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视角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成渝实验区为例

2017-01-04英,唐

中国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场地设施公共服务供给

彭 英,唐 刚

基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视角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研究
——以成渝实验区为例

彭 英1,2,唐 刚2

为改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促进供给的科学化,基于供求关系理论和需求分类理论,运用卡诺模型,在“村改社”社区居住环境、物质条件、生活方式和治理体制变迁的基础上,从需求与满意度耦合的视角对成渝实验区的“村改社”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进行实证研究,包括“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及分类,不同需求类型与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供给策略。结果表明:21项指标中有8项魅力需求,6项必备需求,5项期望需求,1项反向需求,1项无关需求;运用Better-Worse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每项指标的整体满意度指数和不满意指数,绘制居民满意系数矩阵图,落在第四象限的指标对消除不满意和增加满意的能力都很大,集中在体育活动类指标;落在第三象限的指标对增加满意度的能力不大,但对消除不满意的能力较大,集中在体育场地设施类服务;落在第二象限的指标对增加满意度和消除不满意度的能力都低,包括特色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体育信息发布、体育管理工作和公众健身档案管理;落在第一象限的指标对增加满意度的能力大,对消除不满意的能力较低,包括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育组织服务,就此提出相应的供给策略。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满意度;供给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城市化是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明程度提高的重要举措,但“城市化打破了原有的平衡,震撼和改变了整个社会结构” ,正如法国著名农村社会学家孟德拉斯(Henri Mendras)的经典著作《农民的终结》一书中指出:“20亿农民站在工业文明的入口处,这就是20世纪下半叶当今世界向社会科学提出的主要问题。”[14]作为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健康稳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做好相关的社会保障服务工作,是当前我国政府面临的艰巨任务。为此,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创新城乡发展战略”,许多地方也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城市和农村既有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的约束下,村庄改社区(简称“村改社”)建设成为了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选择。山东诸城成为第1个开展“村改社”的城市,全市13个乡镇(街道),1 329个村(居),107万人,总面积2 183 km2的范围内共规划农村社区208个,全面推进“积聚式”农村社区发展模式[23]。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在新时期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新一轮农村变革中探索出了一条新农村建设的生态之路,并在全国各地引起极大的扩散效应,全国各地点、面结合逐步推进农村尤其是城郊农村“村改社”建设。2007年6月,中央也批准成都市和重庆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集中居住,部分地区实行村庄改社区。

1.2 问题提出

“村改社”社区是政府主导下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极为特殊的社区类型,在生活空间、生活方式、人际交往等方面与纯粹状态下的城市社区和农村有着极大的不同。新型社区的建设面临如下挑战:一是从熟人社会到半熟人社会,社区融合将经历艰难的过渡历程;二是从传统到现代,社会秩序和价值体系遭到冲击,社区认同亟待重构;三是从散居到聚居,邻里冲突增多,社区稳定待加强;四是从人情到契约,社区参与的社会基础转变,社区治理模式还需不断摸索。如何通过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促进社区体育发展,使体育作为社区融合和社区认同的有效途径,成为社区稳定及善治的重要工具,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投入,但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不均衡。据不完全统计,从“中国农村体育年”到 2012年底,全国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国家、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共投入443.77多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94 183 个[24],《全民健身计划( 2011—2015 ) 》也提出:“到2015年,……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6]在这一过程中,“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相关调查(戴健,2013)表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居民体育健身需求相脱节,利用率低”,“城市居民体育公共服务总体状况的满意程度要高于农村”,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存在“供非所需”的问题。

目前,“村改社”社区作为新型的社区类型,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在理论研究方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重视。鲜见的研究成果(陈秀平等,2014)表明,“村改社”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足感处于一般与不满足之间,多数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并不满意”。现有的研究虽然揭示了“村改社”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总体满意感的已有状态,但科学的研究不能就此戛然而止,表象背后的内驱因素才是导致问题的症结所在,对内驱因素,即需求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有效的供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那么,何为“有效”的供给?“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是刘鹏局长在2015年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对中国体育和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要求,“民生”也是“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基本价值取向,需求与满意度标准是“民生”价值取向最直接和切合实际的标准,也是供给的最终目标。根据需求分类理论,针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不同类型进行供给,对促进“村改社”社区体育建设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从村落到社区“蜕变”后的“村改社”社区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有何类型?不同类型的需求与满意度有何关系?如何进行有效的供给?这一系列问题将成为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和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迫切需要深思和回应的问题。

