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土元素里的乡愁共鸣

2017-01-03王老实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腊肉游子乡愁

王老实

热新闻

前不久,天然村的村民张春霞带着记者前往圩田、外滩边寻找野藜蒿的“芳影”。张春霞说,现在基本上没有成片的藜蒿,只能去近滩草丛中找,有时候还要带着镰刀乘船去采割。谈及藜蒿等野菜时,年过古稀的张春霞不禁感慨:“在闹饥荒的年代,无论什么菜经过老母亲的制作后都能变成很好吃的菜肴,而且过年时,母亲都会挖藜蒿等野菜做给我们吃。藜蒿芽炒腊肉曾是一道别具风味的乡土野味,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藜蒿芽炒腊肉的独特风味还是会勾起不少游子的思乡之情。”由此可见,藜蒿虽其貌不扬,但承载着满满的家的味道。

藜蒿芽炒腊肉,十几年前还是一道别具风味的乡土野味。现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江南水乡的蔬菜市场里,到处都能看见藜蒿的“芳影”,家家户户飘着的藜蒿芽炒腊肉的香气,还是会勾起不少在外漂泊的游子的精神味蕾。由此可见,藜蒿虽其貌不扬,但承载着满满的家的味道。

渐行渐远的故乡,曾经春有野蒿香,夏有狗吠欢,秋有艳阳暖,冬有朔风寒。那时的故乡,可以说是“衣冠简朴古风存”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山水相依,草木共荣,人情交融,共绘乡土文明的温暖画卷,抒写着农耕时代的纯粹美好。然而,如今“近乡情更怯”,因为所见所闻都别有滋味在心头:交通畅达了,但人的心灵却梗阻了;种田机械化了,但新生代农民断档了;物质富有了,但精神钙化了;农村年轻人的婚姻受到物质的无情挤压,知识改变命运的无力感日益突出……总之,乡里人际、传统习俗、情感伦理、留守空巢、婚丧嫁娶、育幼养老……这些饱含时代气息的思考,都切中了一个时代共同的心灵诘问:转型中的当代乡土中国,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值得强调的是,再多的反思与追问,也难以完全还原这个在现代化之路上一往无前的中国乡村,在“红包雨”和“摇摇乐”的双重夹击下,故土元素里的乡愁共鸣,正说明很多人都有“回不去故乡”的真切痛感,也有“记得住乡愁”的内心诉求。

不能否认,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工业化的劳作模式,城镇化的结构变迁,让故乡不再是远行者的“梦中江南”。中国历史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一个阶段像近三十多年这样,有如此多的人抛弃“安土重迁”的传统,离开故乡远赴他乡以至于生于斯活于彼。于是,在城乡之间,在想象与现实的故乡之间,形成了一个无法断裂的情感共同体,而维系这个情感共同体的不是亲情伦理不是富裕小康不是时空阻隔,而是烟雨似的乡愁。此时此刻,即便有青山可望有绿水可观,最终难以化解的依然是“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众所周知,乡村是中国的地基,但城市有中国的未来。正如春运期间无数人留恋而坚定地从乡村出发,去建设城市一样,可以预见中国也会因此而走向更好的未来。只是现实仍是一道转型中国必须面对的重大考题。可见,聆听这一只“在乡愁者心窝”的蟋蟀的啼叫声,关注这一张“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的车票,才会有“记得住乡愁”的全面小康。

猜你喜欢

腊肉游子乡愁
腊肉飘香
闲话“腊肉”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潮细胞
游子
九月的乡愁
吹了七天七夜的腊肉
游子归家
游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