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宁壮剧保护传承与发展之我见
2017-01-03谢晓岑
谢晓岑
我县壮剧历史悠久,其保护传承与发展情况却令人担忧,本人通过深入我县部分乡镇调查,并借助周边县市广西田林、靖西等地区对壮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学习,现对我县壮剧的发展与保护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富宁壮剧简介
富宁壮剧昔名“土戏”,壮语称“降朵”,诞生于清初,已有三百年历史。有“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列”、“依嗬海”四大声腔(亦称四大流派)。主要流传在花甲、剥隘、归朝、那能、洞波等十一个乡镇。其中,剥隘镇的索伍村、者宁村是富宁壮戏的发源地,至今已传承了十一代。繁荣时期,全县曾有133家戏班活跃在壮乡村寨。壮戏表演成为壮族地区盛大的民俗节日重要内容。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受外来文化和打工经济的冲击,富宁壮剧一度衰微沉寂。戏服破烂、剧本毁坏、老艺人相继过世、大量年轻人走出壮乡。这些因素导致了戏班活动的瘫痪停滞。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戏班由一百多家减到十几家。2006年,富宁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云南壮剧之乡”,2008年,捏合了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乐西土戏的云南壮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项目编码:IV-82,受到国家级的认定和保护)。
自壮剧被申报为国家级保护项目后,我县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使壮剧在近几年内迅速恢复,截止2013年,恢复壮戏演出活动的戏班已有38家。
二、富宁壮剧面临的困境与难题
富宁壮剧从九十年代至今,经历着衰微到复苏的艰难发展过程。近几年县委、政府及县文化部门采取举办大型陇端节活动、开展壮剧专项调查工作和给予资金扶助等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富宁壮剧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这些因素成为富宁壮剧发展的瓶颈,复兴之路任重道远。
1、缺乏活动经费。民间戏班——购买服装、乐器成为戏班恢复开展活动的首要解决难题。此外,举办陇端节、开展壮戏演出活动亦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而戏班一般是群众自发组成,无活动经费,文化部门的扶持也是杯水车薪,致使戏班活动举步维艰;专业剧团——从编创剧本到排演壮剧,需要不菲的专项经费。文山州壮剧团只有基本的办公经费,无法承担打造精品壮剧的巨大开支,仅以现代歌舞为主要展示内容,严重偏离了剧团主旨。
2、人才青黄不接。民间戏班——壮剧正在面临传承保护的关键期,传承链条尚未建立,掌握丰富编导经验的老艺人大多离世,大量年轻人外出打工,或者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不愿学习,戏班缺乏能独挡一面、全面掌握编导演全面技艺的领头人物,传承后继乏人,如在这关键几年内不能恢复,很多壮族村寨的壮戏底子就随着人亡艺绝,走向传承断代的危机;专业剧团——老一代积淀深厚专业知识的演员退休离开工作岗位,优秀主演渐次调离工作岗位,年轻的演员缺乏壮剧基础知识的培养训练,剧团缺乏编剧、导演、舞美、音乐制作和伴奏人才,致使文山州壮剧团这些年很少创编出优秀精品剧目。
3、优秀传统正在消失,壮剧创新转型困难。富宁县民间很多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戏服、剧本、乐器、道具遗失损毁严重;一些靠老艺人口传心授传承的表演身法、技巧、优秀剧目、声腔唱法没有整理保存为文字,一旦老艺人过世,就造成戏班无可挽回的损失。即使能保存下来的剧本也存数不多,致使戏班演出剧目、形式单一。传统能演几天几夜的连台戏,冗长繁复的唱腔适合农耕时代的农村慢节奏生活,但是在新世纪舞台却难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不符合快节奏的娱乐欣赏方式,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眼光和参与积极性。
4、群众的经济意识增强而文化保护意识薄弱。当前,由于群众思想上经济意识已占主导地位,造成戏班恢复等、靠、要的依赖性、被动性,群众大多依赖政府文化部门的扶持,而缺乏当年举办陇端节那种人人参与、自愿筹资、积极性高的思想觉悟。
三、富宁壮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加大对民间壮戏班的扶持力度。应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对云南壮剧保护工作的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将“壮剧”的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加大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建立云南壮剧项目的保护专项基金。积极扶持民间壮戏班,以奖励的方式给予壮戏班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帮助解决服装、道具、剧本和辅导等问题,大力扶持优秀文艺队,让其起到带头作用,发挥文艺队的作用。从而使壮剧的保护、传承、弘扬等工作得以进一步开展。建议每年重点扶持8家民间戏班,每个戏班每年扶持2万元。努力做到每个声腔都有两个代表性戏班,每个戏班都有两个传统经典保留剧目,帮助戏班对代表性剧目的编排、提升,指导戏班建设、完善班史档案。着力恢复有一定基础的戏班开展活动,争取到2020年民间戏班恢复活动的数量达到80家。
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保护认识。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保护的社会氛围,丰富“文化遗产日”活动内容,以优秀的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感情,增强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人民群众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家园的热情。提高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多种途径进行宣传报道,例如通过建立富宁县非物质文化网站,建立公路沿线大型广告宣传牌等措施来扩大对外宣传,与世界接轨,从而提升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是政府和文化部门大力倡导弘扬壮族传统节庆活动,支持农村举办各种民俗节庆活动。举办各级壮剧展演比赛,带动民间文化保护的氛围;二是修建农村壮剧演出戏台和活动场地,建议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中,把活动始于戏台建设一并安排;三是政府倡导、引领民间恢复在老人寿辰、新居落成等喜庆活动中引入戏班助兴演出的习俗,宣传正能量,同时也能增加戏班的演出活动收入,保持戏班的持续性发展。四是以州壮剧团为龙头,同时带动全县民间戏班不断壮大发展,大招壮剧精品,使壮剧走出云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3、鼓励各种传承方式。一是鼓励个人、家庭、群体传承方式。相关部门可以授予壮剧传承人证书、称号等,建立传承人保证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其他补贴,并要求他们做好壮剧的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建议政府研究扶持性政策;二是鼓励学校教育传承方式。开展壮剧进校园传承活动,联合教育局和学校建立壮剧校园传承基地,邀请戏班师傅和传承人担任辅导老师,提高下一代对壮剧艺术的认识,扩大壮剧传承面。编著介绍本地的优秀壮剧的乡土教材,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相关课程,从小培养青少年对壮剧的了解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