。脑动脉瘤的存在容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3],进而导致一系列临床症状的发生,患者临床上表现为[4]腰背部、颈部等的疼痛以及神经症状,该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对其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脑动脉瘤患者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和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98例脑动脉瘤患者,其中男45例,女53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38.13±1.97)岁。根据治疗措施不同随机将98例患者分为干预组49例,其中男24例,女25例;年龄36~69岁,平均年龄(38.43±1.87)岁,其中4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9例为首次出血,12例为多次出血,脑动脉瘤的直径0.5~1.5 cm 27例,1.5~2.5 cm 11例,超过2.5 cm 11例;在Hunt与Hess分级方面:Ⅰ级23例,Ⅱ级15例,Ⅲ级10例,Ⅳ级1例。常规组49例,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龄35~68岁,平均年龄(38.03±1.96)岁,其中39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27例为首次出血,12例为多次出血,脑动脉瘤的直径0.5~1.5 cm 28例,1.5~2.5 cm 12例,超过2.5 cm 9例;在Hunt与Hess分级方面:Ⅰ级21例,Ⅱ级16例,Ⅲ级9例,Ⅳ级3例。所有患者均经过CTA(CT血管成像)或者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所确诊,均符合脑动脉瘤的诊断标准[5],都已经排除脑、肝、肾、肺等器官的严重性疾病、各种炎症、重度心力衰竭、免疫系统疾病、心源性休克、凝血障碍、严重高血压等疾病。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组:使用开颅夹闭术进行治疗,以发病率最高的大脑前交通动脉瘤为例进行方法阐述:对患者实施全身麻醉的手术方式,调整患者的体位,对手术部位消毒后从Yasargil翼点作为手术入路(选择右侧入路,除非左额叶存在血肿或者左A1段优势供血),自颧弓上耳屏前一厘米发际内做一长7~8 cm的弧形切口至中线部位,分离皮瓣,在分离皮瓣时要注意保护好面神经、颞浅动脉,然后在颞上线与冠状缝的交界线上方进行钻孔,去除骨瓣。对颅内压进行严密的检测,弧形将硬脑膜剪开,打开侧裂池,使颈内动脉池及视交叉池开放,引流脑脊液减压,然后明确血管的关系,使脑动脉瘤的瘤颈得以暴露,使用临时瘤夹将血流阻断以控制跨壁的血压,选择及调整合适的动脉瘤夹对动脉瘤进行夹闭彻底,采取止血措施后将脑膜缝合,如果患者存在水肿,则实施去骨瓣减压术,最后对患者的头皮进行缝合。

1.2.2 干预组: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对患者实施全身肝素化操作2 h,手术中每小时给予患者肝素钠1.25 g,根据瘤体的位置、瘤颈的情况、脑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选择合适的弹簧圈或者Onyx胶进行栓塞。具体手术步骤:在同侧股动脉内放入导管(6F0.070 Envoy 导引导管,上海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根据DSA的结果选择最佳的操作角度,将塑形后的微导管的前端在路径图的指引下放入动脉瘤内的中外1/3处,根据瘤体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型号的弹簧圈进行填塞,填塞结束后将导管松弛,确定稳定之后解脱导管。使用Onyx胶进行栓塞的患者,在微导管进入瘤体后根据造影的结果来证实瘤体及其远端是否存在血管的分支,然后用0.9%的NaCl溶液对导管进行冲洗,然后通过注射器将二甲基亚砜缓慢的注入导管内,再吸取Onyx-18胶,将其缓慢的注射入瘤体的内部,待出现少许的反流后则停止推注。两者均通过造影的结果对栓塞的致密性进行确认,然后使用抗血管痉挛的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手术结束后使用沙袋压迫穿刺的部位,24 h卧床制动。

1.2.3 对所有的患者在72 h内完成诊断和治疗,手术结束后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的变化进行密切的观察,定期复查颅脑的CT或者DSA,积极的给予患者抗感染、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抗血管痉挛等的治疗,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进行腰椎穿刺,以检测脑脊液的情况。

1.3 观察项目[6]观察通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

1.4 疗效评价[7]根据患者的住院天数、手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神经症状的发生频率、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进行患者手术后的临床效果评价。良好: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颈部疼痛等的现象减少,神经症状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差:通过对患者进行治疗后,患者在手术后出现腰背部疼痛、颈部疼痛等的现象依然存在,神经症状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死亡:患者经过治疗后无效死亡。

2 结果

2.1 2组患者住院时间的比较 对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措施后,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住院时间干预组8.97±1.15*常规组12.52±1.39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2.2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对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措施后,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n=49,例(%)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2.3 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对干预组和常规组患者实施不同治疗措施后,干预组患者发生头痛1例,发热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8%;常规组患者发生头痛3例,发热5例,肺部感染3例,轻度精神症状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60%,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n=49,例(%)