1.3 研究理论基础

1.3.1 供求关系理论

供求关系理论是研究供给与需求之间关系的理论,根据供求关系理论,供给必须以需求为前提,供需平衡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状态。把供求关系理论运用到“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来,可以进一步推论,“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是供给的源动力,需求的量及结构同时决定了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方式和主体。

1.3.2 需求分类理论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主要是指“村改社”社区居民在使用并了解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后,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程度的感知,是社区居民心理感知状态的量化与测量,实际上是揭示并满足社区居民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传统的观念认为,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令人满意,但管理学家赫兹伯格(1974)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相关需求的满足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不能使人满意,但一旦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人们就会产生不满,只能实现与激励因素有关的需求才能使人满意[29]。在赫茨伯格(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基础上,日本学者狩野纪昭(Noriaki Kano)将需求分为5大类型,即魅力需求、期望需求、必备需求、无差异需求和反向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需求类型与满意度的二维关系模型,即Kano模型。Kano模型是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在质量管理领域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质量管理理论之一[12]。

卡诺模型及相关研究为“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分类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利用Kano模型可以将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分类,探寻不同类型与满意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供给,会提高“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改善供给效果,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工具

本研究以卡诺模型作为分析工具,质量管理领域的Kano模型经修正,运用到“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产品即服务,顾客就是社区居民,顾客满意度相应的就是居民满意度。修正后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卡诺模型如图1所示:

图 1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卡诺模型图

Figure 1. Sport Public Service Kano Modelof Community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

图1中,必备需求、期望需求和魅力需求是对社区居民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产生实质性影响的需求,不同的需求类型与满意度的关系呈现如下特征:1)必备需求:当提供此类需求时,用户满意度不会提升,当不提供此类需求,用户满意度会大幅降低;2)期望需求:当提供此类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提升,当不提供此类需求,用户满意度会降低;3)魅力需求:用户意想不到的需求,如果不提供此类需求,用户满意度不会降低,但当提供此类需求,用户满意度会有很大提升。

Matzler和Hinterhuber(1998) 二位学者在Kano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二维质量因素分类表”,同时还提出了 “增加顾客满意系数”和“减少顾客不满意系数”这两个概念来作为改善服务质量要素的参考标准,意在确认改善某项质量要素时,它可能增加的顾客满意度与减少的顾客满意度分别为多少,从而可以确定指标对顾客满意度的贡献量[30],据此提出供给策略。

2.2 访谈与实地观察

分别走访了成都市温江区友庆社区、龙泉驿祥和小区、青白江杏花新村和重庆市万州区白羊镇石龙社区、涪陵区石沱镇太和新村等社区乡镇领导、社区负责人和文化站点、文体活动室管理人员45人,就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政策制度、社区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等体育公共服务的现状、评价、供给主体、运行机制和方式选择进行了半结构访谈,并深入上述社区,实地观察社区居民体育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布局及社区体育组织的工作开展等,力图对“村改社”社区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进行初步分类,探讨不同类型的需求与满意度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供给等方面获得资料,为研究提供了素材和思路。

2.3 问卷调查

2.3.1 问卷设计

通过以下途径:1)借鉴现有成熟的体育公共服务量表;2)通过访谈途径搜集条目;3)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捕捉测量条目,整理居民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内容,就体育公共服务的某一方面的内容设计正向和负向问题,形成“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卡诺问卷表。问卷表使用5个维度、21项指标,5个维度分别包括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体育活动服务、体育指导服务、体育组织服务和体育管理服务。以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数量的需求为例,调查问题为:如果有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你的感受如何?如果没有足够的体育场地设施,你的感受如何?每个问题的选项为5个,即很喜欢、必须这样、无所谓、可以容忍、觉得讨厌。

2.3.2 抽样及数据采集

本调研采用分层多阶不等概率抽样方式,所用数据来源于2014 年10月、11月对重庆市、成都市已抽样的12个“村改社”社区及其居民的调查,具体抽样情况如下: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 h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城市经济区(“一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重庆市的抽样以一圈两翼3个类别,在1 h经济圈21个区(县)、渝东北翼11个区(县)和渝东南翼6个区(县)中分别抽取1个区,在已抽取的区中抽取2个“村改社”社区,共抽取了6个“村改社”社区,再根据社区居民规模确定抽样人数,共计469人。

