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2017-01-03尚好
尚好
[摘要]通过以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为对象,发现其现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产业关系失衡,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效应低,产业同化现象严重;区域经济发展中潜在风险较大,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等。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离不开以强调生态经济建设和强化产业间关联性以及以合理方式去产能等措施为主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也不离不开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转移产业重点、合理开发利用优势产业等措施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现要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为了进行更高层次的高级化。
[关键词]内蒙古;低碳经济;产业结构优化;问题;路径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一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自概念诞生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在社会政治、经济中积极推行以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准则的发展模式,力求在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和降低环境污染的基础上追求绿色GDP的增长。在世界低碳经济和绿色贸易的大势所趋下,特别是进入“十三五”开局之年后,以禀赋的自然资源和能源供给助力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内蒙古地区无疑成为了促进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主力军。
由于在同等规模或者总量的经济中,不同产业结构发展会导致碳排放量的不同,所以在促进由依赖资源型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虽然三次产业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但从各国的影响系数看,第三产业发展产生的碳排放量远低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量又低于第一产业。此外,由于各国的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的不一致又进一步导致了三次产业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度不同。所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保持经济发展和低碳排放量趋于平衡的关键所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内蒙古地区的产业结构及能源消费情况
(一)产业结构比例失调,产业关系失衡,产业层次较低
2008年-2014年间,轻工业平均能耗为440万吨,而重工业平均能耗达11890万吨左右。1951至2014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值比由1.79增加至2.4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的总量在此段时间之内呈增长趋势,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总量占比在80%以上。资源型产业的发展速度、规模仍高于非资源型产业,多数产业的产品深加工水平较低,工艺、技术方面相对落后,产业间缺少关联性,且技术断层的问题仍然存在于部分上下游产业之间。据2015年内蒙古地区统计结果显示,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9:51:40,经济主体仍以第二产业为主,并且以高排放企业为产业主导。产业结构重型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导致了能耗增加的压力,因消费需求的转变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这种以重型化为主的产业结构仍将持续下去。总体看来,现有产业结构仍呈现比例失调和高能耗的状态。
(二)产业集聚和产业规模效应低,产业同化现象严重
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是本地区较其他地区产生比较优势的基础,虽然我区部分产业能够依靠自然资源条件,如地理位置、矿藏和其他非自然资源如资本、劳动力等形成小范围的集聚,但由于受专业化社会分工和技术创新的制约,区域内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高度相似,项目投资方向趋同,产业间的协作性和关联性低,很难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分散的产业布局和同化现象的出现是导致整体区域产业效益降低的主要原因。
(三)区域经济发展中潜在风险较大,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问题
就煤炭行业为例,截至2015年5月底,内蒙古自治区年内生产原煤3.77亿吨,同比减少6.9%。煤炭平均坑口价为127元,吨,较去年同期下降39元,吨。价格的降低导致区内停产、半停产煤矿企业上升至近40%,大型煤炭企业普遍存在财务风险。与煤炭类似的其他资源型企业由于前期上马的项目较多,产能逐步释放的同时,价格走低,经济效益大幅缩水,进而导致企业出现停产或半停产、员工流失、企业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内蒙古地区优化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
(一)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合理化
孙起生(2011)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重在建立产业之间的协调能力,强化产业间的关联性,“协调发展”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核心所在。低碳经济下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也应该是在可持续发展、相伴经济与节约经济理念下的产业间协调发展。据于此,内蒙古地区在进行产业结构合理化时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调整:
首先,政府对产业应从资源层面上进行引导,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生态链条,即在保持区域内资源总量和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形成产出的增加和资源环境比例协调的产业结构。以建设成为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在三次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之间形成资源共享的良性关联关系。加强产业之间的投入与产出的依赖性和关联性,形成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的产业关系,力争达到发展某个产业不以削弱另一个产业为前提,追求产业间的协调发展、规模适度和速度均衡的发展。
其次,应把握自治区生态优势,依托广泛的森林与草场进行固碳,通过控制碳通量,提高区域内生态系统对碳的的吸收和存储能力,达到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目的。通过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加大森林覆盖面积以及其他推进生态质量的措施为手段,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的模式,通过自然生态的恢复和再生尽可能地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最终达到经济活动的绿色化和生态化。
再次,通过供给侧改革做好产业结构的减法。供需结构不对称作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之一,因受市场机制、价格因素和收入水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具有一定的黏性和调整的交错性。供需结构的失衡问题不能再一味地延续“需求侧”,也应该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激发供给和需求的活力来实现节约经济和持久经济下的产业结构低碳化。
据统计资料显示,自治区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自2012年开始下降,到2015年已连续下降43个月,截至2015年7月底,六大高耗能行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PPI降幅最为明显。事实上,以“去产能”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简单的关停和清算这些高耗能企业,而是应该通过项目环境评估、对能耗超限额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采取差异性降低企业所得税以及为同类型企业的并购行为减免税收等措施逐步达到新旧动能之间的平稳过渡。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产业结构高度化
产业结构高度化要想顺应低碳经济的要求,其前提必须是在对照传统产业结构的发展形式、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由低到高的发展。具体而言,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调整:
1.深化产品形态,提高产业附加值。在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和GDP以及二氧化碳的关系中,国内学者何倩通过Granger因果检测法得出在较短的时间跨度内,初级产品较工业制成品来说对GDP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初级产品因附加值较低并且较工业制成品而言会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进程,更制约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范围。所以,对于我区从事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来说优化商品结构,以国际化能耗和环保标准来规避绿色贸易壁垒所形成的困扰就显得尤为必要。
区内整体产业结构应当在低碳经济的内涵发展战略下开发新型高度化的优势产业,选准主导产业,以《中国制造2025》为产业发展蓝图,全力拓展智能协同制造领域,通过政策和金融的倾斜,在适当的程度上加大对新材料、高科技产业的投入,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
2.转移产业重点,合理利用优势产业。促进由“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变。充分发挥第三产业的环境污染少、资源耗费低等特点有效地减缓区域经济波动幅度。在第三产业结构内部,重点开发金融保险、租赁、商务和咨询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保持交通运输以及批发零售等服务业的既有水平。此外,还要发展原有的资源型或劳动密集型优势产业,推动产业向高端迈进,形成多元化发展和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在产业区域布局、技术水平及环境保护等方面,区域内各地区可以从行业发展的优先顺序着手,统筹做好高耗能产业的发展规划,将原有的优势产业进行整合重组,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与规模相应。
总而言之,内蒙古地区的低碳经济转型离不开以强调生态经济建设和强化产业间关联性以及以合理方式去产能等措施为主的产业结构合理化,也不离不开通过提高产业附加值、转移产业重点、合理开发利用优势产业等措施为中心的产业结构高度化。两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实现要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基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为了进行更高层次的高级化。