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动脉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是却存在一定的发病率[8]。脑动脉瘤的好发部位是脑动脉分叉处和脑动脉主干处[9],原因是在这两个部位的动脉壁肌层存在先天性的发育缺陷,同时该两处部位又是收到血液冲击最大的地方,在血流长期的冲击和压力的作用下,脑动脉此处的动脉壁薄弱点向外突出,并逐渐扩张,从而形成了动脉瘤。脑动脉瘤的破裂和脑血管的痉挛导致该种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大大升高。在临床上,脑动脉瘤主要表现为以血管破裂为特征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其发病率虽然低但也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发病率大约在2%,其中有大约0.5%的脑动脉瘤会发生破裂而导致患者的死亡,根据统计得出[10],脑动脉瘤一旦发生破裂,第一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达40%,第二次破裂出血的死亡率达60%,所以脑动脉瘤所带来的危害是相当大的。另外,脑动脉瘤的发生部位大多位于脑底动脉的分叉处,按照发病的部位,4/5的脑动脉瘤位于脑底动脉环的前半,以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多见;五分之一的脑动脉瘤位于脑基底动脉环的后半,主要涉及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在对脑动脉瘤进行传统治疗过程中,主要使用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但是该种手术方式的创伤比较大,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比较大,而且容易发生一系列的并发症,根据统计显示,脑动脉瘤患者开颅治疗后的死亡率在20%左右[11],这些都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如何对脑动脉瘤进行治疗成为临床的一大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血管介入手术逐渐应用在了脑动脉瘤的治疗中。在本研究中分析探讨在脑动脉瘤患者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和使用开颅夹闭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要显著短于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两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的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6%,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7.76%,干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要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两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发生头痛1例,发热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08%;常规组患者发生头痛3例,发热5例,肺部感染3例,轻度精神症状4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60%,干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两者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开颅手术在脑动脉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也有较高的治愈率,但是该种手术方式在手术中对患者的脑组织及周围的组织造成较大的损伤,导致后遗症的发生,手术风险比较大,尤其对一些心肺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更为明显。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介入手术逐渐应用在了临床上,在脑动脉瘤的治疗中也采取了血管内介入栓塞的治疗方法,该种手术方式是一种微创手术,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均较高。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使用先进的栓塞材料和微导管对患者的血管进行堵塞,手术的创伤比较小,对神经不会出现牵拉伤,对神经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使用血管栓塞术对患者进

行治疗后的脑动脉瘤不容易发生破裂,明显的减少了血管破裂后所出现的相关临床症状,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现象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虽然血管内介入栓塞手术对脑动脉瘤的治疗效果较好,但是其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手术的过程中动作一定要轻柔,特别是推动弹簧圈的时候,如果手术过程中脑动脉瘤一旦出现破裂,情况就会变得非常的危险,此时,应该迅速的将导管内的弹簧圈推入瘤体的内部,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弹簧圈将瘤腔填塞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脑动脉瘤患者治疗中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和开颅夹闭术的临床效果有较大差异,其中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的治疗效果要远远的优于开颅夹闭术的治疗效果,并且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后的并发生率比较低,所以,在临床治疗脑动脉瘤患者中,应积极的使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进行治疗。

1 刘世伟.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68-69.

2 王占福,赵菲菲,邢德广.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脑动脉瘤效果对比分析.中国疗养医学,2015,24:1289-1291.

3 呼铁民,田甜,王昆鹏,等.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治疗中青年高危颅内动脉瘤破裂效果的比较研究.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81-84.

4 曹飞鹏,杨媛媛,黄文辉.开颅手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临床疗效对比分析.辽宁医学杂志,2015,29:157-157.

5 呼铁民,杨立军,孟杰,等.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671-3674.

6 王占峰,赵兴利,陈平,等.老年前交通动脉瘤患者急性期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4252-4253.

7 肖平雄.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瘤的疗效分析.吉林医学,2015,36:1335-1336.

8 饶克成,吴艺,高飞.颅内前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效果分析.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92-93.

9 Harred JF,Knight AR,McIntyre JS.Inventors.Dow chemical campany,assignee eXpoXidation process.US Patent 3,2016,3:1927-1904.

10 呼铁民,于淼,张继伟,等.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夹闭术与介入治疗的近期预后对比研究.中国全科医学,2015,18:3192-3195.

11 白向飞.经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破裂68例临床观察.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113-114.

10.3969/j.issn.1002-7386.2016.24.020

055550 河北省宁晋县医院

R 651.122

A

1002-7386(2016)24-3755-03

2016-07-18)

猜你喜欢

夹闭术开颅栓塞
显微夹闭术与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水蛭破血逐瘀,帮你清理血管栓塞
开颅动脉瘤夹闭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应用小骨窗开颅术与骨瓣开颅术治疗的效果对照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快速开颅技术在外伤性颅内血肿合并脑疝抢救治疗中的效果
开颅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法
介入栓塞治疗肾上腺转移癌供血动脉的初步探讨
体外膜肺氧合在肺动脉栓塞中的应用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