2012年9月,成都市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域成都“三圈一体”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三圈一体”发展战略,以地理和经济将成都市分为3个圈层,中心城区青羊区等6个区作为第1圈层,紧邻中心城区的龙泉驿区等6个区(县)作为第2圈层,市域经济“尾雁”的大邑县等8个区(县)作为第3圈层。成都市以3个圈层为类别,按照每一类别抽取1个区,每个区抽取2个“村改社”社区的原则,共抽取了6个村改社社区,再根据社区居民规模确定抽样人数,共计531人。

小规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问卷334 份,有效问卷为 318 份,占收回问卷的 95.2%,从问卷统计的覆盖面来看,能反映所调查地区的基本面。

正式问卷调查:2014年10月和11月,通过课题组成员实地深入调研的方式,对成都、重庆已抽样的社区及居民1 0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回收问卷965份,回收率96.5%,其中有效问卷887份,有效率为91.9%,符合统计学要求。

2.3.3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效度检验:第1轮专家咨询:聘请了 8位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和效度进行了咨询,结果删除了两项指标,即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和体育志愿者的配备,并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对问卷的表述方式和顺序进行了校正。第2轮专家咨询:聘请了8位体育管理学和体育社会学专家对保留的5个维度和21项指标进行了咨询,其中 6位专家表示很满意,2位专家表示满意,研究使用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卡诺问卷表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21项指标均被采用,具有较高的效度。

信度检验:采用再测信度法检验问卷信度,课题组成员隔月进行了两次调查(2014年 10 月、11 月),前后两次结果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r=0.81,表明问卷表的信度较高。

2.3.4 问卷的处理方法

将收集到的问卷答案填入卡诺评价表(表1),根据统计结果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进行分类。以体育场地设施数量的需求为例,用户对正向问题的回答为“必须”,对反向问题的回答为“讨厌”,通过查询卡诺评分表判断出此类需求为“必备需求”,居民的回答也可能存在表1中5×5=25中的任意一种组合,据此可以进行相应的分类,根据其回答情况的频率分布确定总体居民的需求分类,数据统计过程如表2所示。

表 1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卡诺评分一览表

Table 1 Sport Public Service Kano ScoreSheet of Community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

需求调查指标反向问题居民感受喜欢必须无所谓容忍讨厌正向问题喜欢 QAAAO必须 RIIIM居民态度无所谓RIIIM容忍 RIIIM讨厌 RRRRQ

注:M=必备需求;O=期望需求;A=魅力需求; I=无差异需求;R=反向需求;Q=可疑结果。

表 2 “村改社”社区体育服务需求调查统计过程一览表

Table 2 Survey and Statisitics Process of Sports Service Demand of Community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

步骤1:

编号项目提供状态居民感受喜欢必须无所谓容忍讨厌01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提供 √不提供√……………………

步骤2:

需求调查指标正向问题居民感受喜欢必须无所谓容忍讨厌反向问题喜欢 必须 M居民态度无所谓容忍 讨厌

步骤3:

编号测试指标AMOIRQ卡诺分类01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1………………………

步骤4:

编号测试指标AMOIRQ卡诺分类01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793084811900M………………………

步骤5:

编号测试指标A(%)M(%)O(%)I(%)R(%)Q(%)卡诺分类01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8.934.754.22.200M………………………

3 结果与分析

3.1 从村落到社区: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基础的变迁

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村改社”社区建设是政府自上而下推进新农村建设而形成的独特的社区类型,是从农村社会中脱胎的新生活体,既继承了原有村落的某些特征,又与原有村落有着巨大的区别。从村落到社区,农村社会经历了包括居住环境、物质条件、生活方式及社区治理等内容的一系列社会变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与原有村落不同的体育公共服务。

3.1.1 人口集中居住——“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居住环境变迁

传统的村落,人口居住分散,特别是在成都、重庆等西部农村地区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居住分散的特点限制了健身活动的开展”[2]。2003年,成都开始实施以“三个集中”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战略,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办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采用“宅基地换住房”,“农地承包权换社会保障”,“集体建设用地换股权、换福利”等方式促进农民适度集中居住,将一个或几个村庄合并成新的社区,使其成为新的社会基层组织。相关研究显示,从2008-2013年,成都市统一规划建设了农民集中居住区和聚居点235个,实现了7.2万农村居民的集中居住[9]。“村改社”社区人口集中居住增加了人口密度、聚集人气,有效降低了体育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了体育公共服务的配置效率,为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及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1.2 设施经费保障——“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物质条件变迁

我国农村地域广袤,体育场地设施服务供给成本较高,数量少。在政府主导下,“村改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的供给大为改善。《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加紧完善农民集中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2004年以来全市建成入住的农民集中居住区要严格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标准及农村新型社区‘1+13’、新居工程‘1+11’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进行配置”[3]。《关于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试行)的通知》进一步规定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标准:必须设有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不小于100 m2;全民健身设施(场地)结合小广场、集中绿地设置,用地面积不小于200 m2;新居工程过渡性标准具体如下:设有全民健身广场,占地面积不小于80 m2,需设置健身器材;布置集中广场和公共绿地面积不小于小区用地面积30%,设有功能完善的综合文化活动室,建筑面积不小于100 m2[7]。在政策的推动下,“村改社”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逐步完善。笔者走访的6个“村改社”社区,全部都修建有一个非标准篮球场、一个健身广场和一定数量的乒乓球台。

“村改社”社区的建设大都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行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社区体育活动开展、国民体质健康测试等体育公共服务的事业经费每年都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内。用重庆市JS家园工作人员的话来说:“社区体育工作虽然不是我们工作的重点,但国家的规定我们要严格执行,该花在体育上的钱必须花在体育上。”“村改社”社区相对于村落,体育公共服务的经费投入大为改善。

3.1.3 生活方式转变——“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基础变迁

生活方式关注怎样生活和生活怎样两大主题,生活方式的选择不是随心所欲的。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在生活方式的变革中起着革命性的作用”,“当18世纪的农民和手工工场工人被吸引到大工业中以后,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人”[25]。从村落到社区,部分村落土地被征用,生产生活方式受城市工商业发展效应外溢的影响被城镇化吸纳,从传统农业生产向第二、三产业发展转变,使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的禁锢中摆脱出来;部分村落土地被集中经营,建成特色农业园区和旅游开发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民不仅可以从合作社领取分红,还外出或就近务工获得工资收入及从土地和房屋租赁中收取租金。从村落到社区,从村民到居民,不仅是生活环境和身份的变迁,实质上是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收入增加,余暇时间增多,为参加体育活动和接受体育文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催生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构成了蜕变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基础。在成都市XH新村的实地观察中发现,在社区的体育文化广场,早晨有散步、打太极、打陀螺、打篮球、打乒乓球的社区居民,上午、下午有排练合唱、进行舞龙舞狮训练的社区代表队,而傍晚是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高峰时段,社区内的男女老少纷纷汇聚到社区中央的体育文化广场参加广场舞、打篮球、打乒乓球、全民健身路径等自己喜爱的文体活动,体育正悄然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

3.1.4 多元合作治理——“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变迁

治理理论认为,国家和市场管理公共事务的作用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对公共事务的管理需要多元主体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合作和协商管理。“虽然存在着村委会过度自治化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村委会是处于附属行政化的倾向地位。”[8]“村改社”社区管理体制相对于自然村落、社队村组管理体制更具有弹性,它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主导,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社区企业等经济组织为支柱,社区社会组织为补充的一种基层管理体制。此种弹性的体制在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具体体现为社区居委会(居民体育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居民体育服务指导组织)、社区体育自发性组织(居民体育锻炼的草根组织)、社区企业(社区居民体育私营组织)和社区居民个人形成的五位一体的相互依赖关系,以共同认可的体育公共利益为基础,以解决体育公共事务为目标,各方资源共享的体育公共服务共同治理的模式,此种多元合作治理体制构成了“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基础。在实地观察中发现,“村改社”社区内各种体育组织以社区居民的健身、健康为共同目标,本着自愿、协商、平等合作等方式参与到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维护、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咨询指导等体育公共服务中,这种“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治理模式恰好契合了我国体育管理创新的“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及“寓管理于服务”的精髓。

3.2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不同指标需求属性的识别

将所有被访者的问卷结果按照卡诺评分表的要求进行统计,计算出每项指标的需求频率,形成“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不同指标需求频率分布表(表3),即可得到“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每项指标需求类型的定性分析结果。表3中列出每个指标在不同需求类型中出现的频率,以此判断出“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不同指标需求的不同类别。

表 3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不同指标需求频率分布一览表

Table 3 Sport Public Service Different Indicators of Demand Frequency Distribution Table of Community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

编码及具体项目A(%)O(%)M(%)I(%)R(%)Q(%)卡诺分类体育设施服务01场地器材设施的数量8.934.754.22.200M02场地器材和设施布局合理19.236.843.20.800M03场地器材和设施实用舒适18.635.344.61.200.3M04场地器材和设施维护9.330.956.82.80.20M05场地器材和设施安全9.831.856.61.60.20M06体育活动场所周边环境26.243.824.75.100.2O07场地设施就近方便27.340.128.73.900O体育活动服务08特色体育活动项目31.322.623.820.41.90A09活动项目数量28.542.322.46.40.40O10比赛活动组织25.640.320.59.34.30O11体育活动展演交流19.839.322.411.27.30O体育指导服务12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59.821.311.57.400A13公众健身方法传授39.331.719.79.300A14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39.634.517.97.70.30A15体育与健康知识咨询43.530.418.56.80.80A16公众体质测试23.425.350.50.800M体育组织服务17体育组织数量45.318.420.214.31.80A18体育组织种类43.621.720.813.60.30A体育管理服务19体育信息发布32.422.622.321.90.80A20体育管理工作19.817.611.223.128.30R21公众健身档案管理14.212.413.638.521.20.1I

数据来源:2014 年10月、11月对重庆市、成都市“村改社”社区居民的调研;表4同。

从“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类别的卡诺分类来看(表3),21项指标中8项指标属于魅力需求,包括项目08、12、13、14、15、17、18和19,集中在体育指导类服务和体育组织类服务;6项指标属于必备需求,包括01、02、03、04、05和16,集中在体育设施服务需求;5项指标属于期望需求,包括06、07、09、10和11,集中体现在体育活动服务需求;1项指标属于反向需求,即体育管理工作;1项指标属于无关需求,即公众健身档案管理。

3.3 需求与满意度耦合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策略

3.3.1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与不满意指数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运用Better-Worse系数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居民对某项体育公共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指数和不满意度指数,具体公式:

Better系数Si=(Ai+Oi)/(Ai+Oi+Mi+Ii)(1)

Worse系数Di=-1×(Oi+Mi)/(Ai+Oi+Mi+Ii)(2)

运用Better-Worse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出“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指数和不满意指数(表4)。

表 4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不同指标Better-Worse系数一览表

Table 4 Sport Public Service Better-Worse Coefficient Different Indicators of Community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

编码及具体项目卡诺分类Better系数Worse系数体育设施服务01场地器材设施的数量M0.44-0.8902场地器材和设施布局合理M0.56-0.8003场地器材和设施实用舒适M0.54-0.8004场地器材和设施维护M0.40-0.8805场地器材和设施安全M0.42-0.8906体育活动场所周边环境O0.70-0.6907场地设施就近方便O0.67-0.69体育活动服务08特色体育活动项目A0.55-0.4709活动项目数量O0.71-0.6510比赛活动组织O0.69-0.6411体育活动展演交流O0.64-0.67体育指导服务12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A0.81-0.3313公众健身方法传授A0.71-0.5114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A0.74-0.5315体育与健康知识咨询A0.74-0.4916公众体质测试M0.49-0.76体育组织服务17体育组织数量A0.65-0.3918体育组织种类A0.65-0.43体育管理服务19体育信息发布A0.55-0.4520体育管理工作R0.52-0.4021公众健身档案管理I0.34-0.33

表4中各项指标的Better系数Si的取值范围为(0,1),越接近1,表明此类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对居民的满意度影响越大;Worse系数Di的取值范围为(-1,0),越接近-1,表明此类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对居民的不满意度影响越大。

3.3.2 基于满意系数矩阵的“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策略

本研究根据“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Better-Worse数据结果,分别以增加居民满意度系数平均值和减少居民不满意系数平均值为中心,绘制了居民满意系数矩阵图(图2)。

落在第四象限的指标对消除不满意和增加满意的影响都很大,称为“效益改善服务质量区”。这类体育公共服务集中体现在体育活动项目数量、比赛活动组织、体育活动展演交流等体育活动类服务及体育活动场所周边环境和场地设施的就近方便。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农村体育年”活动,提出了“生活奔小康,身体要健康”的主题口号,并确定了以“体育三下乡”为主题的活动。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体活动。”[26]“全民健身宣传活动周”、“农民运动会”、“亿万农民健身活动”等全国性活动的开展,既提高了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知水平,又对农民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激励和推动作用[18]。在此背景下,体育活动类公共服务需求与满意度的关系表现为:如果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服务的供给符合居民的需求,则满意度上升,否则则会降低。在笔者的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社区居民对开展的体育活动并不满意,“社区篮球比赛没几个人会打”,“组织羽毛球比赛,老胳膊老腿伸不开了,跳跳广场舞多好”,可见,社区提供的体育活动服务与社区居民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此类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策略是:一定要找准体育活动与社区居民、社区文化的契合点,在活动内容上,开展社区居民喜闻乐见、易于开展的项目,合理改造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切莫一味追求活动项目的时尚性;在活动时间上,结合农闲时段,因时、因地开展农村体育竞赛和表演活动;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以便民、利民为原则,讲究实用性。

图 2 “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居民满意系数矩阵图

Figure 2. Community Residents Matrix Graph of Satisfaction Index of Sport Public Service

落在第三象限的指标对增加满意度的影响不大,但对消除不满意的影响较大。这类公共服务包括场地器材设施的数量、场地器材和设施布局合理、场地器材和设施实用舒适 、场地器材和设施能得到及时维护、场地器材和设施安全和公众体质健康测试。就场地设施的服务来看,其可能的原因是该类体育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新农村规划建设规定中应有的部分,深入人心。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方面,更注重场地器材等物质性供给”[13],同时访谈结果也证实了这样的推断。新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十一五”期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得以实施,各地政府、体育部门、发展改革部门及财政部门加大对新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为新农村社区居民提供了各类型的体育场地设施。笔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受访居民认为足够的、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维护及时的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应当是社区建设必须的,如果没有,则社区的建设本身就存在问题。但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与需求还不平衡。相关研究表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存在民需取向与政绩导向”,“民需取向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往往趋于供需平衡,而政绩取向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更多地呈现为供非所求的畸态”[9]。体育公共场地设施服务对提高社区档次,提升政府形象和业绩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各地方政府往往偏好于“过度”供给该类体育公共服务,导致该类体育公共服务华而不实,居民的满意感降低。因此,此类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策略为:一是改革体育公共服务决策机制,转变决策模式,引导居民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决策,真实反映居民体育偏好,推动体育公共服务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向自下而上的决策模式转变; 二是优化体育公共服务执行、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信息公开、民主监督等体制的建立和实施,促使公共服务执行、监督和评估机制由封闭走向开放,使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能够得到社区居民的充分理解、真心支持和满意回馈。

从体质健康测试服务来看,随着《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国家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在调查走访的“村改社”社区中,当地体育局联合卫生局每年都会对居民的体质健康进行监测,每年体质监测已经成为了居民生活中固定的、较受欢迎的内容。此类公共服务供给策略应是在保持现有水平的供给基础上视社区居民的需求和自身财力水平有选择的加以完善和优化。

落在第二象限的指标对农村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增加满意感和消除不满意感的影响都小,此类公共服务包括特色体育活动项目开展、体育信息发布、体育管理工作和公众健身档案管理。就特色体育活动项目来看,为了推进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部分地区农民体协推进开展“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地方特色农民体育项目的创建工作。特色体育项目的创建对农村体育发展确实起到了的一定的示范作用,但部分地区流于形式,游离于广大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视域之外,对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的开展影响力较弱。 体育信息发布工作在“村改社”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体育指导服务的运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中起着相互协调的重要作用,但这种协调作用具有隐蔽性,且内容和形式单一,通过会议和贴标语的形式集中宣传国家的体育方针政策,与体育活动、体育指导服务和体育场地设施相比,对居民心理起到的作用不够显著,因此,对其满意感和不满意感的影响都较低。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包括公众健身档案管理,其管理体制和评价体制不尽合理,居委会领导分工不明确,大事小事一把抓,经济工作是重点,无暇顾及社区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同时,“村改社”社区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如评价标准仅限于有无正式的规章制度,缺乏符合社区居民体育需求的组织管理,社区的体育组织管理工作的作用和影响力相当有限。上述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策略是: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前提,社区基层干部的重视是关键,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及上级部门的评估和监督是保障。

落在第一象限的指标对增加满意度的影响大,对消除不满意的影响较小,此类体育公共服务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体育指导服务,即体育指导员配备、公众健身方法传授、体育与健康咨询与讲座;另一类是体育组织服务,即体育组织的数量和类型。就体育指导类服务来看,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重推力下,农村居民科学健身的观念和意识有所转变,科学健身已然成为人们的共识。居民对体育指导员配备、公众健身方法传授、体育与健康咨询与讲座等体育指导类公共服务满意度的敏感性极高,正是契合了农村居民逐渐形成的科学健身的共识。此类公共服务供给策略: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规模,提升现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水平、组织能力、体育健身基本知识水平,满足农村居民科学健身的期望;二是利用现有体育人力资源,培养社区体育爱好者、体育积极分子和体育骨干分子,发挥他们在社区体育指导服务中的积极作用;农村所在地区的学校、卫生院和社会体育组织是体育指导人才的储备库,政府可以向学校等事业单位和社会体育组织购买体育指导服务,定期进行体育与健康的咨询和讲座,指导社区居民的科学体育健身;三是转变供给模式,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力度,采取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

就体育组织服务来看,“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对农村体育活动介入程度的减弱,以往大规模开展的农村体育活动逐渐减少,政府阶梯式硬性管理网络不复存在。与此同时,自发性的村落体育组织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并获得了较大的自主权”[27]。“村改社”社区群众体育组织数量增多,类型各异,舞蹈队、舞龙舞狮队、腰鼓队等社区群众体育组织活跃,极大的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加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凝聚力。对此类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应从以下方面改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农民体育协会等体育社会组织转型和转轨,脱离“官民二重性”,真正成为农村社区群众的组织;二是转变政府角色,许多“村改社”社区草根体育组织的建立较晚,较为稚嫩,其发展需要不断的注入能量和信息流,因此,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但政府仅仅是“掌舵人”,而不是“划船人”。

4 结论

4.1 “村改社”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分类

21项指标中8项指标属于魅力需求,即特色体育活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配备、公众健身方法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讲座、体育与健康知识咨询、体育组织数量、体育组织种类和体育信息发布;6项指标属于必备需求,即场地器材设施的数量、场地器材和设施布局合理、场地器材和设施实用舒适、场地器材和设施能得到及时维护、场地器材和设施安全和公众体质测试;5项指标属于期望需求,即体育活动场所周边环境、场地设施就近方便、活动项目数量、比赛活动组织和体育活动展演交流;1项指标属于反向需求,即体育组织管理;1项指标属于无关需求,即公众健身档案管理。

4.2 “村改社”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各项指标需求与满意度的关系

对落在第四象限的指标,即指标06、07、09、10、11需求的满足,对消除不满意和增加满意的影响都很大;对落在第三象限的指标,即指标01、02、03、04、05、16需求的满足,对增加满意度的影响不大,但对消除不满意的影响较大;对落在第二象限的指标,即指标08、19、20、21需求的满足,对农村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增加满意感和消除不满意感的影响都小;对落在第一象限的指标,即指标12、13、14、15、17、18需求的满足,对增加满意度的影响大,对消除不满意的影响较小。

4.3 “村改社”社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策略

落在第四象限的指标,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安排应加强针对性,讲求实用性。落在第三象限的指标,其中设施类公共服务供给策略应改善决策机制,转变决策模式,优化体育公共服务执行、监督和评估机制,公众体质健康测试服务供给策略应继续完善和优化。落在第二象限的指标,社区居民的需求是前提,社区基层干部的重视是关键,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及上级部门的评估和监督是保障。落在第一象限的指标,其中体育指导服务类应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培养利用社区现存指导员人力资本,转变供给模式,加大政府购买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力度,采取多元主体合作供给模式;体育组织服务类供给应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体育社会组织转型和转轨;转变政府角色,在体育组织的发展中充当配角,为体育组织的发展服务。

5 讨论

1.研究通过Kano模型将“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分为必备需求、期望需求、魅力需求、无关需求和反向需求。但随着“村改社”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体育事业的发展,原有的需求类型缺乏稳定性,会随之发生变化,无关需求可能会演变成魅力需求、期望需求甚至必备需求,其他需求也会相应的发生变化。 因此,运用卡诺模型对需求类型的分类适合于现阶段“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需求分类还需进一步讨论。

2.研究仅考虑了体育公共服务诸要素对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和敏感度,没有考虑现阶段“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资源、成本和社区本身的承载能力,对这些因素进行同时研究,将会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完善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3.利用卡诺模型对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系数进行研究也有其不足之处,它不能对社区居民体育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进行直接的量化研究,也不能建立起居民期望、质量感知、居民参与等各种潜在测评指标的关系。因此,对“村改社”社区体育公共服务满意度的定量研究及各种潜在测评指标体系的综合研究需要进一步讨论。

4.研究对成渝实验区的“村改社”社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和分析适用于与此相类似的社区,对城市社区、城中村社区等社区类型并不适用,研究结果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陈秀平,吴建堂.底线视角下村改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现状分析——以厦门市同安区祥平街道为个案[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4,22(2):108-112.

[2]陈宁.全民健身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34.

[3]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行一步加强农民集中区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EB/OL].(2011-09-09).http://www.cdcc.gov.cn/webnew/aspx/newone.aspx?id=35536.

[4]戴健.中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78-102.

[5]樊炳有,高军.体育公共服务:内涵、目标及运行机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7-32.

[6]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1-02-24)http://www.gov.cn/zwgk/2011-02/24/content_1809557.htm.

[7]关于村(社区)及新居工程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配置标准指导意见(试行)[EB/OL].http://www.chengdu.gov.cn/GovInfoOpens2/detail_allpurpose.jsp?id=a7E59myZL7 v N45 W3 KOJS.

[8]胡维维,郑进.农村社会管理与新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建设[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24(3):106.

[9]胡庆山,王健.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价值审思与现实困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4):20-30.

[10]胡茵.我国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5):12-15.

[11]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6-17.

[12]刘宇.顾客满意度测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5-73.

[13]卢文云.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农村居民体育活动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11):1-20.

[14][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6.

[15]唐晓腾.中国乡村的嬗变与记忆:对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社会现状的实证观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1-73.

[16]王学彬,郑家鲲.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内容、困境与策略[J].体育科学,2015,35(9):11-23.

[17]韦伟,王家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7):35-47.

[18]谢光辉,黎晓勇.关于农村体育的现实困境与发展出路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5):31-34.

[19]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20]俞可平,季正矩.走出一条新路——成都市基层民主建设与乡镇机构改革调研报告[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2(4):9.[21]袁春梅.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4):3-10.

[22]杨桦.深化体育改革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1):1-7.

[23]中央党校党建部课题组.农村社区化发展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24]张岚,刘志敏.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我国新农村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0):39-44.

[2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477-487.

[2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5-12-3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54151.htm.

[27]张铁明,秦更生,韩斌,等.新农村建设中村落体育组织的发展困境与实践模式[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1):45-49.

[28]张大超,苏妍欣,李敏.我国城乡公共体育资源配置公平性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6):18-33.

[29]HERZBERG F.Onemore time:How do you motivate employees?[J].Harvard Business Rev,1968,57(46):145-172.

[30]MATZLER K,HINTERHUBER H H.How to mak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jects more successful by integrating Kano's model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to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J].Technovation,1998,1(1):25-38.

On the Supply of Sport Public Service of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s in Light of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Needs and Satisfaction — A Case Study of Chengdu-Chongqing Experimentation Area

PENG Ying1,2,TANG Gang2

Aiming at improving public sport service of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 and scientizing supply,this paper conducts an empirical study on supply of sport public service of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s in Chengdu-Chongqing experimentation area in light of the coupling between demand and satisfaction.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supply and demand,demand classification theory,the Kano Model and in consideration of communities’ living conditions,material conditions,lifestyle and variation of governance system,it focuses on the sport public service demand and it’s categorization in the communities transformed from villag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demand types and their relevant satisfaction degrees and supply strategies.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mong 21 indexes,eight are charm needs,six are necessity needs,five are expectation needs,one is reverse need and one irrelevance need.The Better-Worse Coefficient Calculate Formula is used to work out the overall satisfaction and dissatisfaction indexes of each item.The matrix graph of residents’ satisfaction index demonstrate that indexes falling in the forth quadrant are almost about sport activities,and indicate a great potential to eliminate dissatisfaction and increase satisfaction.Indexes in the third quadrant are almost about sport field facility services,and indicate a relatively great potential to eliminate dissatisfaction but not a great one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Indexes in the second quadrant includ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eatured sport activities,the release of sport information,the management of sport work and public fitness archives,and indicate a little potential to eliminate dissatisfaction and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Indexes in the first quadrant include sport direction and sport organization services,and indicate a relatively great potential to increase satisfaction,but a little potential to eliminate dissatisfaction,and further supply strategies are provided.

communitytransformedfromvillage;sportpublicservice;demand;satisfactiondegree;supply

1002-9826(2016)03-0003-10

10.16470/j.csst.201603001

2015-05-14;

2016-03-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TY009);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SC13C044)。

彭英(1980-),女,四川威远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E-mail:py2568271@126.com;唐刚(1975-),男,四川蓬安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E-mail:tanggang4061@126.com。

1.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100084;2.西华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1.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2.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G80-05

A

猜你喜欢

场地设施公共服务供给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新冠病毒及公共服务观念的渐变
吉林省高校体育设施与全民健身资源互补研究
政府购买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
我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政策研究
——基于政策文本的分析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
高校体育资源对外利用与开放问题的研究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